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题
1、从文体特点上来看,民间寓言具有“形象”和“寓意”两大特点。

从思想角度、民间寓言反映了人民的道德观念、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知识和教训、反映劳动人对待事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即包含好的品质、对劳动的肯定和思辨的思想。

2、神奇故事的特点是“幻想性”、“神奇性”。

本质是“民众话语的狂欢”。

3、民间歌谣的章法包括一、三、多段体。

其中三短体中的一二段是喻体,第三段才是本体。

它的句式有整齐句、杂言句、长短句
在内容上分为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儿歌
按体制分包括山歌:对唱、和唱、独唱、爬山歌(信天游)、信天游、民间小调、花儿
4、民间谚语的形式美特点: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
5、谜语的分类:物迷、事迷和字谜
6、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收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立体描写。

7,民间文学的三大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8、传说的特点: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传奇性。

9、史诗包括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
10、民间小戏向城市发展,在小地方演奏的说唱戏,称为“小戏”,到大城市演奏的被称为“大本戏
11、民间文学流传特点: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承性和集体性
12.民间故事按体裁分类的标准,民间故事分为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
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

民众话语的狂欢。

1、民间文学:指的是劳动人民用口头进行创作,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人民群众中间流行和传播的一种文学。

2、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是人类原始初民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口头故事。

3、民间传说:是描述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一定地方风物山川、古迹,社会习俗的口述传奇性故事。

4、民间笑话:是引人发笑的民间故事,篇幅短小,是口头的讽刺幽默小品。

有些地方把所有民间故事通称为“笑话”,那是广义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民间笑话是狭义的,和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等作品不同,它是具有强烈的喜剧性民间故事。

5、生活故事:指的是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反映社会、现象、阶级关系,世态人情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民间故事,是草根生活的展现。

6、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是表达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诗歌形式。

7、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言、固定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通俗而又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民间传言。

8、歇后语,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它集中地运用比喻、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段,表达抽象的思想内容。

它可分为歇前和歇后两部分,前者为喻体,后者为本体。

9、史诗: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人民口头的历史课本。

它采用韵文或韵、散文相间的“说唱体”形式,记叙一个民族对宇宙起源的解说或记录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

包括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史诗中有以远古的神话为题材的神话史诗,史诗中还有一部分是以英雄人物的斗争故事
为主要题材的,是英雄史诗。

10、民间曲艺(民间说唱):它是人民口头说唱文学的总称,故有称为民间说唱、说唱艺术。

它是一种专业或半专业的民间文学,有专门的艺人进行表演。

演出时一般都有乐器伴奏。

11、对联:俗称对子,又叫楹联,是中国汉字民俗文化的一种,形式是书面的,与书法关系密切,但联语对对子也在口头流传,与口头文学也有密切的关系。

12、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13.民间长诗:是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诗歌创作,在民间歌谣、传说故事和民间谚语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包括抒情长诗和叙事长诗。

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几千年来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在平行发展之中,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但又并驾齐驱各有自己的艺术传统。

具体表现在:
产生的历史时期不同: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在原始公社时代已经产生,是那时唯一的文学,那时还没有专业的作家,也没有阶级分野,在阶级产生以后,发生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社会分工,才出现了专业的作家,产生了“作家文学”
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由广大劳动人们集体创造的,它没有专门的创作者,而作家文学是某位作家或某群作家以个人名义或集体名誉创造出来的作品。

文学接受者的不同:民间文学的接受者是广大的劳动人们群众,而作家文学的接受者是小范围的有知识、有文化素养的少数人群。

总之;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创造了许多美的艺术形式,而作家文学丰富和发展了民间文学。

2、民间寓言的历史发展
一、先秦时期是民间寓言的发生期,也是它的高峰期,《左传》中“雄鸡断尾”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它的发轫。

之所以一产生就达到高峰期是主要依托于当时的社会大舞台,社会动荡,百家争鸣,诸侯并起,谋士们为了使他们的建议被采纳,写作上形成了“辞益巧,情益信”的语言特色,而寓言便很好的符合了他们的需求,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也是适合当时文学体势的文学体裁。

主张说理第一。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寓言的养精蓄锐期,因为一统的天下,思想统一,谋士的建议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且其他文学的发展繁荣起来了,对寓言文学有所扼制
三、唐宋时期是寓言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它得益于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运动和宋代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同时也经过前一段时期的文学积淀,为寓言在唐宋这样国家繁荣,社会稳定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是一个由量到质3的积累成熟的过程。

主张讽刺第一。

四、元明清时期逐渐式微,代表作品有刘墉的《郁离子》
3、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 P20
(一)在生产劳动中,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和功能、作用有:道德教化功能、娱乐作用以及在阶级斗争中,是劳动人民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之一。

第一,协调劳动动作,统一劳动节奏。

第二,坚定劳动信心,表达人民战胜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念。

第三,鼓舞劳动热情,提高劳动兴致。

第四,总结生产劳动经验,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

(二)在社会斗争中,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表现在:
第一,表现劳动者对社会压迫的不满和控诉。

第二,作为合法斗争的武器,进行日常的经济斗争,争取改善劳动、生活条件。

第三,民间文学在正面的社会斗争甚至在人民武装起义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4、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P36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创造了许多美的艺术形式,如四言诗的雏形:“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五言民谣:邪径败良田,馋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

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民间文学体裁作品被应用到作家文学作品中,如莫言的《红高粱》
民间文学为作家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5、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特点: P8
口头性、通过口耳相传如民歌,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性。

使民间文学和社会生活结合紧密,在劳动和斗争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形成了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流传变异性民间文学在时间和空间中流传,会发生变异,产生异文,如宋代著名的《目连救母异文》和传说中有关于西施最后结局的三种不同的变文。

具有地方性、时代性、民族性以及部分作品的国际性和历史的复杂性,并且具有无名性。

传承性民间文学在创作原则和体裁、语言艺术特色等艺术形式方面具有很大的稳固性,被后世批判的继承下来了它是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原则和体裁、语言艺术特色等艺术形式方面具有很大的稳固性。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文学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广大人民所有,它不像作家文学样有某个具体的作者而是由人们集体创造出来,表达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美学趣味的作品。

6、童话的艺术特色:(神奇故事的特点和本质) P92
第一;童话中浪漫主义占优势,但浪漫主义的幻想仍需要有一定得现实根据,要合乎“童话的逻辑”它最长用的艺术手法是幻想和拟人化。

其常用拟人手法的表现形式有:以动物拟人,以精灵拟人和以神魔拟人。

第二;童话人物的性格是非常鲜明的,常常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第三;童话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它节奏鲜明,韵律性较强,不少对话是用韵文歌谣来表达的,这些韵文常常非常凝练,在故事中重复出现。

7、歌谣迷与诗谜的区别:
可以从意境、寄托、语言、典故四个方面论述(略)从意境、寓意和寓言分析
8、创世史诗与创世神话 P266 史诗 P43 神话
内容上史诗是早期民族历史的再现,是一个民族早期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认识祖先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民俗的重要工具。

全面而长时段的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精神。

是艺术发展不发达阶段的产物。

反映的是整个民族或氏族生死存亡的大事。

创世神话是关于开天辟地、关于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具有神圣性和严肃性。

形式上史诗形式上集各类口头文学之大成,吸收、继承、发展了古代神话、传说、故事的许多内容,在多种民间文学体裁上发展成韵、散文讲唱结合的体裁
传承上史诗内容丰富,格调庄重是古代民族的经典,并且多以口头——书面并存的方式流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