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校园建设初步规划及设计方案目录1 概述21.1 生态文明建设21.2 绿色校园31.3 编制依据41.4 编制原则52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体系(99项)53 绿色校园建设方案(环保方面)113.1 中水回用工程方案设计113.1.1 处理规模设计水质及回用要求123.1.2工艺选择143.1.3 工艺流程143.1.4 流程说明153.1.5 投资估算153.1.6 建议163.2 雨水利用工程方案设计163.2.1工程建设规模173.2.2 处理程度173.2.3 水质水量分析173.2.4 工艺流程183.2.5 工艺流程说明183.2.6 工艺设计特点183.2.7 投资估算193.3 太阳能光电利用方案193.1 太阳能光电技术193.2 太阳能光电技术的优点193.3 太阳能在绿色校园的应用203.4 太阳能光热技术和光电技术的缺点203.4 校园垃圾分类方案203.4.1 概述203.4.2 校园垃圾组成213.4.3 校园垃圾的分类回收与资源化处理213.4.4 减少校园垃圾和节约资源的建议231概述1.1生态文明建设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第一次被写进中央文件。
党的十八大则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将其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任务,环境保护事业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我们的环境现状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1.2绿色校园绿色校园是1996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首次提出的。
它强调将环保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让学校里所有的师生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
这一活动不仅带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家庭、还通过家庭带动了社区、通过社区又带动公民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它不仅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也逐渐成为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所中等的学校绿化面积应该不少于学校总面积的35%,而现在的绿色校园不仅仅是环境绿化,更重要的是要加入到学科当中,做为理论知识来学习,更要结合实际做实事。
"绿色校园"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在全面的日常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管理中,通过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首先是一个传播文化的特定的学习场所,是学生获得知识、价值观,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正规环境教育的基本功能。
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约占学生每天生活的1/3,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通过校园的环境、生活和管理体系传递可持续发展思想尤显重要。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学校也被看作是一个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它随时随刻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学校进行环境管理和规划,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环境管理活动本身也是师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机会和进行环境教育的资源,有着特定的教育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校园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改善,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知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参与校园环境的改善,提高环境素养。
1.3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2、《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 04;3、《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5、《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 50640;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7、《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11、《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12、《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1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14、《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15、《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16、《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17、《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18、《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 36;19、《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1、《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B/T 18870;22、《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 164;2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4、《建筑幕墙》GB/T 21086。
以上规范、标准按照最新版本执行。
1.4编制原则1、绿色校园的建设,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规范以及标准等规定及要求;2、绿色校园建设,应统筹考虑校园全寿命周期内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并应结合校园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推广需求,协调校园功能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3、绿色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体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绿色校园应根据各地区气候、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民族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比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
2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体系(99项)1、绿色校园评价的指标体系由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与污染控制、运行管理、教育推广七类指标组成。
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控制项为绿色校园评价的必备条件;一般项和优选项为划分绿色校园等级的可选条件,其中优选项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绿色度较高的可选项。
2、中小学校园评价标准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共有99项,其中控制项30项,一般项49项,优选项20项。
3、按照评价标准的规定,绿色校园应满足本标准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应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绿色校园等级划分按表3.2.2-1规定。
4、绿色校园建设有七大项建设要求,部分指标解读如下:(1)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指标(部分节选)A、场地建设不破坏文物及其历史环境、自然水系和其他自然与文化保护区,不任意占用基本农田、森林、湿地和其他限制性用地。
B、学校选址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严禁建设在地震断裂带、地质塌陷、山体滑坡、暗河、洪涝等自然灾害易发及人为风险高的地段和污染超标的地段。
C、学校远离殡仪馆、医院的太平间、传染病院等建筑或设施,且与易燃易爆场所的间距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等的相关规定。
D、校园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且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关于防护距离规定。
校园内部污染源应重点关注水污染源比如食堂、卫生间以及实验室等,食堂的烹饪、洗碗水中的油类污染物,卫生间的化粪池废水以及实验室内的酸、碱、有机物、重金属等废液需要收集后委托处置。
噪声污染源注重高音喇叭以及操场集体活动等,防止对校园外敏感目标造成影响。
固体废弃物污染源重点关注垃圾分类,以及实验室废液等,关注垃圾站、垃圾处理场及校办工业行为等。
废气污染物包括食堂油烟需要达标处理,车库的排气以及锅炉房废气等。
E、学校教学区的声环境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及《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 50099的有关规定。
校园总平面规划设计应注意噪音源及噪音敏感建筑的合理布局,必要时采取隔离及降噪措施。
如外界的噪声对校园影响较大,需要采取隔声屏等防护措施,减少外界环境对校园安静的要求。
(2)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部分节选)A、新建和改建主要功能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符合当地现行同类型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
B、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其冷热源设备的性能参数符合当地现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相关规定;采用房间空气调节器的建筑,房间空气调节器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2021.3的最低要求。
C、采用集中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室温调节设施。
D、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E、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规定的现行值。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部分节选)A、在方案、规划设计阶段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运营管理阶段应制定用水现状调研、评估报告,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B、设置合理、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统。
C、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管网漏失和无效用水量,降低管网漏损率。
D、用水器具和配件采用节水性能良好、坚固耐用,且便于管理维修的产品。
E、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雨水、再生水等使用时注意使用安全。
考虑到人身安全、环境安全、设施设备安全。
F、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降低地表径流。
采用多种蓄水形式收集利用雨水。
非机动车路面、广场、停车场等采用透水性铺设。
G、绿化用水应采用节水高效的浇灌方式。
H、景观用水不采用市政供水和地下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水质满足景观用水的要求。
景观补水采用雨水、再生水等作为水源。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部分节选)A、不采用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B、新建建筑在符合功能需求的情况下,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5)室内环境与污染控制(部分节选)A、民用建筑的室内空气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的有关规定,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中的有关规定。
B、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 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