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2014年)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源于哲学和生理学。
2.冯特(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心理学实验室,来从事心理现象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正式脱离哲学。
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相关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个案法(2)实验方法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心理现象产生的过程:感觉通路、运动通路、脑的低级中枢、大脑3.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脑的基本成分。
4.神经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信息从身体的一个部分传到另一个部分。
5.大脑皮层的三大区域:感觉区、运动区、“哑”区6.胼胝体:两个大脑半球通过一种特殊的组织而连接在一起,这种组织称为胼胝体。
功能:连接左右脑,共享信息第三章:人的毕生发展1.儿童的主导活动的表现:儿童的主导活动从以游戏活动为主导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导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转向重视伙伴关系。
2.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
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第五阶段青春期阶段最为重要第四章:感觉与知觉1.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绝对感受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
相反,绝对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说需要的刺激量越大,则感受性越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用公式表现为:E=1/R在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4.后像的概念:(名词解释)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
5.似动的概念:似动就是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运动的,或者是吧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连续运动的现象。
6.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解释感觉的过程7.知觉的特征(即基本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含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刺激并不都反映出来,而只对其中少数刺激进行反映。
这种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并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的影响。
A、客观条件:对象和背景本身的特点;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对象的运动和变B、主观条件:一般来说,人总是把那些与自己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活动目的和任务相联系的刺激作为对象,把其他的刺激作为背景。
人的知觉选择性,就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辨别和确认出来的规律,这对于直观教学、军事、伪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通过长期联系和经验积累,不仅可以提高对某一类对象的知觉分辨能力,而且这种知觉选择能力还可以迁移到其他的知觉辨认任务上。
(2)知觉的整体性:含义:知觉是一个主动加工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
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不完整的情况下时,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刺激进行加工处理,使自己的知觉仍然保持完整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影响因素:客观因素: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对象各组成部分的排列特点;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主观因素:主要是人的知识经验。
(3)知觉的理解性:含义:人在知觉事物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赋予它确定的含义,并用词语加以概括,从而把它标志出来,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影响因素: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活动任务及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4)知觉的恒常性:含义:当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其物理特性发生的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影响因素:能否保持知觉的恒常性,受限于一定范围内客观刺激物模式的变化。
人的知识经验对知觉的恒常性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8.错觉的概念: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第五章:意识与注意1.意识的概念:意识指个体对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身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首先,意识是一种觉知。
其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最后,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2.意识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3.注意的概念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4.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5.注意的品质: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1)注意广度:含义: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是指在同一瞬间能够清楚地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A、注意对象的特点B、人的活动任务C、人的知识经验(2)注意稳定性:含义:注意稳定性又叫注意持久性,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
影响因素:A、对象的特点B、主体的状态C、注意的方法方式D、人的年龄(3)注意分配:含义: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
影响因素:A、人对同时进行的活动的熟练程度B、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有一定的联系(4)注意转移含义: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改变,主动地、有目的地吧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影响因素:A、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特点B、活动的目的性C、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第六章学习与记忆1.学习的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认知学习理论(1).完形学派的学习理论(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3.观察学习(1)观察学习的类型①直接的观察学习②抽象性观察学习③创造性观察(2)观察学习的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③复制过程④动机过程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5.记忆的概念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6.记忆表象表象是头脑里所保存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现出来的形象。
7.表象的特点:形象性和概括性8.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它是感觉记忆如受到注意则转入的一种记忆。
9.短时记忆的特点⑴记忆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⑵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⑶短时记忆的内容一般要经过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10.识记⑴概念:识记是识别并记住事物、得经验的过程。
⑵种类①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无意识记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
有意识记是事先有明确目的,并经过一定意志努力和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积极的思维参与,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识记方法。
②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对识记的材料没有理解,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经过机械重复进行的识记,也就是死记硬背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即所谓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
⑶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③识记的方法11.保持⑴概念:保持时对识记的内容进行积累、加工和巩固的过程。
⑵保持过程中信息的变化特点: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变化包括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
量变是指记忆信息在数量上的变化。
质变是指记忆内容在质量上的变化。
12.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3.回忆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
14.再认再认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能够认得出来。
再认总是伴随着对事物的重新感知,有时也与思维和情感发生密切联系。
影响再认的两个条件:一是对旧事物的识记的牢固程度;二是当前呈现的事物与原来经历时的事物的相似程度。
第七章思维与语言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分类⑴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⑵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⑶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⑷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⑸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3.思维的形式:推理问题解决决策⑴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导出一个新判断能力的思维形式。
⑵问题解决的模式:直觉式,分析式,试误式,顿悟式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本质,知觉情境与问题表征,思维定势,功能固着与变通,动机与情绪。
功能固着定势动机问题表征原型启发情绪背景知识4.创造思维⑴概念:创造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过程。
⑵特点:变通性,独特型,流畅性⑶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第八章动机与情绪1.动机:是指能引起、推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的内在动力。
动机与需要有密切的联系。
需要是产生动机的重要因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且人的绝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只有当这种需要达到一定强度并有满足需要的客体存在时,需要才变成实际行动的动机。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激励功能3.动机的种类⑴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⑵根据动机内容性质和社会价值,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⑶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分为长期的间接动机和短暂的直接动机⑷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动机⑸根据动机作用的大小,可以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4.情绪⑴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⑵组成:生理唤醒,认知解释,主观感受和行为表达5.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6.情绪的种类: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轻蔑和惊讶7.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8.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这些过程涉及具体情绪的调节、唤醒水平的调节和情绪成分的调节。
9.怎样培养良好的情绪?一,健康情绪的标志第一,情绪的目的性明确,表达方式恰当。
第二,情绪反应适时、适度。
第三,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二,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1正确表达情绪体验第一,适当的原因和对象引发与之相适应的情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