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摘要】:宋明儒学之“心学”一系,常以“陆王”并称。
本文浅谈一下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的心学观点,主要从陆九渊的心与理,王守仁的心与道,王守仁对陆九渊的思想的继承和扬弃,以及心学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心学理心即理陆九渊王守仁本体通过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对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而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心学。
考研的时候对王阳明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心学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主观上觉得心学与唯心主义相关。
借这次的论文,简要的梳理一下心学的基本观点及我的认识。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对陆九渊的思想继承和发展,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陆王学派主要指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流派。
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
他还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
王守仁更是集心学之大成,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同时提出“知行合一”的革命性观点,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
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陆王两人对心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心学的彻底确立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想以王守仁和陆九渊的主义观点为代表谈谈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一陆九渊的心与理1.心即理“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
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
他断言说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认为心也是唯一的实在。
他通过对“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认识,并认为心即理是一直不变的。
陆九渊的“心即理”是他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
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纲常伦理合为一体,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的意识。
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理”与“心”既然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宇宙万事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
在他看来人心都是相同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又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
他说:“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
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
”与程朱等人把“理”视为自然与社会最高的终极是截然不同的,陆九渊认为“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须要通过人“心”来验证,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
2.本心即理“心”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
他的哲学以“发明本心”为宗旨。
他的学说中,对心和理都有其独特的见解。
“理”这个范畴具有以下三层意义:第一,“理”是宇宙的本原。
充塞宇宙的,是无限量的理,天地万物都是“理”的表现,理即天地万物之本原。
第二,“理”是自然、社会的总规律。
自然、社会、天地鬼神都必须遵守这个总规律。
第三,礼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礼法制度、纲常伦理的最高准则,他提倡返归本心去明达天理。
其次“心”的范畴也具有三层涵义:第一,“心”是人身之本。
第二,“心”是天赋予人的道德观念。
他说:“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与我者,即此心也。
”“四端”即孟子所讲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给或萌芽。
陆九渊把它看作是人心的根本。
第三,“心”是宇宙之本源,它与“理”在作为宇宙的本原上是一致的。
这就是他说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以道德主体为本位,他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一种理性的直觉。
他以直觉为本体,并且认为这种本体虽超越于人的认知,却又不离人的认知。
所以他强调尊重德性,而又要以不断的求知手段充实本体,并且作为德性的充实。
二王守仁的心与道既然“心物同体”说是王守仁心学的基本命题,那么,就根据这个说法的实质和其他各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比较来确定其特点,王守仁心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并不否认身外有物,感觉之外有物。
按照心物同体说,人身之耳目感官的开合与天地万物形色的显隐是随着人心的觉寂而同步进行的,人的感觉本身无形体,而以感觉到的对象为形体。
王守仁还认为,在人心受私欲间蔽下,本来一体的天地万物会离析对立起来,出现“间形徽而分尔我”的现象。
可见,王守仁虽否认心外有物,否认物可以脱离感觉而独立存在,却不否认身外有物,不否认感觉的对象与感觉本身一样是存在的。
这是王守仁心学与贝克莱主义相区别的重要特点。
贝克莱认为“存在即是被感知”,他把引起人们感觉的物体看成是“感觉的复合”,因而长本不承认身外、感觉之外有物。
第二、它并不否认人身及天地事物的真实存在,而只是否认它们可以离开人心而独立存在。
按照“心物同体”说,人身及天地万物是人心的发用流行,是人心的形体,是体现人心存在的东云,它们与人心相互依存,不汀分隔。
