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第一章新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对新闻传播演变发展历史的描述,目的在于以鸟瞰的方式,把握人类新闻传播的基本轨迹,为随后的理论展开提供一个宏观的论说背景第一节新闻传播现象的产生⏹对新闻传播产生或起源的解释与描述,实际上是以今天对新闻传播的理解为尺度,去发现和衡量人类传播史的结果。
一、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一)对传播的基本理解⏹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交往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观念和情感。
简单说,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活动,这里的人不单是个人,也可能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或团体,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精神产物。
定义:新闻传播是一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传受活动。
⏹首先,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自然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其次,这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交流活动是双重主体的过程性活动,即是由传播新闻的人和收受新闻的人共同完成的活动,⏹再次,由于这种信息交流活动的内容是一种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因此新闻传播必然是一种关于真实信息、新鲜信息的传受活动;⏹最后,这种将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传送给社会大众的传播必然是一种及时的、公开的传播。
(三)传播与新闻传播的关系⏹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所有传播活动,但新闻学只重点研究人类的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特别关注对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播的研究。
二、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一)人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生⏹(二)新闻传播与传播同步⏹(三)新闻传播发生的依据第二节新闻传播的发展⏹新闻传播的发展,在于描述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历史演变过程。
⏹此处,我们以近代西方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为界限,将整个人类的新闻传播历史过程分为“前新闻传播业时代”、“新闻传播业时代”和“后新闻传播业时代”,每一时代(主要是前两个时代)内部再以最能代表新闻传播发展水平的传播媒介为根据,划分为不同的媒介时代。
一、前新闻传播业时代⏹前口语传播时代前口语传播时代前口语传播时代,是指人类语言还未产生之远古时代的传播。
⏹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指的是以口头语言为标志的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时代是指人类利用书面文字开始新闻传播的时代,也就是一般史称的手抄新闻时代,它以印刷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始为下限。
二、新闻传播业时代⏹印刷传播时代人类新闻传播革命性的变化应该说始于印刷新闻的诞生。
印刷新闻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信息传播类别⏹电子传播时代主要是指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重要发明,标志着电子新闻传播时代的到来。
⏹网络传播时代网络传播将人类的传送与收受整体上带入主动的时代、互动的时代。
实际上,网络媒介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对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新闻传收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新闻传播时代人类现在具有的新闻传播形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某种变化,出现新的传播新闻的观念和方式。
至于将来的新闻传播到底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料,留给后人去做。
第二章新闻传播的构成⏹先从新闻传播的现实状况出发,以静态观照的方式对新闻传播的类型构成、媒介方式构成做出宏观的说明,以静态解剖的视角对具体新闻传播的要素的构成做出分析;⏹然后以动态的眼光,审视具体新闻传播过程的环节构成;⏹最后,静动合一,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式,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矛盾构成做出揭示,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新闻传播的根本运行机制和动力。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类型与要素构成一、新闻传播的基本类型构成传播的基本类型⏹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二、新闻传播的要素构成⏹作为传播内容的事实(信息)⏹新闻传播者⏹新闻收受者⏹媒介(二)新闻传播要素的基本含义⏹事实或传播内容是指新闻传播的对象,即新闻报道的对象、信息或内容。
⏹传播者是指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或主体,即指那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主要从事采写编评、制作、主持的工作者。
⏹传播媒介是指传送和收受新闻信息的通道或载体。
⏹收受者是指收受新闻信息的人或主体,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和网络新闻信息的浏览者。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环节构成⏹描述新闻传播环节的构成,是以新闻信息的实际流动过程为观察对象,根据新闻信息流动过程在不同时空段上承担的主要任务的明显差别,将其划分为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阶段。
