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名家作品精练:于坚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3题。
圣敦煌记于坚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
莫高窟后面是巨大的沙堆,凸出沙漠和戈壁滩十多米,像几匹皮毛光滑的骆驼伏卧在苍天下。
莫高窟是沙堆前面的一排丘陵般的砂岩,挡住了滚滚流沙。
砂岩上开凿了一排排洞窟,里面供奉着赞美佛陀以及无数神祗的塑像、彩绘和经书。
砂岩前面是一条河,水已经干了,只是河岸上白杨林立,摇曳多姿,活泼泼地,仿佛河水顺着黑暗之根流到树身里去了。
狂沙过后,莫高窟继续。
沙漠环绕着敦煌,就像一种迷恋。
朝拜者像狂沙般滚滚而来,又像沙一样消失。
莫高窟的沙堆上经常呈现这种景象,一队轻沙如骑兵奔袭突击,忽然勒马升腾起来,在空中轻烟般散去,无影无踪,天空继续湛蓝,沙岗再次安静,等着下一回来袭。
旅游团的小白旗在沙风中耀眼地晃着,我提着一瓶矿泉水,跟着那些来袭的干沙走向莫高窟。
袭来和消失态势不同,袭来是新鲜地聚集,很给力、很兴奋、很张狂、很好奇,渴望着席卷裹挟一切。
消失则不规则,千姿百态,各色各样,或渗入黑暗,或漏进缝隙,或飞扬万里,落到大海那边的浅滩上。
但作为整体的沙漠一直都在,每一粒沙都在它里面消失了。
我抓起一把,如果我的未来就是其中某一粒,我现在就是我自己的上帝,我也辨认不出我将是谁。
沙的特征就是对具体、细节的遗忘,我们记得沙漠一词,但永远回忆不出任何一粒沙子,虽然它们绝非模子里倒出来那般一模一样。
莫高窟神奇,它在沙之内创造了那种不是沙的东西。
我在2011年的秋天来到敦煌,那是8月24日。
为这次旅行我准备了三十年,我一直想去敦煌,这种愿望并非我独有,我周围许多人都想去敦煌,那是一种召唤,似乎你在世,此生没有去敦煌走过一遭,就白来一趟似的。
敦煌在召唤什么?我不知道,三十年间,敦煌不断地在我生命中掠过,有时候是回来的人的口头赞美,有时候是一段文字,有时候是某本书中的一幅插图,有时候是一场舞蹈……敦煌,干得只剩下天空和粉末。
沙是干的,宗教也是干的。
只有洞窟中的那些塑像壁画经书不干,只有朝圣者的队伍不干。
他们来敦煌干什么,烧香吗?敦煌研究院是禁止烧香的。
敦煌的佛爷如今也没有香火旺盛、有求必应的名声,在20世纪的中国,宗教声名狼藉,大多数人将它视为迷信。
但一听到这个名词:敦煌!就蒙召似地来了。
这个圣地是圣在哪里?此时代的人们不像过去时代那么封闭,闭关锁国的门已经一道道打开。
人们见识过各种圣地——希腊的神庙、玛雅人的祭坛、吴哥窟、泰姬陵……或者现代主义的圣地——埃菲尔铁塔、纽约帝国大厦、蓬皮杜中心……莫高窟极不显眼,没高出世界一寸,深陷于大地的黑暗中。
要不是人流滚滚,粗心些的旅行者大部分都会漠视它,就像漠视沙漠本身。
几排参差不齐的洞穴,害怕似的,藏在土黄色的砂岩上,犹如原始人的寓所。
砂岩前面立着一个简朴的木质牌坊,穿过这个牌坊,就进入了莫高窟。
它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被瞻仰的圣地,它其实从来也没有被作为一个纪念碑或者祭坛来建造。
人们创造它,只是出于朴素虔诚的信仰甚至迷信,他们得找个地方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迷狂。
莫高窟起源于一个传说,说是有位僧人曾在此地见到金光在砂岩上一闪,这就是佛陀的指示。
佛陀的指示来自佛经,也来自大地,而且通常来自大地,一棵树,一处水源,一块石头。
为什么指示在此地出现而不是别处呢,原因或许都差不多吧,不仅仅是神的理由,也是人的理由。
是什么力量,什么胶水将它们黏合起来?只有佛陀知道。
更现实的理由恐怕还是那条神秘河,它带来了水,生命得以存在。
即使超越如佛陀者,也是从水开始,他觉悟于菩提树下。
如果没有水,这地球至今也就像月球一样,寸草不生,更不会有什么宗教了。
敦煌,起源于宗教狂热,但最终超越了它而不朽。
那些佛教徒,那些匿名于狂沙的伟大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东西——圣敦煌。