可见,人身及天地万物的真实存在是不容怀疑的,只是不能离开人心独立存仕。
如果它们是虚幻不实的,那么,人心也会成为虚幻不实的。
王守仁在讨论其学与禅学在本体论上的区别时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
他说;“合儒养心,末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工夫。
释氏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想,渐收虚寂等了。
”(《传习录下》)王学以“心物同体”的方式讲心,故认为心物皆实,禅学欲尽绝事物,即以人身及天地万物为虚幻,其结果是使心也成了虚幻的东西。
应当承认,王守仁所指出的,确实是其主观唯心主义与禅学的重要区别。
第三,它并不认为主观精神与自然是完全同一的,而认为主观精神与有形的万物相互依存,不能分隔。
三王守仁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继承和扬弃陆九渊的心学影响了王阳明,他认为陆九渊心学是圣人之学,但是同时他也意识到了缺陷之处。
王阳明损弃陆九渊对程朱理学的沿袭之累, 一扫陆学的粗陋, 在继承陆学大本大原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构筑了缜密的心学体系。
(1)、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继承1、借鉴陆九渊的心本论, 建立心 (良知) 本体论。
陆九渊借鉴佛道的心本论, 认为人心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
他说: “心只是一个心, 某之心, 吾友之心, 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 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 其心亦只如此。
心之体甚大, 若能尽我之心, 便与天同。
”王阳明承袭了陆九渊之融通儒释道三教以创建心学的方法, 这其中也包括借鉴陆九渊之汲取佛道的本体论思辨来建构心本论的思路。
他的心本论“自圣人以至于愚人, 自一人之心, 以达于四海之远, 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 无有不同。
是良知也者, 是所谓‘天下之大本”’即是这种继承的产物。
2、汲取陆九渊的良知本心论,申明良知乃是非标准。
陆九渊受孟子良知本心说和中国佛教心性本觉论的启示,认为每个人天赋的良知本心是道德评判的标准:“恻隐, 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
此即是本心”;“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当辞逊,是非在前, 自能辨之。
”既然善恶是非的标准是良知本心,所以他又主张自作主宰,以心中之理作为价值标准,而毋需以儒家经典作为真理的准则;“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不可以不信,亦不可以必信。
3、吸纳心量广大、廓然大公和无累无滞等陆九渊的心学境界。
陆九渊沿袭了禅宗惠能心量广大的思想,他说过:“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他还提出廓然大公:“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内无所累,外无所累, 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这是他受儒释道三教的启迪,所以说还有一个就是无累无滞的心学境界。
王阳明吸纳了陆九渊的心量广大、廓然大公和无累无滞等意境:“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
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外面是非毁誉, 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却不得以此稍动其心”;“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
无累无滞等气象使王阳明在历经艰险的人生路上不计荣辱,超然生死,有着大担当又有着大自在,从而成就了他圣人般的人生。
(2)、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摒弃1、剔除陆九渊对程朱理学之理本论、格物致知论和知先行后说的沿袭之累。
陆九渊有程朱理本论的留存, 他说:“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千万世之前, 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也。
千万世之后, 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也。
东南西北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也。
”“此理充塞宇宙, 天地鬼神, 且不能违异, 况于人乎?”尽管陆九渊认为人心中蕴涵着儒家伦理, 但他并不否认理的客观性, 并不认为宇宙之理是人心的产物。
他认为理既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又存在于人心。
总之他有心理二本的倾向。
王阳明明确地以“心”也就是良知作为万事万物藉以存在的终极根据, 他以为不仅“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而且“心外无理, 心外无义, 心外无善”,这样他就建立了彻底的心本论。
2、去除陆九渊心、性、情浑然同一的思想。
陆九渊说:“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
”他把心、性、情看成是一回事。
对此王阳明持异议,王阳明涵摄了程颐的“心分体用”及朱熹的“心统性情”说。
程颐曾言:“心一也, 有指体而言者, 寂然不动是也。
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朱熹的“心统性情”有二方面含义: 一是以体用论性情, 情之未发为性, 性之未发为情,性者心之体, 情者心之用; 二是强调心对性情的主宰作用。
王阳明扬弃程朱的心性论, 认为心之体即性即良知, 良知有体有用, 良知是体, 七情是其发用, 且良知是人心之主宰。
这样, 他在肯定七情合理性的同时又试图用良知规范人心以克服七情的随意性, 借此避免陆九渊因不分心、性、情而容易导致的性其情的禁欲主义或情其性的泛情主义的倾向。
(3)、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超越1、第一方面陆九渊秉承的儒学主要是孟子的心性说; 王阳明除孟子外, 还融会了其它圣贤的哲理。
陆九渊曾言他的学说:“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确实陆九渊秉承的儒学主要来自孟子。
如孟子谈心本论: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孟子说良知本心明觉: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从上可见孟子的心性论对陆九渊的影响无处不在。
而王阳明除孟子外,还融会了其它儒家圣贤的哲思。
再如在心本论的框架上,王阳明还承袭了杨简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