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历史文化资料哭丧时,眼泪不得滴在死身者上哭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
唱完。
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
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
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
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
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
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
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
这个过程均伴哭歌。
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
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
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
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
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
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
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
入殓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
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在闽东、浙南,一般在山坡侧挖水平墓葬洞穴,用两根圆木垫着,推棺入穴,石块封口。
少数在平地挖穴入棺,俗称“仰天窟”。
一次土葬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二次土葬在近村山野处建三面墙的屋子,用于停棺,畲语叫“起厂”,在棺木四周打上泥墙,停棺数年后在拾骨装陶罐土葬。
停棺拾骨土葬,应是迁入闽东、浙南之前的古习俗。
停棺拾骨火化土葬畲族有悬葬之俗。
悬葬又称岩葬。
通常的葬法有2种:一是将盛有骨灰的陶瓮置于高处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叠乱石遮挡。
罗源县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个古时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处挖掘土洞,将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块和泥巴封堵,过三年或更长些时间取骨(个别还采用焚烧)装于陶瓮,然后移葬他处。
此俗,罗源县霍口、飞竹等地畲村仍沿袭。
据罗源县内部分畲族相传,此葬俗始于古时的悬棺葬。
其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悬葬则寓其意;另一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生前被鹿撞死凤凰山崖,葬于崖前,其子孙仿其祖先葬法。
悬棺葬畲族教育、体育概述教育的内容及方式历程:社会教育—学堂教育教育概述教育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的活动,成年之前的社会化过程的教育尤为重要。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广义教育包括在生活中的社会教育。
畲族是分布在我国东南部闽、粤、赣、浙、皖、湘、黔七省一百多个县内部分山区的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名族,长期的社会迁徙使之教育处于社会的边缘。
畲族的社会教育以歌言教育极具民族特色,学校教育包括旧式学堂教育和新式学校教育。
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一、畲族教育的内容畲族的古代教育除重视道德文化教育和传授知识外,还重视民族历史教育,因而其教育内容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而且主要通过社会教育完成的1.民族意识教育2.伦理道德教育3.生产劳动教育4.艺术教育:集中在刺绣、编织、雕刻等工艺美术活动上。
二、畲族教育的方式1.独具特色的歌教2.家庭教育3.民俗活动4.中原士大夫的礼仪教化教育历程浅析1.社会教育:歌言教育2.学堂教育:旧式学堂教育、新式学校教育一、社会教育畲族的传统教育主要是社会教育,在“俗不离歌”畲族社会民俗的支配下,其主要教育方式是在生产活动实践过程中通过歌教,以传承山歌为主要手段,引导子弟出入歌场,抄本传歌。
歌言教育成为畲民从童年开始人人皆经历的社会化教育。
上过学固然是文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但在畲族传统社会,歌才即“肚才”。
这生动的说明,没有被贫穷摧垮教育的畲族,以其特有的民族智慧并丰富这一寓教于歌的教育。
歌言教育畲族民歌在畲民中称“歌言”,就是即兴歌唱,以歌代言。
在即兴歌唱之前,早已经历多年演练口传或手抄的流传歌曲。
歌言教育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教育形式,其内容相当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学歌、练歌、盘歌成为寓教于乐的活动,而歌本就是识字课本。
主要的歌曲形式历史歌—《高皇歌》小说歌—《插花娘》和《钟娘弼》劳动歌—《节气歌》和《做田歌》礼俗歌、劝世歌—就是道德教育二、学堂教育(一)旧式学堂教育在封建社会,畲族的学堂教育命微如丝,其主要原因是贫穷,而贫穷与封建社会的剥削有关。
封建社会基层的学堂教育是科举教育的组成部分,科举对教育的牵引作用是巨大的。
在此背景之下,私塾或由富足牵头兴办,或由数户联合廷师办孰,或孰师在自家设馆。
二、学堂教育(二)新式学校教育民国后,在畲村创办小学,推行新式教育。
民国元年浙南遂昌县后江村创办的明德小学时最早的。
接着,浙南的景宁、云和、丽水等纷纷办起。
闽东的新式学校创办要比浙南的迟得多。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畲族体育畲族体育概述畲族体育项目主要源自于生产、劳动、自卫、战争、娱乐、原始宗教等,它具有健身、娱乐、教育、联络感情等作用。
畲族传统体育有较稳固的群众基础,且容易被认知、接受,实用性强,便于参与,所以得以广泛的传播和长久的传承。
在现代体育、社会体育高度发展,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仍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
