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砌体技术交底1、材料要求1.砖MU10红砖,有合格证、检验报告。
2.水泥采用沂洲牌P.032.5,有合格证、检验报告。
3.砂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得超过5%。
2、主要机具设备1.机械设备应有砂浆搅拌机、筛砂机等2.主要工具应有大铲、瓦刀、托线板、线坠、皮数杆、泥桶、砖夹、筛子、沟缝条、翻斗车、磅秤等。
3、作业条件1.基础垫层已经完成,并验收,办完隐检手续。
2.已设置轴线控制桩,标出建筑物的主要轴线,标出基础及墙身轴线和标高,并弹出基础轴线及边线,立好皮数杆,办完予检手续。
3.根据皮数杆最下面一层砖,拉线检查基础垫层表面标高是否合适,如第一层砖的水平灰缝大于20mm,应用细石混凝土找平,不得用砂浆或在砂浆中掺细砖或碎石处理。
4.砌砖前一天,应将砖湿润,砖以水浸入表面下10—20 mm深为宜,雨天作业不得使用含水率饱和的砖。
5.砌筑部位的灰渣、杂物应清除干净,基层浇水湿润。
6.砂浆配合比,已经试验室根据实际材料确定。
7.常温下拌制的砂浆应在3—4小时内用完,严禁使用过夜砂浆。
8.脚手架应随砌随搭设,垂直运输机械应准备就绪。
4、施工操作工艺1.砖基础砌筑前,应先用干砖试摆,以确定排砖方法和错缝位置,使砌体平面尺寸符合要求。
2.砌筑时,应先摆底灰,再分皮挂线砌筑,铺砖按一丁一顺砌法,做到里外咬槎,上下错缝。
竖缝至少错开1/4砖长,转角处要用七寸头砖,并在山墙和檐墙两处分层交替设置,不能同缝。
砖墙转角处和建筑物的临时间断处不得留直槎。
3.内外墙基础应同时砌筑或作成踏步式。
4.砌筑时,灰缝砂浆要饱满,严禁用冲浆法灌缝,每皮砖要挂线,它与皮数杆的偏差,不得超过10 mm。
5.基础中,予留洞口及予埋管道,其位置、标高应准确,避免凿打墙洞,管道上部应予留沉降缝隙。
基础上铺放地沟盖板的出檐砖,应同时砌筑,并应用丁砖砌筑,立缝碰头灰要打严实。
6.基础砌筑到防潮层时,应用水准仪找平,并按规定铺设20mm厚1:2.5—1:3水泥砂浆(掺加水泥重量3%的防水剂)防潮层。
7.砌完基础,应及时清理基槽内杂物和积水。
5、质量标准1.砖的品种、强度、规格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砂浆品种符合设计要求,强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同品种、同强度砂浆各组试块的平均强度,不得低于试块标准养护抗压强度。
(2)任意一组试块强度不小于0.75试块标准养护抗压强度。
3.砌体砂浆必须饱满,砖砌体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小于80%。
4.砖砌体转角处严禁留置直槎,其他临时间断处,留槎做法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5.砖砌体上下错缝,每间无4皮通缝。
6.砖砌体接槎处灰缝砂浆饱满、密实,缝砖平直,每处接槎部位水平灰缝厚度不小于5mm或透亮的缺陷不超过5个。
7.予埋拉接筋的数量、长度均符合设计要求和验评标准规定,留置间距偏差不超过一皮砖。
8.留置的构造柱的位置正确,大马牙槎先退后进,上下顺直,残留砂浆清理干净。
9.允许偏差项目的偏差值,不得超出验评标准规定。
6、成品保护1.基础墙砌筑完毕,应继续加强对轴线控制桩、水平桩的保护,防止碰撞损坏。
2.外露或埋设在基础内的暖卫、电气管线及其他予埋件,应注意保护,不得随意碰撞、拆改或损坏。
3.加强对基础予埋的构造柱和拉接筋的保护,防止踩倒和弯折。
4.基础回填应两侧同时进行,如仅在一侧回填,未回填的一侧应加支撑。
土方回填时,应先将基础顶部用草袋保护好,不得在基础墙上推车,损坏墙体。
7、施工注意事项1.砂浆配制应严格材料的计量,保证配合比准确,拌制时间应符合规定。
2.基础应挂线砌筑,基础放角应均匀,砌筑到墙身时,要拉线找正确墙的轴线和边线,砌筑时保持墙身垂直,防止基础墙身发生过大位移。
