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电影《十二怒汉》之法律解析

1.电影《十二怒汉》之法律解析

电影《十二怒汉》之法律解析一、影片背景1957年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亨利·方达主演的《十二怒汉》是一部分以陪审团为主角的法庭戏,是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之作。

本片讲述了十二个陪审团成员对一个少年弑父罪名的指控过程,影片以民族矛盾为背景,展现了一场司法制度与人性情理的较量。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房间里,原本以为会很单调,没想到着实有趣,十二位陪审团成员的观点的激烈交锋让整部电影情节非常紧凑,引人入胜。

12位陪审员将作出决定他一生的选择。

12陪审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当中有广告商,有工程师,有警察,有银行家,有推销员……美国的陪审制度要求所有陪审员必须取得一致意见才能做出判决,所以当第一次11票:1票认定少年弑父罪名成立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屈服的会是那个唯一的1。

但亨利·方达出演的工程师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开始提出疑问,放大疑点,逐渐说服每一个陪审员。

这部以陪审团为主角的法庭戏节奏利落,结构紧凑,主题严肃,丝毫不因故事场景的局限性而显得沉闷,而且众多演员均有精彩表演,将一个深入探讨陪审团制度利弊的故事拍出了浓厚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整部影片通过演员精细的表演和精彩的台词,折射出人性的高贵、责任、正直,同时也无情地鞭挞了人性的脆弱、阴暗和自私。

它也形象地说明了陪审团制度的特点:即不是证明嫌疑人无罪,而是证明该案子证据不够充分,无法定罪,这也是西方法律制度“宁可放走一万,不可错杀一个”的例子。

二、案情介绍在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听审之后,法官终于对陪审团发布裁决指示了。

被告是一名在贫民窟中长大的年仅18岁的男子,被指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

法庭上提供的证据极具说服力,主要有两位证人的证言: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在60码外隔着一架铁路桥看到被告举刀杀人的过程;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的声音,并跑出走廊看到了被告跑下楼梯。

在法庭上,男孩辩解自己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并不在场,而是去看电影了,但他却说不出自己看了什么电影,以及主演是谁。

此外,有人证明他曾买过一把与凶器一模一样的弹簧刀。

陪审团在庭审之后退庭评议,必须达成一致结论才能正式结案。

12名陪审团成员中有广告商、工程师、富家子、新贵族、银行家、推销员等等。

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很多人希望早点结束枯燥的审判回去忙自己的事,在第一次投票表决是否有罪时,结果为11:1,只有8号陪审员投了无罪票,坚持要求进入讨论阶段。

8号提出了自己对证据的怀疑,经过反复争吵和一次又一次的激烈争论和思维斗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案有着诸多疑点,每一轮表决都有人折向无罪方,原因各异,有的因为习惯于附和,有的因为要赶时间,有的因为确实认为有疑点。

整个过程经历了七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4比8;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被宣判无罪。

影片中,陪审团一共提出了五个合理怀疑(reasonabledoubt),分别为:1.住在对面的女证人说她亲眼看见男孩将刀举过头狠狠往其父亲胸口刺下,当时正有一辆六节的火车经过,她透过火车最后两节看到此情景。

但八号陪审员曾经住在铁轨旁,他认为火车噪音极大,跛脚老伯不可能清楚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这句话。

2.跛脚老伯说他听到少年说“我要杀死你”后隔了一秒,听到有物体倒下(研判是其父亲),他花了15秒从卧室穿过走廊到大门后,看见少年仓皇逃逸。

但经由八号陪审员模拟发现,跛脚老伯根本无法奔跑,以他的走路速度,大约需41秒才能达成,他却谎称15秒。

九号陪审员是十二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最了解老人,他的见解为:跛脚老伯穿着破烂,这辈子一事无成,没人在意他,但他在这案子中却是主要证人,他享受这种被瞩目的感觉,因此他说了谎。

3.少年说去看电影但却什么都记不得,因此众人研判少年说谎。

但八号陪审员认为,少年与父亲争吵后,情绪不稳定,回家后发现父亲已身亡,警察已守株待兔,父亲的尸体在前,警察在旁,少年情绪太过紧张,才会脑袋一片空白。

为了证明这点,八号陪审员一直询问四号陪审员这几天晚上做了什么,结果四号陪审员前几天也去看了电影,却记错片名,也记错演员名字;四号陪审员是在没有压力之下回答,就错误连篇了,更何况是少年呢?4.少年的父亲身高较少年高七寸,若是要杀一个比自己高的人,一般人是不会高举刀子再刺下。

有位陪审员幼时常看人械斗,他清楚知道,拿弹弓刀砍人时一定不是高举刺下,少年本身对刀子极为了解,也不可能用这种手法杀人。

5.对面的女证人说她晚上辗转难眠一个小时,在午夜十二点十分正好瞥见少年行凶;但该女证人有戴眼镜,出庭时鼻梁上也有眼镜压痕,正常人不会戴眼镜睡觉,合理推断她瞥见少年行凶也是在没戴眼镜的情况,只能看到模糊的身影。

三、角色介绍1号陪审员,一所高中的球队教练,会议的主持人,负责主持会议并维持秩序。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几乎没有发表任何个人观点,因而也看不出他的想法。

但他对整个讨论过程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正如影片的标题一样,“12 angry men”,讨论展开后几乎所有人都处于一种愤怒或焦躁不安的状态,在几次讨论可能出现僵局的情况下都是他力排众议,按照会议的流程完成了整个讨论。