人们穿越沙漠来到敦煌,顶礼膜拜的是圣泥塑、圣壁画……圣泥金、圣砖、圣竹简、圣书、圣吴带当风、圣曹衣出水、圣第45窟、圣第154窟、圣第99窟……圣敦煌。
无数匿名于沙漠的工匠艺人创造了敦煌。
他们像恒河沙数一样,环绕着自己的作品.风将他们吹去,他们又从别处回来。
入夜,敦煌的天空满天星子,一颗颗旋转着,就像被解放的沙子。
下面,黑暗里,莫高窟在黑暗里,就像一个沙漏。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将莫高窟比作皮毛光滑的骆驼伏卧在苍天下,形象地写出了莫高窟高耸突出、易于发现的特点。
B. 第四段中作者用沙子之于沙漠的结果来衬托莫高窟之于沙漠的结果,以此来写出莫高窟的非物质的神奇。
C. 作者在文章中对于“三十年”和“8月24日”的记述,旨在表明莫高窟对“我”有着强烈的召唤力以及“我”十分渴望去看一看莫高窟。
D. 文章开篇的一句初看意义直白,但读完文章之后,你会发现它表意含蓄蕴藉,与文章的题旨密切相关。
2.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6分)3. 文章的题目是“圣敦煌记”,请探究“圣”字于文章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答案:1.A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A项,“运用比喻对莫高窟……写出了它们高耸突出……的特点。
”这句话中比喻的对象应该是“沙堆”。
2. ①写出了敦煌的地理特点,沙漠围绕着敦煌;②写出了沙漠对敦煌的感情“迷恋”,敦煌对于沙漠有着无限的魅力。
③开启下文,领起了下文对敦煌神奇神圣的记述。
解析:此题题干问“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是在考查鉴赏作品的结构安排。
第一要看句子的位置和地位。
此句位于开头部分,单独成段,考虑有可能承上启下;第二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作用,内容上要分析这句话写了什么,想表达主体对象“敦煌”的什么特点,沙漠围绕着敦煌,可见是写敦煌的地理特点。
抓住关键词“迷恋”分析主体对象“敦煌”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于沙漠有着无限的魅力”;最后,联系上下文,看看结构上有什么关联,可以看出下文就要开始写敦煌的魅力了,所以可以得出“开启下文,领起了下文对敦煌神奇神圣的记述”。
3. ①它的神圣神奇。
外表朴素,内在却打造了沙子以外的震撼。
②敦煌神圣的感召力。
它使众多的朝拜者滚滚而来,顶礼膜拜。
③敦煌传说的神奇。
佛陀示,金光闪,敦煌起。
④神圣的敦煌艺术和文物遗存。
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众多辉煌艺术,古人留下了有价值的文物。
解析:此题考查探究题,探究关键词“圣”的内涵表现,同时还是个筛选概括内容要点题型。
探究题要求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文本内容,所以首先要分析“圣”的含义,再寻找概括的角度。
“圣”字用于形容某景某物上,表明此景此物不同凡响,具有一定的神奇色彩,令人崇敬,心生肃穆和庄重,还可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伟大价值。
根据这些理解,由浅入深去筛选概括。
描述敦煌“圣”的相关语句有“莫高窟神奇,它在沙之内创造了那种不是沙的东西”“敦煌,干得只剩下天空和粉末。
沙是干的,宗教也是干的。
只有洞窟中的那些塑像壁画经书不干,只有朝圣者的队伍不干”“我周围许多人都想去敦煌,那是一种召唤,似乎你在世,此生没有去敦煌走过一遭,就白来一趟似的”“莫高窟起源于一个传说,说是有位僧人曾在此地见到金光在砂岩上一闪,这就是佛陀的指示。
……为什么指示在此地出现而不是别处呢,……是什么力量,什么胶水将它们黏合起来?只有佛陀知道”“敦煌,起源于宗教狂热,但最终超越了它而不朽。
