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及其影响
•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 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 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为什么中夜有所悟而大声呼 叫?这就是长期困扰他的格物致知问题被他解决了, 特别是重新找到了作圣人之路令他充满了自信。真是 置之死地而后生!王阳明后来回忆说:“及在夷中三 年,颇见得此中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有担当了。” •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一生多次生死考验中体验最痛 切、对他的思想形成与发展意义最大的一次。是王阳 明思想转折的关键,也是整个宋明理学发生转折的关 键。
• 2、文化背景
明代的科举考试以程朱理学为考试内容与标准答案,在科 举推动下,理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传播和渗透到整个社会。 但科举考试的目的却是获取功名,为考试顺利成功,人们宁 愿背诵科举时文、八股文选,程朱理学的经书注解反而少有 人问津。再加上程朱理学注经解经,语录训诂,繁琐杂多, 又违情悖理,已难以继续维持世道、禁锢人心,人们的现实 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方式离程朱理学愈来愈 远,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逐渐发生动摇。这是明代思想、也 是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事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心学开始崛起而显发壮大,陈白沙、湛若水的心学先后兴起, 稍后的王阳明的心学影响最大。
一、 王阳明心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二、 王阳明生平历程 三、 良知学说 四、 知行合一 五、 致良知 六、 王阳明心学实践的灵活性 七、 王阳明心学的时代价值 八、 王阳明心学对后世的影响
• 1、 时代背景
• 明朝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进入明代中期以后,社会历史文 化条件发生较明显变化,民情世风也为之大变。资本主义萌 芽发荣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工商业不断发展繁荣,乡 村人口不断流入城镇打工做买卖,市民阶层人数不断增长, 乡村宗族宗法生活模式的约束力逐渐减弱。市民文化的浪漫 洪流席地而来,民间私人利益受到重视和提倡。 • 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社会危机都不断加深加剧,政府 官员日渐贪污腐败,追逐名利、聚敛钱财,民间不满情绪高 涨,农民局部起义时有发生。传统的宗法伦理关系趋于松弛 ,新的社会关系在不断生成。
• 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王阳明对竹子 之理并非一无所知,而是知之甚深。王 阳明曾在《君子亭记》中说:“竹子有 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 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 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 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宣,有君子之时; 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四夏, 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簌 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 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 容。”能说王阳明对竹子之理一无所知 吗?
• 龙场驿没房子,就自己盖房子,自己种地,从者 生病,自己采草药,同伴抑郁,就讲经学,讲故 事,阳明善于讲学,把圣人学说通俗化,就是从 这里开始。行有余力,构筑龙冈书院,宾寅堂、 君子亭、玩易窝,教周围山民孩子认字,继而教 山民人伦道理。 • 贵州提学副使请阳明到贵阳书院讲学。
• 阳明认为他一生最困难时期是在龙场,他曾自己造了一 个石头棺材,躺在里面体验生死。在面临死亡威胁的紧 急关头,万家学说必然涌入心头,人生意义问题常常萦 绕于脑际。终于在某一天夜里,他忽然悟到真理就在自 己心中,自己在克服一个个困难,度过一道道难关时所 采取的方法措施无不是理,无不来自于自己心中,凡理 莫不求于己出,心外哪有什么理能救你呢?“游子望乡 国”,除了“泪下心如摧,”还能企盼到什么呢?只有 悟到一切由心决定,才终于胸中洒洒。
1.出生传奇
王阳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 生于浙江余姚瑞云楼,后迁居浙江会稽山阴 (绍兴),因筑室于山阴城外的阳明洞天, 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阳明父 亲王华,晚称海日翁,尝读书龙泉山中,又 称龙山公,仕至南京吏部尚书。阳明母郑氏, 妊娠十四月始生,出生时祖母岑氏梦见神人 着彩衣在一片祥云中鼓吹,祖父就给他起名 王云,出生之房屋遂称为瑞云楼。五岁不能 言。家人焦虑。一日在外与群童游玩,一僧 人拍拍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天 机。”祖父大悟,改名王守仁,立即能言, 能言即能背诵歌诗。
王阳明格物失败之后,并没有怀疑格物致知本身,即 并不是像许多研究者所说的那样,开始怀疑朱熹学说 本身,而只是怀疑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做圣贤,但一 直在继续思考格物致知之旨。只是在被投放到一个特 殊的环境中经历生死考验时,才恍然大悟格物致知之 旨,即著名的“龙场悟道”。
3.出入于佛老
阳明生病,回会稽修养,17岁到江西南 昌迎亲,夫人为江西布政司参议外舅诸 养和之女。为调养身体,阳明出入于佛 老,养生练气功。26岁回京师。
• 王阳明最初按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去寻求成贤成圣之 道。于是准备从最基本的做起,按格物穷理的方法去 穷格官署里竹子的道理。钱子和王阳明先后去格竹子 之理,结果却是失败。王阳明连格了七天,劳思致疾, 竟然对竹子无所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能是一 个巨大的寓言暗示,向外格物难以穷得真理。这是王 阳明格竹子之理,即格外物穷理而求成圣遭致失败的 心理基础。
4.龙场悟道
• 阳明28岁考中进士,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 • 武宗正德元年,宦官刘瑾专权,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弹 劾刘瑾不成,被逮系诏狱。阳明上疏救之,也被逮下狱,并 廷杖四十。然后发配到贵州(修文县)龙场驿作驿丞。 • 龙场在西北万山丛中,谈笑无鸿儒,往来者不是山中野人, 就是亡命逃犯。瘴疠蛊 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 有三死焉。”王阳明居夷处困,动心忍性,首要的任务就是 应付环境,在孤立绝望的环境中奋发求生存。他经常在反思 ,如果圣人处此地位,将会如何处置?恐怕也只能是依靠自 己的智慧与经验来应付环境,战胜困难,度过危机!
2 .立志成圣贤
阳明自幼立志读书成圣贤。十一岁至十七岁随父 寓京师,为准备科举考试,泛滥于词章,遍读考 亭之书,当时蒙古人犯境,京师吃紧,阳明慨然 有经略四方之志,经常登长城,考察居庸关、雁 门关山川形势,开始探究兵家秘籍,为读书人统 兵打仗打下基础。 元、明以来,朱熹哲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一般 士人皆试图通过学习、实践朱子学而成圣成贤。 何况,即使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也要读朱熹的著作 。王阳明在此时代气氛中,也积极探讨和实践成 圣成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