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木兰诗赏析论文

木兰诗赏析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论文题目:木兰诗赏析****:*******:***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学习中心:贵州安顺电大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5年4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郑克洪日期:2015 年 4 月提要《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

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艺术上的成就:一是详略恰到好处,惜墨如金和泼墨如水相辅相成;二是出色地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三是生动质朴的语言;四是蕴含劳动人民梦想的主题。

关键词:木兰详略得当互文刻画生动质朴梦想引言《木兰诗》是中国北朝长篇叙事乐府民歌,又称《木兰辞》。

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古今乐录》。

后收入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

一般认为是北魏与柔然战争中民间创作的作品。

关于木兰其人其事,文献虽有种种记载,但均属民间传说。

这首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荣立赫赫战功后重返故乡的故事。

塑造了木兰朴素善良、骁勇刚强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不慕荣利的崇高品德,充满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

全诗紧紧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精心选材,中心突出,繁简得当,语言刚健质朴,风格粗犷豪放,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作品之一。

直到今天,舞台银幕上的木兰形象仍然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操。

《木兰诗》是一篇乐府诗,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是《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与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可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其有着重要地位,《诗篇在木兰代父出征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中,塑造出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形象。

(一)详略恰到好处,惜墨如金和泼墨如水相辅相成《木兰诗》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

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并未平均着墨,而是有详略有度,《木兰诗》紧紧围绕着木兰的形象着墨。

它有时“惜墨如金”,写得极简;有时又“泼墨如水”,尽力铺排。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只有六句三十个字,便概括了木兰 •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

显得极为简练!其中写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

它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描写,渲染出木兰思家的复杂心情和严守岗位的战士气质。

尽管边地生活是艰苦的,周围寂静得只听见忽断忽续的刁斗声,木兰和伙伴们却仍然穿着甲胃,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此情此景,写得有声(北风声、刁斗声)有色(月色、雪色和铁的反光),多么耐人寻味!真可谓字字千金,一字减不得。

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句二十个字,仅复述了上文“市鞍马”三字的内容,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又觉得它十分灵活和简洁。

因为这样一渲染,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气氛便完全烘托出来。

……这种东、西、南、北循序铺排的手法,在民歌中固居常见,但是《木兰诗》中用得尤多且话。

如“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爷娘闻女来”以下六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或依时间(旦、暮),或依辈份(父母、姊、弟),或依性别(雄、雌),都采用循序铺排的方式。

正是在这种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铺叙中,《木兰诗》却写得风趣横生,兴味淋漓,使情事如见,景物若画。

从这方面说,它又像是“泼墨如水”了。

全诗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而很少写她在战斗中的英雄业绩。

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

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幅少女思亲图,真是呼之欲出。

木兰以一女身,在多年艰苦的征战生活中,能乔扮男装而不被察觉,已显得异常聪明和机警;在万里关山的殊死争夺中,又能屡建战功而凯旋归来,更显出无比英勇和豪健。

在这里,儿女情与英雄气不是相得益彰了么?由此可见,”惜墨似金“与”泼墨如水“的水法是相辅相成的。

这一艺术辩证法启示我们:写文章时该简则简,该繁则繁,一切应依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二)运用互文修辞手法巧妙刻画人物在这个故事的木兰替父从军的背景与准备过程,艰辛的征战生活和凯旋回家三个阶段。

都有一个互文修辞句。

分析这些互文句,有利于理解木兰的形象。

木兰在“点兵”“军书”“卷卷有爷名”而“阿爷无大儿”的情况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从小的方面说,木兰是孝女,能够体贴年迈的“阿爷”,主动承担起“从军”的责任;从大的方面说,木兰通情达理,有大局意识,能自觉为国家、民族分忧。

因此,在木兰替父从军的背景与准备过程阶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个互文句,写木兰一家人在东西南北各个市场、各个地方采购从军所需要的骏马、鞍鞯、辔头与长鞭。

正因为作者对女主人公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急存亡的紧要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替父从军、驰骋沙场的英勇行为持由衷赞赏态度,因而以欢快的笔调,整齐的互文、排比句将木兰“替爷征”的准备工作写得紧张急切而井然有序。

这里既渲染出家庭气氛的紧张热烈,也写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义无反顾与内心的激动。

