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绝对优势:一国相对另一国某种商品生产效率更高即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其中优势(或劣势)相对较大(小)的商品为其比较优势商品。
3.提供曲线:表明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的出口商品的数量。
4.资本密集型商品:如果生产Y的资本/劳动比率大于生产X的资本/劳动比率,就说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5.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对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进行计算,以验证美国的贸易结构同H-O理论的结论是否一致。
他选择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计算每百万美元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到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进而,他发现验证结果与H-O理论发生矛盾,从而出现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在使同种商品在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均等化的同时,会使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7.规模经济: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递减,换言之,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的生产状况,又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8.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9.出口扩张型增长:出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出口扩张。
10.自愿出口限制:这是一种与进口配额相类似的贸易保护措施,但不是由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配额,而是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愿”地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为3~5年)限制本国商品的出口数额。
11.幼稚产业:指经济落后国家中处于成长阶段,尚未发育成熟但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产业。
1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
13.贸易转移型关税同盟:指关税同盟建立后,一国的进口由非成员国低成本的产品转向成员国高成本的产品时所发生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福利减少的效应。
14.区域经济一体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通过谈判和磋商达成协议,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如相互间采取减少或取消贸易壁垒的贸易政策、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等,)最终实现区域内部的自由贸易。
15.自由贸易区:指由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经济体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16.跨国公司:一般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控制东道国当地企业使之成为其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17.资本国际流动:指各国为了某种经济目的进行交易而产生的资本跨越国界,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活动。
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个方面。
18.外国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在另一国新建生产经营实体,或把资本投入另一国的工商企业,并以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对外投资活动。
简答题1.重商主义的评价1.存在不少幼稚之处,理论价值有限(1)亚当斯密指出一国的实际财富并不是金银货币的存量,金银货币只是获得物质财富的媒介或手段,真正的财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物质财富观),这些资源越多,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越高。
(2)大卫休谟的“铸币——价格流转机制”,证明奉行重商主义的国家想要连续不断地积累货币的目的是达不到的。
2.开始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形成的国际贸易一般理论奠定基础3.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2.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1)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其中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为其比较优势商品,而劣势较大的商品为其比较劣势商品。
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其中优势相对较大的商品为其比较优势商品,而优势较小的商品为其比较劣势商品。
(2)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绝对优劣势,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有可能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3)一国应专门生产和出口其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比较劣势商品。
(4)这样,a.生产资源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这两种商品会有很大的产出增值,这种增值可以用来测度两国专业化所产生的收益b.这种收益通过国际贸易在两国间进行分配。
3.赫俄萨定理的内容和均等化过程内容:国际贸易在使同种商品在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均等化的同时,会使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
均等化过程:书P36—374.里昂惕夫之谜和人力资本说1951年,瓦西里里昂惕夫依据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进行了检验。
当时,美国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对美国1947年的数据进行了计算,以验证美国的贸易结构同H-O理论的结论是否一致。
他选择一组具有代表性的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计算每百万美元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的资本/劳动比率。
1947年,美国生产百万美元出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为14010,生产同量进口竞争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为18180,两者之比等于0.771,即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低于进口品的资本密集度。
据此可以认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但根据常识判断,美国资本相对丰裕而劳动相对稀缺,于是,验证结果与H-O理论发生矛盾,从而出现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人力资本说:(1)劳动分熟练、非熟练、高技能、低技能;(2)熟练、高技能的劳动是人力资本,在其背后有大量的基本投资(如教育);(3)美国出口行业中包含的这些人力资本高于进口行业,但里昂·惕夫在计算时未考虑这些;(4)如果将这些人力资本补充进去,则结果大于1。
5.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源泉和雷布津斯基定理的内容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的数量方面,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既包含数量的增长又包含质量的提升,突出体现为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从两者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一般来说,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并不一定都会导向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的源泉:任何社会产出的增加都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
社会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就是劳动和资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量,产量必然增加。
另一方面,在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的生产率提高,产量也会增加。
所以,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和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个源泉。
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它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6.配额许可证的发放形式、关税和配额的异同发放形式:政府向进口商无偿颁发进口许可证政府向进口商公开拍卖许可证把分配配额的权利给外国政府同:目的相同,经济效应相似异:(1)内在机制不同关税:扭曲国内价格,降低国内需求,限制进口配额:直接控制进口数量,限制进口(2)作用效果不同配额比关税更灵活配额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配额更具有针对性(3)进口配额导致的福利损失大于关税(4)进口配额强化了国内垄断(5)C的归属不同关税:C表现为政府财政收入配额:C的归属有三种可能由持有进口许可证的进口商获得(政府向进口商无偿颁发进口许可证)由政府获得(政府向进口商公开拍卖许可证)由外国获得(把分配配额的权利给外国政府)7.幼稚产业理论的主要论点、幼稚产业的三个标准主要论点:经济落后的国家应选择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和发展前途的幼稚产业,给予适当的、暂时的关税保护,以实现规模经济收益和外部经济效应,逐渐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而当该产业成长起来,在国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后,贸易保护就应随之取消。
穆勒标准:有更明显的内部规模经济。
巴斯塔布尔标准:有更明显的内部规模经济;新兴产业将来可能产生的利益大于保护的成本。
坎普标准:由外部经济效应。
8.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的内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内容: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而进口工业制成品,由于初级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工业制成品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因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从长期来看有恶化的趋势。
原因:(1)技术进步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
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进而导致产品价格下降。
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巨大差异,技术进步在不同国家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短缺,而且有强大和完善的工会组织,因此工业制成品部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工人工资的上涨,有时工资上涨甚至会超过生产率的提高,这使得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不降反升;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相对过剩,工会组织非常弱小甚至根本没有,因此任何生产率提高的结果都是初级产品成本和价格的下降。
这样,技术进步在两类产品上产生的不同价格效应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
(2)市场环境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
初级产品的交换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而工业制成品的市场结构大多具有垄断的特点。
在贸易周期的上升阶段,两类产品的价格都会上涨;在贸易周期的下降阶段,生产工业制成品的厂商可以通过控制产量来操纵价格,因而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下降幅度小于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幅度。
这样,在连续的贸易周期变化中,两类产品价格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
(3)收入的需求弹性对两类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
根据恩格尔定律,由于食物等生活必需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很低,因此,随着收入增加,生活必需品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而高档商品支出的比重则将不断上升。
这一定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表现是:初级产品多属于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很低,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很高,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增加要小于对工业制成品需求的增加。
随着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反而减少,而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的提高却导致对工业制成品进口需求的增加。
这样,对两类产品不同的收入需求弹性就造成了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上升,而初级产品的价格下降。
9.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和有效条件内容: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若政府采取出口补贴等积极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企业因此获得的利润将大大超过政府所支付的补贴,从而实现国家整体福利的增加。
有效条件:⑴新增利润部分必须超过政府补贴金额⑵竞争对手不报复⑶不受多边贸易规则的限制10.经济一体化的不同形式及特点①自由贸易区:指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经济体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