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
族
山
歌
吴琴
08文管1班
08152020132
畲族山歌
一、畲族简介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意为山里客人。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图为几位畲民在青山绿水间畅谈
二、畲族山歌来源
畲族山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
畲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畲族群众不仅在生活中形成一套独特的以歌舞代言,以歌舞叙事,以歌舞抒情的民族歌俗歌会,畲族山歌也成了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畲族山歌介绍
畲族山歌曲调抒情优美,节奏多变,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畲族群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样式、民俗风情,历史足迹,许多有关畲族的历史、传说、故事,都以山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对民族音乐、历史、社会、民俗方面的学科研究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一)山歌格式
山歌一般以四行、七言体式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
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是仄声。
山歌多唱“假声”,有独唱、对唱和齐唱。
很少伴随动作和音乐。
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
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
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
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
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二)山歌分类
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山歌、儿歌、杂歌等种类。
叙事歌如《十八小妹学插田》:十八妹崽学插田,屎窟朝后脸向前,路头客商莫笑话,代我丈夫插年田。
(三)传统山歌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
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肠。
在旧社会,畲族人民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常以山歌作武器,表达对压迫者的憎恨和对美好的追求。
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所以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
故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
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
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
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主家如是三年丧
服期内或造房竖柱时,不对歌,要对也要放别人家去对。
来客对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双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戏真演,双方都未婚则求之不得,往往唱来一个终身伴侣。
(四)现在的山歌
解放后,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山歌和赞歌,反映出畲民新的思想风貌,与传统山歌有质的区别。
四、“三月三”中的对歌
(一)“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又称“乌饭节”、“对歌节”。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
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二)“三月三”的活动介绍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
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节日里吃乌米饭;待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
节日里活动还有赶舞场,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问凳、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
(三)“三月三”对歌
图为“三月三”畲民在对歌
畲乡景宁素有“歌海”的美誉,畲族传统民众自古以来就喜爱唱山歌,农历“三月三”是畲族地区最为隆重的节日。
每逢三月三,夜幕降临时,畲民还要举办篝火歌会,内容主要为对歌、传统歌舞,象征畲汉民族团结和谐的龙灯舞,以及气势磅礴、活泼热烈的狮子舞;还有依据淡水鱼类的生活习性编排,风格朴素、奔放的鱼灯舞,呈现欢乐吉祥、欣欣向荣的火把舞,期间还要举行畲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
对歌时男女分别三五成群,双方选定后即开始对歌,歌词多为情歌,
但由浅入深,涉及的内容广泛,在“谈情说爱”的一问一答中歌唱现实生活、历史传说等。
其歌词旧时多为即兴编唱,如今也有利用传承歌词的,曲调单一重复,却婉转悠扬。
这种对歌,传统上往往从傍晚开始,直到天亮,也有昼夜连续歌唱的,规模壮观。
2008年,畲族“三月三”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月三”活动主要是为了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展示畲乡的民俗风情。
活动内容很丰富:“三月三”歌会、各种体现畲族民间特色文化的展出以及观光旅游等。
五、保护畲族文化,保护山歌
近年来,景宁县作出了加快“文化畲乡”建设的决策部署,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致力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和整理保护,有效促进了畲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006年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景宁命名表彰会暨全县首届“畲族山歌”和“畲语演讲”比赛;2008年景宁县政府举办“中国畲族民歌节”;举办每年一度的中国畲乡景宁畲族“三月三”传统民俗节日等等。
以上种种,旨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畲族传统文化。
图为山歌比赛现场
景宁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在沧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畲汉两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极富特色的民间文化。
这不仅是景宁县人民的文化瑰宝,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共同祝愿畲族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