诗中写木兰艰辛的征战生活,有一个互文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与壮士们在漫长的卫国戍边生涯里经历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他们有的血染沙场,为国捐躯了;有的立下战功,凯旋回朝了。

“百战”与“十年”犹言征战岁月之漫长、戍边战斗之频繁与惨烈。

“死”与“归”,写出了将士们为国捐躯的悲壮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

值得庆幸的是,主人公木兰在漫漫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终于凯旋受到天子隆重接见。

所以,这个互文句写出了木兰与她的男性伙伴们一道在纷飞战火中,守边御敌,冲锋陷阵,经受了各种摔打锤炼。

诗中以木兰“归来见天子”的喜庆结局,侧面烘托出她的机智勇敢与出色的作战才能。

诗中写木兰辞官还乡,也有一个互文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虽立下了赫赫战功,天子对她“赏赐百千强”,但她并不恋官受赏,而是坦然辞官谢赏,一心只想回归故里,依旧过自己朴实的农家女生活。

木兰回到久违的故乡,回到昔日的闺房,迫不及待地坐在窗户边,对着镜子,梳理起自己瀑布似的一头秀发,并喜不自禁地贴上心爱的花黄。

在这里,作者满怀喜悦情,写出了木兰的爱美之心、对家乡的热爱、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热爱。

诗中的三个互文句,写出了木兰在故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生动地再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孝顺明理与义无反顾,纷飞战火中冲锋陷阵的勇敢与机智,凯旋回乡的朴实爱美与热爱家乡的真实而感人的形象。

可以说,三个互文句共同完成了对木兰个性鲜明、感情纯洁、心灵美好、品质高尚的形象描绘,是对木兰的深情礼赞之笔。

木兰的美好形象因这三个互文句而更鲜活,更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与浓郁的芳香。

(三)生动质朴的语言特点《木兰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

《木兰诗》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除了“万里赴戎机”六句文字比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着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连锁、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

而且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有姿致谐适的排比,也有新奇幽默的比喻,这都是当时文人的拟作中所没有的。

……既然《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篇幅颇长,又多长短句,是否被乐府机关被之管弦?在我看来,此歌是能够入乐演唱的。

单就原韵来说,篇幅较长的乐府诗歌大都是隔几句换一个韵,很少一韵到底,这样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节复杂而有变化。

《木兰诗》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就相当于一个题下七首曲子。

所不同者,这里则是一个完整的歌子。

好多民歌每韵的句数比较整齐,而《木兰诗》的句数却比较参差。

正因为它曾为乐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来都被收入乐府歌中,而且直到现在,仍有评弹艺人在演唱《木兰诗》。

(四)蕴含劳动人民梦想的主题《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勤劳善良,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在祖国危急之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冲杀疆场,屡立战功;凯旋归来,辞官拒财,解甲归田,与家人团聚,表现出淳朴高洁、光彩照人。

她爱劳动,爱亲人,爱祖国,爱和平自由。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坚强和淳朴的优秀品质。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1、对爱国主义的歌颂木兰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她爱亲人即爱国家,她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为一体。

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毅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家中父老弟小,木兰曾叹息过,但“国破家必亡”使她在叹息之余作出了决定:“从此替爷征。

”她将“从此”结束她所熟悉的平静生活,也将从此投身血与火的战场生涯。

木兰忧心家国、深明大义、挺身而出、刚强勇敢的思想得以表现。

她热爱祖国的目的很清楚,如只是替父、出于无奈的话,那她疆场十多年英勇善战,军功卓著就无从解释了。

所以说《木兰诗》是一首爱国主义颂歌。

2、对妇女英雄的赞美古之英雄有之,可妇女英雄少矣。

《木兰诗》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以这样理解:女子如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在男子之下。

诗的主题就是对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的赞美。

巾帼英雄的形象千百年来激励着千千万万华厦儿女。

3、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木兰诗》用喜剧的形式,表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写木兰对家乡、对亲人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回到家中亲人团聚的祥和气氛,恢复女儿身的神往,使她欣喜若狂,女英雄的英姿就显得更美了。

4、对传统观念的批判《木兰诗》是对封建社会歧视妇女传统观念的无情嘲讽。

木兰是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形象,在封建社会里是无地位的,她代父从军也只有女扮男装,而她却做到了男人不能做到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