由于每阶段的相互组合连接共同完成着新闻信息传受的任务,因此相对全程性的信息流动,各个不同的阶段便构成了新闻传播的不同环节。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基本流程一:新闻信息源→新闻传播者(传播者自身就是信息载体)→新闻收受者。
这是人际传播方式中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二:新闻信息源→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媒介→新闻收受者。
这是以物理传播媒介(最典型的就是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新闻信息载体的传播流程。
二、新闻传播的基本环节⏹采选新闻信息的环节。
⏹创制新闻文本(作品)的环节。
⏹传递新闻文本的环节。
⏹信息反馈环节。
⏹新闻反馈的真意在于传播者通过对收受实际情况的有效把握,调整后继的新闻传播内容、方式,甚至重新从整体上定位媒体的新闻传播。
⏹反馈信息的来源与获取大致有这样几种途径和方式:⏹一是收受者自发的、比较零散的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发表的各种看法、意见、建议等,⏹二是媒体主管部门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的监测与评估;⏹三是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的分析和评价;⏹四是新闻媒体自己的信息调查部门或委托专门的信息咨询机构、舆论(民意)调查机构通过科学手段获取系统化的、规模化的反馈信息。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基本矛盾构成一、新闻传播内在与外在矛盾的构成⏹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是指新闻传播系统内部的矛盾;⏹新闻传播的外在矛盾,是指新闻传播系统与其外在传播环境的矛盾。
所有新闻传播现象、传播活动,都是在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
(一)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新闻传播系统是由新闻传播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诸如传播主体与新闻事实间的矛盾,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间的矛盾,收受主体与新闻事实间的矛盾,收受主体与媒介间的矛盾,传播媒介与新闻事实间的矛盾,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
(二)新闻传播的外在矛盾⏹新闻传播的外在矛盾是指新闻传播系统与新闻传播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或两个层次:一是新闻传播作为社会有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体的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二是新闻传播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基本关系⏹新闻传播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区分,既是对新闻传播中客观实在矛盾类型的一种划分,也是一种理论逻辑上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采用的划分。
内在矛盾的内在性,强调的是内在矛盾存在于新闻传播系统内部;外在矛盾的外在性,强调的是外在矛盾存在于新闻传播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
二、新闻传播内在矛盾的层次性⏹在新闻传播系统的诸多内在矛盾中,有的矛盾具有总矛盾的性质,包含着其他的矛盾;有的矛盾只是新闻传播系统中一个侧面或一个环节的具体矛盾。
因此,要充分掌握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还需要在不同的层次上加以分析。
(一)宏观层次的总矛盾⏹新闻传播解决的总体矛盾始终是:如何通过新闻传播满足人们或社会的新闻需求,即新闻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与新闻收受者新闻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新闻传播的总矛盾,是新闻传播的基本矛盾。
⏹简单点说,新闻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矛盾就是新闻传播的总矛盾。
(二)微观层次的具体矛盾⏹传播主体与事实间的矛盾⏹传播主体与媒介间的矛盾⏹收受主体与事实间的矛盾⏹收受主体与媒介间的矛盾⏹传播媒介与事实间的矛盾第四节新闻传播模式的构成⏹模式是对现实的简化,与现实事物完全一样的模式无助于我们对实际的了解。
新闻传播模式就是运用一定的图形、符号、程式对现实新闻传播活动情况的抽象、概括和反映。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第一,“点—点”模式。
在“点—点”传播模式中,“点”是对新闻传播者和收受者在同一量化标准下的几何抽象,这种抽象的前提是新闻传播者和收受者必须具有基本的对等性。
⏹第二,“点—面”模式。
在“点—面”传播模式中,“点”和“面”同样是对传播者和收受者的一种抽象,将传播者抽象为“点”,将收受者抽象为“面”,其基本根据是传播者与收受者在量上的巨大差别,在质上的不同存在方式。
二、大众化新闻传播模式的具体构成⏹首先,从传受关系上看,点到面的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单向传播模式和双向传播模式。
单向传播模式就是无反馈环节的传播模式,传播以线性的方式单向流动;双向传播模式就是有反馈环节的传播模式,传播以非线性的方式形成双向互动。
⏹其次,从传播目标收受者的数量规模上看,点到面的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小众化传播模式、大众化传播模式、小众化与大众化相融合的模式。
具体模式:⏹第一,小众化传播模式。
⏹第二,大众化传播模式第三,小众化与大众化相融合的模式。
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
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
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
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第一,控制时间作答。
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