3.埋入砖砌体的拉接筋位置应正确,平直,其外露部分在施工中不得任意弯折。
4.砌体的转角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否则应砌成斜槎。
雨期施工应有防止基槽泡水和雨水冲刷砂浆措施,砂浆的稠度应适当减少,每日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2米。
收工时应对砌体进行覆盖。
地基与基础工程保证资料基本齐全;砼工程强度直观好,无蜂窝、孔洞、麻面、露筋等现象,砼试块按规定留置试样;钢筋工程按规范规定绑扎制作,规格型号符合图纸设计尺寸要求;砖砌体内外搭接,灰缝饱满,并按规定留置拉结筋,砂浆试块按规定留置试样;钢筋、水泥、粘土砖,砂石等原材料均按规定取样送检且合格;回填砂工程技术交底交底内容:一、施工准备1、回填前,对基础、地下防水层、保护层等办理隐蔽验收。
2、将基坑内的杂物、积水等清理干净。
3、房心、管沟的回填应在上下水道的安装完成以后进行。
4、施工前,做好水平高程的设置。
在基槽边上钉水平橛,在基础墙表面划分层线。
二、质量要求1、主控项目(1)标高的允许偏差(单位:mm)○1桩基、基坑、基槽的允许偏差-50;○2挖方场地平整允许偏差a)人工±30;b)机械±50;○3管沟允许偏差-50;○4地(路)面基层允许偏差-50;(2)分层压实系数:设计要求。
2、一般项目(1)回填土料:设计要求。
(2)分层厚度及含水量:设计要求。
(3)表面平整度(单位:mm)○1桩基、基坑、基槽的允许偏差20;○2挖方场地平整允许偏差a)人工20;b)机械30;○3管沟允许偏差20;○4地(路)面基层允许偏差20;三、工艺流程分层回填夯实—取样试验—至设计高程四、操作工艺1、回填土一般选用含水量在10%左右的干净粘性土。
(以手攥成团、自然落地散开为宜)若土过湿,要进行晾晒或掺入干土、白灰等处理;若土含水量偏低,可适当洒水湿润。
2、深浅基坑相连时,要先填深基坑,填至与浅基坑标高一致时,再与浅基坑一起填夯。
分段填夯时,交错处做成阶梯形,上下接槎距离不小于1。
0m。
基坑回填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基础墙两侧标高不可相差太多;较长的管沟墙,内部要加支撑。
3、回填土要分层铺摊夯实,蛙式打夯机每层铺土厚度为200-250mm;人工夯实时不大于200mm。
每层至少夯击三遍,要求一夯压半夯。
4、回填房心及管沟时,人工先将管子周围填土夯实,直到管顶0。
5mm以上时,在不损坏管道的情况下,方可用蛙式打夯机夯实。
管道下方若夯填不实,易造成管道受力不匀而折断、渗漏。
5、雨季施工时,防止地面水流入坑内,免得边坡塌方或浸泡基土。
6、注意事项:(1)施工时,基础墙体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进行回填土的施工,以免对结构基础造成损坏。
(2)基础肥槽回填土,必须清理到基础底面标高,才能逐层回填。
严禁用水浇使土下沉的“水夯法”。
(3)土虚铺过厚、夯实不够或冬施工时冻土较多会造成回填土下沉,而导致地面、散水裂缝、下沉。
(4)室内坑槽(沟)不得用含有冻土块的土回填。
钢筋制作与绑扎一、材料要求1.钢筋应有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合格后方可使用。
2.铁丝采用22号镀锌铁丝,铁丝不应有锈蚀和过硬情况。
3.其他水泥砂浆垫块,50mm见方,厚度等于保护层,或塑料卡、Φ6—10mm支撑筋等。
二、主要机具设备1.机械设备除锈机、调直机、切断机、弯曲成型机、弯箍机、接触对焊机、点焊机等2.主要工具钢丝刷、砂箱、工作台、卡盘、钢筋扳子、小撬杠、骨架绑扎架等三、作业条件1.根据工程进度和施工图纸要求,已签发钢筋制作和安装任务书。
2.钢筋加工机械已安装检修完毕,并试车运转可以使用。
3.模板已部分或全部安装好,并支撑牢固,办好予检,模内木屑及垃圾杂物已清扫干净。
4.加工好的钢筋已运进施工现场,并按施工平面图确定的位置,按型号、规格、部位、编号分别设垫木堆放。
5.在模板上已弹好或标明柱梁等尺寸线、水平标高线。