畲族体育的产生产生于原始的生产劳动产生于自卫抗敌产生于原始宗教仪式产生于闲暇娱乐一、产生于原始的生产劳动畲族祖先最早长期散居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终日在林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成群的恶劣环境下生活。
在这种环境下,畲族人民为求生存,不得不靠狩猎为生,射驽和放铳成为了当量必须掌握的本领。
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畲族人民已很少以狩猎为生,但射驽,放铳竞射已成为畲族人民经常组织的竞技活动,并逐步发展成为传统体育项目。
二、产生于自卫抗敌畲族是一个富有民族自尊和反抗精神的民族,在旧社会,在与豺狼虎豹以及反动统治阶级、外来侵略者进行抗争的过程中,畲族人民更加意识到必须有强畲族历史文化★填空1.畲族歌曲的主要形式:历史歌、小说歌、劳动歌、礼俗劝世歌1.畲族体育的产生原因包括:原始的生产劳动、自卫抗敌、原始宗教仪式、闲暇娱乐2.游文良把畲语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隋唐时期的古代畲语阶段、宋元时期的近代畲语阶段和明清至今的现代畲语阶段。
2.游文良把现代畲语划分9个方言区域, 即: 闽东区、闽北区、闽中区、闽南区、浙南区、浙中区、浙北区、粤东区和赣东区。
3.畲族的岁时节日,根据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传统节日、生产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和神事节日。
3. “四礼四舞”极具代表意义。
四礼是指:《畲族婚礼》、《畲族成人礼》、《畲族寿礼》、《畲族迎客礼》;四舞是指《劳动舞》、《祭祀舞》《婚礼舞》和《敬茶舞》.4.唐代以前是畲族服饰原始时期。
4.清代至民国,在畲汉交流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畲族服饰逐渐涵化成型。
5.畲族迁入浙江,以雷姓最早,始于唐永泰二年(766)。
5.明清时期,畲族迁移活动频繁,迁移路线复杂,迁移范围广泛,几近遍及闽、浙各地山区和赣、皖部分山区。
★名词解释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理论,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影响文化生存发展的一切因素,大体上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文化景观:人们基于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具有文化要素叠加的地域存在。
文化群落:由具有衍生联系的多种文化或一种文化中多种文化要素(事象)组成的文化有机复合体。
文化生态系统:指由文化群落及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含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蹴石磉:又称滚石块,原为景宁大均、云和赤石、龙泉八都三处汉族李姓在正月于街上以人脚推石块的活动。
蹴石磉的比赛主要有竞速和对抗两种。
打尺寸: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
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内,木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定“尺寸”。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畲族祖图:是山客人对远古始祖传说的图腾化。
醮仪:祈福禳灾的祷神驱邪仪式。
赤郎:浙南畲族与亲家伯一起迎亲的男的主歌手。
★简答1.畲族迁徙的原因有哪些?7 1.家庭与宗族文化的变迁的现状?7 2.请简答五个畲族的祭祀性节日。
5 2.请简答五个畲族的生产娱乐性节日。
5 3.请简答畲族的定亲程序?5 3.请简答畲族的迎亲过程?5 4.简析畲族体育的作用?54.在畲族社会,族长的职责有哪些?55.简要阐述凤凰装的构成。
5 5.简要阐述畲族凤冠的五种样式。
5 ★论述畲族文化理解畲族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畲族旅游资源价值、开发方案畲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文化一、文化定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 二、文化的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
二是制度文化。
三是行为文化。
四是心态文化。
三、对文化的理解1.人的一切发展变化是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人的,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产物,是人类所独有,随着人的形成而发生。
历史中有了人的形式后的历史就是文化,文化的人也是历史的人,有起始。
从事生产劳动是人成为人的标志,文化开始于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时期,人在未成为人之前的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不是文化的历史,原始社会人成为人之后才有了文化的发生。
2.民族是文化的标志,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具的文化符号。
独具的文化符号通过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来呈现。
历史的人的一切,最终都通过人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
语言产生于交流,交流得自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就包含了人已经进行的、正在进行的和将来进行的。
文字来自于劳动,劳动是因为生存的需要,文字本身也就把人的一切问题都反应出来了。
3.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
4.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思考将以上文化的内容转化为畲族文化?社区参与畲族社区居民(畲族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问题参与意识强烈与参与机会少的矛盾旅游收益分配不合理缺乏协调发展惧怕政府和权威社区居民素质有待提高畲族社区居民(畲族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对策提高决策层的社区参与意识建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培训, 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选择、判断复习:畲族迁入闽赣交界地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长时期接续性的多波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