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L O 5A L S002)收稿日期:2006 12 03作者简介:刘筏筏(1973 ),女,辽宁大连人,讲师,博士,从事旅游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7年第2期(总第97期)民族经济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刘筏筏(辽宁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 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商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对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为主线,分别从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模式,以期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提供实践性较强的新思路。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商品;民族文化;创新开发中图分类号:F 127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 4922(2007)02 0054 04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购买的实物性商品,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日用品等,旅游商品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文化艺术、工艺技巧和物质资源相结合的产物。

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不同,旅游商品更突出商品的产地特色和特殊的文化内涵。

我国地域广阔,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加之各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旅游商品的突出优势。

但反观目前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国内外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旅游购物一直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块 软肋 。

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本文认为,深入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因地制宜地建立旅游商品的创新开发模式,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和我国旅游商品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意义重大1.提高民族地区旅游业经济效益。

在旅游产品构成要素中,旅游购物可挖掘的经济效益潜力最大。

从当今世界旅游消费情况看,游客所带现钞中,约有60%是用来购买旅游商品的。

也就是说,如果每接待一位海外游客创汇1000美元,其中出售旅游商品即可创汇600美元。

[1]因此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商品的生产与经营,可以有效刺激旅游消费,增加旅游收入,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2.保护民族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民族文化受到强烈冲击,民族手工艺濒临失传。

通过发展旅游商品,可以使当地人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自觉传承和学习传统民间工艺,有利于民族古老工艺的保存、恢复、发展与创新。

3.有助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旅游业其他要素相比,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吸收就业人数多等特点。

同时社区居民参与开发生产的门槛较低,并可获得较为丰厚的经济收益,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旅游商品是旅游地形象与文化品格的生动体现。

旅游商品随着旅游消费者流传到各地,不仅扩大了旅游地的影响,提高了旅游地的知名度,同时也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54二、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从总体上讲,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开发规模不大,旅游商品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5年的国家旅游局统计数字表明,世界旅游购物收入总额约占旅游消费总收入的40%,香港、新加坡等地旅游商品比重为60%。

而同期我国内地旅游购物比重仅为20 8%[2],对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还远远不能达到这一数字。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观念落后,对于旅游商品开发的巨大潜力和自身优势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民族地区旅游项目开发大多以景区、景点规划建设为重,对于旅游商品开发重视程度不够,观念陈旧,思路闭塞,缺乏具体生产组织配合及成型的销售渠道,导致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严重脱节。

加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政府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都极其有限,特别是用于旅游商品开发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致使旅游商品开发长期停留于简单再生产阶段。

2.旅游商品缺乏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

进入21世纪,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消费群体的大众化,要求旅游企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根据不同的购买对象,提供品种各异的旅游商品。

但纵观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对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商品雷同、制作工艺粗糙、结构单一,已成为中国旅游商品市场亟待解决的难题。

笔者在考察甘肃、广西、云南、贵州等一些民族地区的旅游商品市场后,发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难觅,各地出售的所谓 民族特色 纪念品大同小异,如背包、服装、手绢、扇子等商品除所印景点名称、景象有所不同外,载体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其他诸如食品、土特产等商品更是包装粗糙,档次偏低,无附加值可言。

总之,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可用 两多两少 概括,即一般性、在全国都可以买到的商品多,无民族特色、无景点特色的旅游商品多; 两少 即旅游商品专卖店少,景区中销售与景点特色相关的旅游商品少。

3.缺乏完善的旅游商品销售协调机制。

民族地区旅游商品销售市场普遍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生产者与经营者各自为政,盲目生产,肆意定价,恶性竞争,经营规模和商业网点布局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严重阻碍了旅游商品市场的健康发展;缺乏大型、高档的旅游购物中心,商品促销手段单一,宣传力度不够,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多为地方品牌,国内、国际知名度不高,成为制约旅游商品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专业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多为自发、盲目的短期行为。

如部分导游人员为获得回扣, 强迫 游客购物,引起游客反感;部分旅游经营者采用欺诈手段,向游客推荐、兜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影响了游客的购物欲望。

