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

班主任工作 按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也是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 班主任是对我国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 思想、品德、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的总 称。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任务
一、班主任的作用 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任务的具体执行者 班级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联系纽带
以爱动其心、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

思想品德评定和评选“三好”学生 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讨论 班级活动对学生的发展以及在班级建设中有何作用?
第四节 班主任工作的常用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 说服教育要有真实性 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 二、陶冶教育法 师爱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家访 家长会 家长接待日 举办家长学校 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庭教育咨询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三章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 师应该明确自身在教育科研中的定位,在实践 中确定研究课题,运用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 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只有勤学不厌,勤思不怠, 大胆实践,努力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 科研素质,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研究型教师。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

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 良好的习惯,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积极乐观的情绪 和谐的人际关系 精神充沛的外在形象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想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 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观察 谈话 研究书面材料 调查访问 (写“班主任工作日记”,建立“学生情 况记录卡”)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谈话、 访问、调查、分析书面材料(学生档案、班级记录、 学生个人日记及作业等)。
第五节 班集体的培养策略
二、实现班集体的目标管理 目标结构要有层次性 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民主性,要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 来 班级目标既要适度,又要有激励作用 班级目标要体现针对性,要抓主要矛盾
第二节 教学内容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力
一、切实转变传统观念,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经历、体验、探索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是的学习 起点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 和技能 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 和技能
第一节 教学组织能力影响教学效果

主帅无能累死三军
1.教材组织能力 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计划、 有详略地进行教学 2.语言组织能力 生动形象、逻辑严谨、简练准确、诙谐幽默,以声传情、以言动心、 陶冶情操 3.班级组织能力 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一个孩子能学好,能成才,绝不是教师教出来、逼出来的,而是靠自 己学出来的

概念: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 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 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 研方法。 方法和步骤 从实际出发,认真选择课题,确定研究方法 围绕中心内容,广泛收集、掌握有关参考资料 计划与实施 概括经验 先进经验的推广
五、行动研究法
三、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 材料 1.将教材内容情境化 2.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四、客观分析学习内容,为学生设计自主的学习 方式 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 2.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 3.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指导 4.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 帮助
第一节 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定位

反思性实践者 以校为本的研究者 行动研究者与叙事研究者
一、反思性实践者

教育活动的实践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工作 的复杂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性。
反思性教学实践倾向于教师直接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设计、 策划和形成暂时性的行动策略,并在继续深入反思的过程 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观察、了解、比较是最为常规的方法。
第五节 班集体的培养策略



五、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六、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通过正面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通过讨论、评议等形式,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通过表扬与批评等手段,树立班级正气 充分发挥班级舆论阵地的作用
能力聚焦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教师能够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反思,就已具备了研究 者的基本素质。
二、以校为本的研究者

教师学校生活对教师全部生活的垄断性,决定了教师的研 究更多地倾注在校内生活。 以校为本的三层含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三、行动研究者与叙事研究者


行动研究主要是情境参与者的问题研究
指导实践型(专家指导)、独立型 建立稳定的“对话关系”
教师职业技能



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班级管理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常用教学器材、设施使用技能 教学科研能力 教育评价能力 艺术素养
第一章 教学组织能力

课堂组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教师灵活、 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技巧。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控制课堂秩序, 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 积极性来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第二节 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一、品德高尚 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 无私的献身精神 真挚的情爱世界 二、知识渊博 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三、业务娴熟 思想教育能力(观察、调控、示范) 组织管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 班主任工作技巧赏析《美丽的谎言》(红五星)
点子库 用智慧撬动爱的杠杆

爱生如人 爱生如生 爱生如友 爱生如子 爱生如己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共处)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事)
第五节 班集体的培养策略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①班级基本情况 ②班集体形成情况 ③班级学生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 ④班级原有的教育基础。
教师职业技能 训练
主 讲:李宝斌 教育心理学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后
E-mail :libaobin205@
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能力

教学组织能力 具有合理把握教材的能力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师组织开展活动课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教师心理疏导的能力 指导学生生活的能力 教师人际交往的能力
五、充分估计学习差异,为学生构建弹性 的学习方案

1.将教学环节设计成可以移动的“板块” 2.将中心环节设计成可供选择的方案
六、教学手段喜“新”不厌“旧”
1.整体设计,优化目标 2.各展所长,有机配合 3.重视主导,保证主体 4.有效调控,准确反馈 5.寓教于乐,防护身心
第二章 班级管理能力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
叙事内容分为三类: 对某个教育问题解决的直接记录 对某个教育事件的反思 “自传”叙事,“心路历程”
第二节 在实践中确定研究课题
一、教育科研课题来源

教育实践 理论文献 成败经验 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的理论及政策
价值性原则(方向性、针对性、普遍性) 创造性原则(独创性、再创性、自创性) 可行性原则(主客观条件、难易程度)
(二)调查的实施和方式

问卷法 访谈法 作品分析法
(三)写调查报告
三、文献法


文献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文献研究 活动,全面、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的问题,揭示其 规律、属性的一种方法。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不闭门造车 文献检索 文献收集 文献鉴别


四、经验总结法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任务
二、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全面性 情感性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经常性 创造性 示范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人师表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任务
三、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管理班级 教育影响学生 协调同事 沟通家长 联系社会
思考:班主任的工作性质与一般教师劳动的特 点有哪些相通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第五节 班集体的培养策略
三、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班级干部的选拔 班级干部的培养
第五节 班集体的培养策略
四、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制度应该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班集体制度应该符合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的客观规 律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班集体制度要符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 充分发扬民主,要发动全班学生反复讨论、研究决 定 制定以后要坚决执行
二、教育科研课题选题原则



三、教育科研课题的发现和选择方法



常中有变法(转化学习差生的补课策略研究) 切磋琢磨法(重复练习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顺藤摸瓜法(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移花接木法(商标广告写作教学实验) 锦上添花法(目标——尝试教学法) 借船出海法(承担大课题中的子课题) 转换角度法(小学生消费现状、消费观念、消费教育的研究) 整合创新法(整合众家之长)
奖励与惩罚 评比 操行评定
五、品德评价法

能力聚焦 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工作的教育技能

1.深入研究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矛盾心理、“防御”心理 、对立心理、“无为”心理

2.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