2号陪审员,戴着眼镜,小小个子,有些害羞的中年人。

第一次参加这种陪审,是个善良的老好人,在讨论进行时还热心的给大家发喉糖吃。

在主角(8号陪审员)开始对证据进行质疑时,他应该是有所怀疑的,但并没有马上追随主角对抗其他人的勇气。

在讨论中途赞成被告无罪,促成了6比6平局的转折点。

3号陪审员,在影片中大多时候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愤怒的中年人,总是咆哮着要判处被告有罪,是最后一个还坚持被告有罪的人。

在他眼中此案证据确凿,恨不得亲手送被告上电椅,不理解其他人为什么会有质疑。

实际上他的结论并不牢固,在讨论中只是不断的摆立场,认为证人证物证言都在明显不过。

其实他自己的儿子未成年时就和他打了一架离家出走,这点影片很早就交代了,但直到最后才点明了这一点正是他如此坚持被告有罪的原因。

正是有着这样痛苦的过去,和不愿承担自己错误责任的心理,才让他对儿子产生了深深的恨并投射到了被告身上吧,心理学上这似乎是被称为“移情”的现象。

尽管如此,他仍然一直将儿子的照片带在身上。

当他最后在其他11人的逼视下,咆哮着对照片中的儿子大喊是你毁掉了你自己的一生时,他应该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吧,所以才啜泣着说出了“无罪”,给了这场漫长的辩论一个了局,也给了自己对儿子爱恨交织的感情一个了结。

4号陪审员,戴着眼镜,头发稀疏的中年人,做股票分析的工作。

自始至终都极为理性与冷静,并自信于自己的智商。

比起3号,他才是认为被告有罪的一方中最难以说服的。

他始终试图用理性与逻辑证明被告有罪,但在最后9号陪审员指出他(包括众人)都忽略了的一个关键细节后,他被说服了,同意被告无罪。

他相信自己的智商和理性,在与主角等人的辩论中也始终冷静克制,以理服人,但却没想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还是忽略了关键的细节。

另外在最后10号陪审员发表阶级偏见言论时,其他人都纷纷离席背对以示抗议,只有他坐着听到了最后,并对10号说“闭嘴,然后再也不要说话了。

”忍耐力非凡。

5号陪审员,在贫民窟中长大,对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

讨论开始时很少发言,但后来也开始加入讨论,支持无罪的一方,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6号陪审员,普通上班族,正义感很强。

在讨论最开始陷入僵局时还曾劝说8号他肯定错了,但在看到越来越多可疑之处时也倒戈向了无罪的一方,促成了平局的转折点。

在3号对9号态度无礼时,他是第一个站出来警告3号的人。

7号陪审员,做销售的球迷,在主角刚开始质疑时是反对最激烈的,因为他买好了晚上的球票准备看球,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

讨论到后来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局面成为6比6平局时他反而支持无罪一方,只是为了早点结束他认为无聊的讨论。

他这种人只关心享乐与自己的利益,恐怕到最后也无法从这次讨论中得到什么启迪。

8号陪审员,影片主角,整个事件可以说是因他而起的。

在一开始其他人都认为被告有罪时,是他发出了质疑,将讨论由本来预计5分钟就解决的事拖延了一个小时,而动机只是认为仅仅5分钟就决定了一个孩子的生死不可接受,必须要先谈一谈。

其实在最一开始,他并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来质疑案件的证据,疑问都是一点一点的在讨论过程中不断被发现、被放大的。

而正是他这种不能草菅人命的信念,促使他以非凡的勇气,从一开始的以1对11,到逐渐力争盟友,到最后完成了彻底的逆转。

其实凶手是不是男孩,从展现出来的证据来看,仍然是存疑的。

但这种“疑罪从无”的精神,却可能避免一个悲剧。

9号陪审员,本片最大亮点之一,他所观察到的两处细节成为结果走向的关键,仿佛他那双眼睛可以洞察一切,直入人心。

他是一个瘦小而精神的老头,在众人中是第一个支持主角的。

在刚开始时,主角以1对11,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只好提议进行一次投票,若除他以外所有人意见仍不变,那就按有罪处理。

这时是9号陪审员在11人中投出了反对票,使得讨论得以进行下去。

TED的一个演讲曾提到,对于一个事件的发起来说,第一个支持者非常重要,这标志着从无人追随到有人追随的质变。

9号就在这里扮演了这个角色。

在临近最后,也是他发现了所有人都忽略的一个问题,最终说服了4号。

在影片最后,众人在雨过天晴后走出法院,9号与8号简单的握手、交换姓名,就彼此致意离去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莫过如此吧。

10号陪审员,怀有阶级偏见的老人。

与3号一样,认为被告有罪而只是不停的给结论、摆立场,把推理过程都放到了背后。

这种人只能在处于多数优势时强硬,在其弱势并需要摆明道理时显得不堪一击,最后发表的阶级偏见言论引来了所有人的厌恶,只能黯然退出。

11号陪审员,钟表匠,也是早期就开始支持主角的人之一。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他有两点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在7号从认为有罪到认为无罪的改变时被7号无所谓的态度所激怒,正义凛然的质问是不是在拿生命当儿戏,若认为有罪就要坚持下去,而7号在严厉的质问下也无言以对。

二是在众人的争论逐渐向人身攻击演变时,他站出来提醒大家他们所担负的责任,提醒他们这样畅所欲言的民主形式正是他们国家强盛的原因。

也为讨论的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号陪审员,一个开朗健谈的人,戴一副黑框眼镜。

开始时给人的感觉和7号类似,也是对讨论浑不在意,还在讨论过程中在纸上画棋类游戏打发时间。

但在最后质疑逐渐升级,局面渐渐明朗时也严肃起来,同意无罪的判断。

1号证人,在9号陪审员的观察中,“他是个穿破外套的老头,努力掩饰自己缺点,是个安静,怯懦,不起眼的老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