5 资源转化型旅游商品开发过度。

资源转化型旅游商品开发技术和成本低,利润空间大,最容易转化为眼前利益。

在一些民族地区,许多不可再生资源已开发过度,有的甚至严重破坏了旅游资源和环境。

如各种珍稀动植物成为游客盘中美食;溶洞中的石笋成为贵重的旅游商品;发菜的过度采挖,导致当地植被受到破坏等。

三、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创新开发的对策旅游商品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其开发不仅是一种技术、经济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承袭、积累和创新过程。

地方和民族特色是旅游商品的本质属性,因此,区域旅游商品的开发过程,也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挖掘的过程。

目前,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虽然在资金、技术和区位上不具备优势,但许多地区所拥有的民族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较高的研发和审美价值,对旅游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藏文化、东巴文化等。

因此,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开发应突出文化优势,创立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开发模式。

(一)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创新开发的原则1 特色原则。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才具有纪念意义,并受到游客喜欢。

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区域民族风貌、历史文化积淀及旅游地景区特色方面。

所谓开发,就是指从上述三方面特色的发掘中设计区域(景区)形象与标志,并将其应用于旅游商品的创制过程。

2 市场原则。

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55是所有旅游企业实现利润的基本规律。

与一般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旅游商品的产、销地往往合一,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旅游商品销售具有波动性,要求淡、旺(季)有别,要投游客所好,适时推出旅游商品;加强宣传,使游客充分了解商品的性能特点,营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和氛围,触发游客的购买欲望。

3 协调原则。

旅游商品的原材料多源于自然资源,部分旅游商品的生产则可能污染环境,如过度开发,不但会破坏自然环境,同时可能引起民族文化的异化,弱化区域旅游吸引力。

此外,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特色应与销售地旅游资源(自然和人文)特征相吻合,以旅游资源促进商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才能构成新的旅游资源。

所以旅游商品的特色应与旅游资源协调一致,商品开发与资源保护并举,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兼顾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4 多样性原则。

游客构成的多样性决定了旅游商品需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区域旅游商品开发应突出个性,富有地区和民族特色, 少而全、少而精 。

在品种、花色、质地、构型、用途等方面具有较大选择性。

此外,随着时代变化,游客的喜好和欣赏的品味也在不断变化,若要保持游客对旅游商品的新鲜感,必须因时制宜,及时更新设计理念,加大推陈出新的力度。

(二)旅游商品创新开发的对策1 观念创新。

民族地区必须充分认识旅游购物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将旅游商品作为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同步开发。

游客的需求和欲望是旅游商品开发的基点,以超前的眼光和务实的举措,针对市场和游客消费能力、消费心理及购物审美特点确定区域旅游商品开发重点,是民族地区旅游商品创新开发的前提。

第一,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物质需求,也有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因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修养、兴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旅游者的文化、心理需求存有巨大差异,所以 少而全,少而精 ,小批量生产的商品才更具有购买和收藏价值。

而旅游者的物质需求,即常用消费品的购买,相对需求量较大,则需大批量生产,以满足旅游市场及其他消费市场。

第二,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各异,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直接影响旅游商品的需求。

如一些海外游客和港澳台地区游客往往喜欢 原汁原味 的淳朴风情,对构思精巧的纯民族、纯手工的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品情有独钟。

所以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开发一定要针对客源群体的审美心理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转变传统观念,拓宽思路,拓展题材范围,将一般日用品巧妙地融入旅游文化特点,使其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商品。

另外,在旅游商品包装上,要 土 洋 结合,注重包装质量,同时不失民族特色。

2 开发设计创新。

旅游商品不仅体现旅游地的物质资源状况,同时也是旅游地地域文化的载体。

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关键在于其所具有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

因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艺技术和当地物质资源相结合,设计、制造独具特色和较高品位的旅游纪念品,才能使旅游商品具有珍藏、馈赠、纪念的功能。

因此,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设计可以另辟新路,即以民族文化为创作的源泉和素材,开发民族文化系列旅游商品,如服饰文化、艺术文化、民间工艺、建筑文化等系列商品。

3 生产创新。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旅游商品开发缺乏资金投入,导致旅游商品开发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后劲不足。

有鉴于此,民族地区在旅游商品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 双轨 式生产模式:对于需要批量生产、含民族文化元素,采用新材料、新工艺的大宗旅游商品,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在本地投资建厂;对于数量较少,但艺术要求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制品,可通过组织本地居民成立生产协作小组或建立民族手工艺村寨等方式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