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三民间文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大三民间文学期末复习完整版

期末复习1.原生态民间文学存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民间文学。

2.再生态民间文学经过整理、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试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

3.新生态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融合了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的民间文学。

4.民众性及其表现民间文学是民众直接参与创作,直接反映民众的生活,直接表达民众的心声,具有直接的民众性。

民众性是民间文学在内容上的本质特征。

表现:○1民间文学的题材主要是直接表现民众的生活,记述民众的活动。

民众的创作是他们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直接反映他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生活情况的。

他们最熟悉自己的生活,许多反映民众生活的作品是一般文人写不出来的。

如明末浙江民歌《富春谣》。

○2民间文学直接表现民众的思想感情。

民间文学是民众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情的流露,因而对民众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比作家更直接更丰富也更强烈。

5.集体性及其表现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方式上的本质特征。

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这一情况在原始社会时期最为常见。

伴随着集体活动,受集体意识的驱使或集体情绪的感染,人们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唱一和地即兴创作。

○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型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歌手、艺人的创作时有这种情况。

湖北祟阳的民间叙事长诗《双合莲》。

6.口头性及其表现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儿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表现:○1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主要诉诸于听众的听觉,它包含着极大的情感因素,绘声绘色,生动传神。

○2民间文学作品一旦用文字乃至更先进的辅助手段记录下来,便会失去很多元素。

○3在长期的口头讲唱实践中,形成了高度程式化的艺术传统。

如,民间故事的三段式情节结构,民间传说的草垛式人物形象。

7.变异性及其表现、成因变异性又称“变易性”。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

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只是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民间文学这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流传、变异的特征叫变异性。

表现:○1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

例如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常用“走千走万,不如黄河两岸”这句俗语,来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和赞美,在淮河流域,就变成了“走干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2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民间文学在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的变化也是常见的。

著名的传说《孟姜女》是文学的诸要素均发生巨大变异的较为典型的例子。

成因:○1由集体性、口头性特征决定的。

因为口传心授,靠记忆保存,又要在集体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加工改造,所以变异在所难免。

○2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是民间文学变异的内部原因。

○3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促使民间文学变异的外部原因。

8.传承性及其表现传承性又称“传统性”。

民间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

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

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

表现:○1从内容上看,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创业功勋、赞美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宣扬勤劳致富的幸福观、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主题。

如好心人因祸得福。

○2从形式上看,不少固定的形式、套路在民间文学中世代相袭。

从散文体作品看,故事有头有尾,顺序展开,很少有违反常规的现象。

如“大团圆”结局。

9.立体性及其表现民间文学是在立体的社会场合、环境中产生的,具有表演性和即兴创作特点的立体文学,是不断变化的活的文学,是带有综合性的立体艺术。

民间文学这种带有综合性的立体艺术特征就叫立体性。

这与作家凝固的书面文学很不相同。

表现:○1创作与传承一体化,具有共时性。

○2创作和传承与表演相联系。

○3创作和唱述与其特定的场合环境密切相联。

④作品是由所有不同的“异文”所代表的各个侧面组成的一个立体。

10.道德塑造功能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必须遵守前代遗留的民俗与知识,继承传统,才能维持秩序与文明。

运用民间文学来塑造民众的道德素养,寓教于乐,轻松愉快,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两个途径来完成:第一,民间文学文本所具有的道德内涵。

民间文学文本本身大多包含着道德内涵,具有道德说教价值和意义。

第二,讲述者有选择地讲述故事。

民间故事的讲述者在讲述故事时往往带有一定的道德观念,什么可讲,什么不可讲;什么场合该讲什么,什么场合不该讲什么;对什么人可以讲什么,对什么人不可以讲什么,常常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

11.礼俗伴生功能礼是俗的制度化,俗是礼的原生态。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习俗大量地被礼制化,而同时,礼制也大量地习俗化。

民间文学往往融入礼俗之中,成为礼俗的内容之一,这就是民间文学的礼俗半生功能。

如哭嫁歌、哭丧歌等。

1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共同之处:形式上的通俗易懂。

主要差别: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二是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的;三是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13.民间文学有哪几种形态?原生、再生、新生(见1-3)22.民间文学有什么实用价值?○1协调劳动,振奋情绪。

劳动,尤其是需要群体配合的集体劳动和移动重物,必须协调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加以完成。

如拉纤歌、船工号子。

○2总结经验,传播知识。

如《二十四节气歌》。

○3讽刺不良,匡扶政治。

社会不良行为和不良政治常常是民间文学的讽刺对象,这在故事尤其是笑话和幽默以及讽刺歌谣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23.试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见4-9)24.试论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①知识传授功能民间文学出现于无文字的原始社会,而且一直伴生于民众的现实生活。

这一事实决定了以口头语言形式创作和传播的民间文学将知识传授作为自己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

②道德塑造功能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必须遵守前代遗留的民俗与知识,继承传统,才能维持秩序与文明。

运用民间文学来塑造民众的道德素养,寓教于乐,轻松愉快,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礼俗伴生功能礼是俗的制度化,俗是礼的原生态。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习俗大量地被礼制化,而同时,礼制也大量地习俗化。

民间文学往往融入礼俗之中,成为礼俗的内容之一,这就是民间文学的礼俗半生功能。

④娱乐休闲功能主要表现在自娱和他娱两个方面:自娱是通过讲述故事、笑话和唱山歌等方式来达到消除疲劳、缓解精神紧张或满足情感的目的;他娱则是通过听他人讲唱故事、笑话、唱山歌或观看民间小戏曲艺的演出来达到上述的目的。

1.神话神话是人类史前时期最主要的文学样式,也是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

神话作为人类在氏族社会时期创造的经典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演化,已经较其原始形态有了很大的变异。

神话在历史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作为综合文化现象。

一种是作为单纯的文学体裁。

2.创世神话创世神话就是关于天地开辟和万物起源的神话,也称开辟神话。

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时代的人们对天地宇宙和万物由来的原始观念。

3.自然神话自然神话是指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

包括创世神话、生命起源神话和洪水神话。

4.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5.传说核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6.“四固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7.箭垛式人物所谓箭垛式,是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

民间传说中的鲁班形象就是一个突出例子。

8.四大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

9.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众创作并承传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的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对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古话”、“古经”、“瞎话”等等。

12.史诗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13.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18.民间谜语民间谜语是带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民间韵文作品,是与娱乐分不开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把谜语称为廋词,“廋”是隐藏的意思,所以又把谜语称为隐语。

谜语在北方民间称为“猜闷儿”。

民间谜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根据谜底所反映的事物性质和对象,一般分为了三大类:物谜、事谜和字谜。

1.物谜以具体事物作谜底的,称为物谜。

2.事谜以一定的动作、行为或事件进展以及某些动态中的生活内容或自然现象作谜底的谜语,称为事谜。

3.字谜字谜是指谜底是“字”的谜语。

19.从题材内容的角度看,神话可以分为哪些类型?1.自然神话自然神话是指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神格,综合反映初民对自然万物起源、性状、运行秩序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神话。

○1创世神话○2人类起源神话○3洪水神话2.人文神话人文神话是指以社会关系中的人为中心神格,象征性地反映人类早期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神话。

○1战争神话○2文化英雄神话○3死亡与复活神话○4冥界神话20.神话有哪些基本特征?①从艺术本体来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

神话作为经典的原始艺术,从艺术本体来讲,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特征。

②从传承主体来看,神话具有民族性。

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生活的写照,每个民族的神话既体现了人类原始生活和原始心理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③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神圣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