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水文测验工作的几点认识
•
2、要求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提出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 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 乡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 力”要“推进水文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工程调度管 理系统建设。”这些新要求是水文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战略大 局,也是谋划“十二五”水文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重要依据。
2、对于黄河水文测验来说:
• 四是水文基础研究(测验方式、方法)不够深入,新技术、 新仪器、新设备推广应用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习惯采用传 统方式、方法,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是不少水文站存在设备落后、超期服役问题。主要表现 在:一些基层水文单位生产、办公设施破旧,职工生活较为困 难。 六是水文信息服务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信 息服务还处在基本信息提供方面,深入分析的成果与产品少。 七是水文测报技术管理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技术规范、 标准、办法不完善,对技术规范、标准理解不深入,管理效率 不高等。
(GB/T50095-98)从站网布设到收集、 整编水文资料的全部技术过程(测量水文要 素所进行的全部作业)。但涵盖面广,贯穿 到水文的各项工作中。
2、工作性质
水文工作是水利行业中最重要、最艰苦、最严细
求实、最具挑战性(对大洪水)的一项工作,涉及面广 (我国水文站3万处站点遍及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在
能力的迫切需要。
②水文地位和重要性的具体表现:
水文作为水利的基础性工作,既是一项传统的专 业性工作,又是一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 性工作。在全球气候变化日趋明显、经济社会发展日 新月异、水资源条件深刻变化的历史背景下,水文的 基础地位更加重要,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第一为防汛抗旱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第二,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编制水资源综 合规划、优化配置水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建立水 权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跨流域调水中做出了贡献, 水功能区监测、水源地水质监测)
2、原则
• • 做好新时期的水文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要立足水利,面向社会。服务水利始终是水文工作的中心任务, 要在服务好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水利中心工作的同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涉水事务和社会公众需求,大力拓展水文服务领 域,增强水文服务能力。 二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监测分析并重、水 量水质监测分析结合、防汛抗旱服务并举、流域区域兼顾,统筹建设流 域内各类水文站网,不断拓展水文测站的功能,促进水文监测全面协调 发展。
4、黄河水文监测的思路 • 今后一个时期,水文监测工作将按照黄 河水文“十二五”构建先进完善的黄河水文 水资源监测体系的新目标,准确把握黄河水 文测验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贯彻中 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履 行水文测验管理职能,为实现黄河水文更好 更快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4、黄河水文监测的思路
•
三、新形势下水文监测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的方面
•
1、对于水文行业来说:与新的要求相比,水文工作还存在
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水文站网体系及其功能尚不完善, 土壤墒情、地下水、水质、水生态等方面的监测分析能力比较 薄弱;自动监测与应急机动监测能力不强;水文信息服务整体 水平不高,大多数信息服务还处在基本信息提供方面,深入分 析的成果与产品少;在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城乡发展以及农村 水利、饮水安全、水土保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还不够 深入;地方水文管理体制多以垂直管理为主(目前,全国有85 个地市级水文机构和62个县级水文机构实行了双重管理),不 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工作需要等。
•
• •
四、水文测验工作发展的方向
1、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水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 和经济社会需求,全面贯彻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 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大水文”发展 理念,以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提高预测预报 预警能力为重点,以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为目标,以强化科技创新 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努力提高水文现代化水平, 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提高思想认识 做好水文测验工作
测验处 王怀柏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当前水利和水文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 形势和要求的理解; 二是梳理当前水文还有哪些方面不适应及今 后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思路; 三是对做好水文测验工作的几点体重要地位
1、水文测验概念:
3、发展机遇 • 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全面部署了加快水利改 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 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 措。
•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 科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 围,优化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 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 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监测 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 旱情预报水平。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文已从主要为防汛 抗旱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发展到为水资源开发、利用、
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全过程服务;
从主要为水利工作服务,拓展到为农业、工业、交通、 环保、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及社会公众提供多层次服
务。实践充分表明,水文既是防汛抗旱、水利建设和水
资源管理的“尖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益性 基础事业。
3、发展机遇
•
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方面,水文将责无旁贷 地参与水量分配与监督;参与用水效率管理的核查与 指导;参与水功能区管理与监督。对政府及相关部门 的考核也要求水文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要认真领会中央加快水利 改革发展的战略意图。我们要深刻领会上级精神,准 确理解、把握会议的内涵、实质,认真分析,这些都 是水文发展面临的重要发展机遇(重要决策自后的结 果)。
•
•
3、目标
•
“十二五”时期水文工作的的总体目标是:大 力夯实水文人才、水文法规和水文站网三个基础, 切实强化水文管理、水文监测、水文服务、水文科 技和水文文化五项工作,基本形成法规完善、体制 健全、站网合理、技术先进、信息及时、预报准确、 运行可靠、精兵高效、管理科学、服务全面的社会 水文管理服务体系。
二、要正确认识水文面临的新形势和要求
1、形势: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 党中央于7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是继今 年中央1号文件之后对水利工作再次作出动员部署,规格之高、内容
之实、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把水利提升到
治国理政、现代化建设和强国富民的高度,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 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 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今年两会批准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 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对“十二五”国民经济发 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
•
三要统一标准,强化管理。把加强水文行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 位置,统一站网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信息发布,统一资料管理, 统一监测仪器计量检定,全面提高水文行业管理水平。
2、原则
• 四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加强重要河段、省界断面、重要 水功能区水量水质监测和重要湖库的水生态监测。中小河流要科学 布设水文站点,优化和完善站网功能,强化洪涝监测预警能力,建 立和完善水质、水生态、地下水、土壤墒情监测体系,着力提高水 文服务能力。 五要完善体制,创新机制。适应水利工作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 会发展的需求,准确把握水文发展与改革的方向,积极推进水文管 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破除影响和制约水文发展的各种制度障碍, 为水文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六要注重科技,提高水平。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发 和广泛利用水文水资源信息资源,加强水文数据的深加工,实现各 类水文水资源信息及其处理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 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水文工作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现代 化水平。
②水文地位和重要性的具体表现:
第三,为水生态建设提供重要支持(“引黄济淀”、塔里木河调水、 黑河调水、黄河口生态调水、土保持监测等) 第四,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有力保障(应对2005年松花江突发 性严重水污染事件、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处置唐家山堰塞湖、2010 年甘肃舟曲特大滑坡泥石流次生灾害应急监测、2003年黄河蔡集生 产堤堵复、渭河油污染事件等引发的供水危机等) 第五,为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奠定坚实基础(前期、施工、运行) 第六,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全面服务(通过信息共享、公报发布、年 鉴复刊、交流合作、技术咨询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 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服务)
一是深刻领会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准确理解、把握会议的内涵和实质。
按照中央关于水利的战略部署,结合黄 河水文实际情况,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 作精神(特别是“大水文”的服务理念)。
4、黄河水文监测的思路
2、对于黄河水文测验来说: • 一是水文工作的发展速度与经济社会和水利工作 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水文站网密度不 够,水文测报体系不完善,水文水资源监测的项目内 容尚有空白。 • 二是水文工作的服务能力与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 应。主要表现在:水文水资源实时在线监测能力不足, 现代化水平不高,应急机动监测能力不强,影响水文 测报的时效和质量。 • 三是水文职工的整体素质与水文现代化的要求不 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思想封闭,观念落后,知识更 新慢,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缺乏复合型的技术人才。
2、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