6.根据弹好的线,检查下层予留搭接钢筋的位置、数量、长度,对不符合要求的予留筋进行处理。
对伸出的予留筋进行整理,将钢筋上的锈皮、水泥浆等污垢清理干净。
对混凝土表面松散不实之处进行凿除,清理干净并湿润。
7.配合钢筋绑扎、安装的脚手架已搭设,水平运输设备、垂直运输设备已准备好。
四、施工操作工艺1.基础钢筋绑扎(1)、按设计间距在垫层上划线放纵横向钢筋,排放时要注意弯钩朝上,不倾向一边双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弯钩应朝下。
(2)、框架柱与基础连接用的插筋下端,用900弯钩与基础钢筋进行绑扎,箍筋比柱箍筋缩小一个柱筋直径,以便连接。
(3)、对双层钢筋网,应在上层钢筋网下面设置钢筋撑角,以保证上下层钢筋间距和位置正确。
2.柱钢筋绑扎(1)、绑扎时,按设计要求的箍筋间距和数量,先将箍筋按弯钩错开要求套在下层伸出的搭接筋上,绑扣不少于3个,绑扣向里,便于箍筋向上移动。
(2)、柱主筋采用电弧焊连接技术,焊接接头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3)、焊接接头位置相互错开,在受力钢筋直径30D范围内,接头率未50%。
(4)、在立好的柱主钢筋上用粉笔标出箍筋间距,然后将套好的箍筋向上移动,由上往下用缠扣绑扎。
(5)、箍筋应与主筋垂直,箍筋转角与主筋交点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交错绑扎。
箍筋的接头应沿柱子竖向交错布置。
柱箍筋端头应弯成1350,平直长度不小于10D。
(6)、箍筋加密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
(7)、下层柱的主筋漏出楼面部分,宜用工具将其收进一个柱筋直径,以利于上层钢筋的搭接。
(8)、梁及柱帽的钢筋,应放在柱的纵向钢筋内侧。
(9)、柱筋控制保护层可用水泥砂浆垫块绑在柱立筋外皮上,间距不超过1.0米,以确保主筋保护层厚度正确。
3.梁钢筋绑扎(1)、主梁钢筋采取模外绑扎,先在加工车间制作,然后用人力抬入模内。
其方法为:将主梁需穿次梁的部位稍抬高=》在次梁梁口搁两根横杆=》将次梁的长钢筋铺在横杆上,按箍筋间距划线=》套箍筋并按线摆开=》抽换横杆,将下部纵向钢筋落入箍筋内=》在按架立钢筋、弯起钢筋、受拉钢筋的顺序与箍筋绑扎=》将骨架稍抬起抽出横杆=》使梁骨架落入模内。
(2)、梁中箍筋应与主筋垂直,箍筋的接头应交错布置,箍筋转角与纵向钢筋的交叉点均应绑扎。
(3)、弯起钢筋与负弯矩钢筋位置要正确,梁与柱交接处,梁钢筋锚入柱内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4)、梁钢筋接头均采用电弧焊,接头不宜位于梁的最大弯矩处。
(5)、纵向受力钢筋为双排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25mm的短钢筋。
(6)、主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在同一高度遇有垫梁或圈梁时,必须支撑在垫梁或圈梁受力钢筋之上主筋两端的搁置长度应保持均匀一致,,次梁的受力钢筋应支撑在主梁的纵向受力钢筋之上。
交底内容:五、板钢筋绑扎1.绑扎前应修整模板,将模板上的垃圾、杂物清扫干净,用粉笔在模板上画好主筋、分布筋的间距。
2.按画好的钢筋间距,先排放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予埋件、电线管、予留孔洞等同时配合安装并固定。
3.钢筋搭接长度、位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4.板钢筋与主次梁交叉处,主梁钢筋在下,次梁钢筋在中,板钢筋在上。
5.板钢筋绑扎采用八字扣,对外围两行钢筋的交点,应全部绑扎,其余各点应交错隔点绑扎,现浇板双层钢筋,两层钢筋之间采用钢筋马镫,以保证上层钢筋位置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