那些佛教徒,那些匿名于狂沙的伟大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东西——圣敦煌”,将这些相关句子找到,然后提取加工,有序表达,答案为:①它的神圣神奇。
外表朴素,内在却打造了沙子以外的震撼。
②敦煌神圣的感召力。
它使众多的朝拜者滚滚而来,顶礼膜拜。
③敦煌传说的神奇。
佛陀示,金光闪,敦煌起。
④神圣的敦煌艺术和文物遗存。
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众多辉煌艺术,古人留下了有价值的文物。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
大师于坚我遇见他总是在会议上,坐在一个角落里,很少说话,不到他发言的时候,两条腿抖个不停,仿佛在抽风,表情激动,蓄势待发,搞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
到他发言,总是很吃力的样子,手挥舞着,眼晴斜瞪,眼白放大,仿佛正从一口深井里面提水,而水太深、太重,提不起来的样子。
令人很担心,觉得他的话非常重要。
但他最后说出来的总是语焉不详、鸡毛蒜皮、小题大做、不得要领,会议讨论南极洲是否会融化的重大问题,他却说小区里面没有花园也是不对的,浪费时间,被主持人中途打断。
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极力控制着由于渴望发言而即将抽风的种种症状,他有很多话要说,但坚强地自我克制住了。
他在会议小休或者去洗手间的时候会突然爆发,哗啦啦地说起话来。
他的口音非常奇怪,似乎躲在喉结这块岩石下面,原始的声音,没有一般受过发声训练的人的那种磁性,音箱感,自信。
他的声音像非洲人说话,尖利刺耳而又嘶哑低沉,混杂着彼此矛盾的音质,一方面滔滔不绝,一方面又不愿意声张似的,因此听上去口齿不清,像是慢速穿过岩石即将到站的地铁。
某个有着播音员嗓门的同事教育他,打开你的喉咙,把声音放出来,那人公鸡般的夸张地仲缩着嘴巴,这样,这样!他扬起脖子,跟着比划了几下,哑的,没声音出来,就放弃了。
我从来没有在会议以外的场合见过他,我们总是一起开会,会议结来后分头离去,他总是最先离开会议室,因为坐在后面。
我一向对那些在会议上不说话的人抱有好感,总觉得真理是在这些人的沉默里面,我们心有灵犀地相视而笑。
我总是对每一个落日怀着好感,而对迈步中天、滔滔不绝的辉煌日头没有感觉,当太阳发言的时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
只有在冬天,在寒流之后,我才喜欢那头顶的太阳,它已经变得暖暖的,不是那么声色俱厉了。
忽然有一天在灰色的大街上看见他,他正在金碧路的人行道上向东走去。
这是我在国家会议之外第一次看到他。
他走路的样子真像一位大师。
灰色的象,缓慢地移动着,似乎喧哗的大街不过是一座安静的森林。
他身体里面装着一块石头,神情茫然,看着一切而不是某一点,显然已经灵魂出窍,神游物外了。
这个人听不见汽车队列的嘈杂、看不出红灯的警告,茫然地走下人行道,在众目睽睽之下,穿过了车流,他那置身度外的神情就像盲人聋人。
有的司机被这个人的傲慢激怒,愤怒地按着喇叭,他全然听不见,那么慢地移动着,就像一块石头驾着风飘在洪流之上。
我有些不能肯定他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坐在会议室后排的人,相貌是对的,但身体反映出来的气质、灵魂状态完全不是那个人。
难道这就是他沉默着的部分,那桶总是被会议压制着的永远打不起来的深井中的水。
他像大师那样傲慢,重重地、缓慢地、抢着老于所说的那种“一”,走掉了。
落日那样消失在灰色大街的另一头,累暗在后面簇拥着他。
在另一次会议的时候,我再次遇见他,我想告诉他我在大街上看到的这一幕。
但看着他愚钝、欲言又止、即将抽风的样子,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不能肯定那个在大街上走过的大师,是否与他有关。
我只是随便说起,我那天在金碧路看见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