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
§名称由来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 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 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 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史书对畲族 的族称记载相当混乱,称呼也因时因地而异。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畲族 的族称问题十分重视。经过商议,改“畲”为“畲”(取“人一一小田” 的“畲”为族称,意为新中国每个族人都拥有了那一片小小的天地)。 1956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 族。从此,“畲族”(写作“畲”,音shē)成为法定的族称。
§畲族歌舞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 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 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 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 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 普及率较高,畲民常以歌代言,以歌论事,以 歌传知,以歌传情;内容生动活泼,题材广泛, 寓意深刻,韵调和谐,对仗工整,唱起来琅琅 上口易学易记。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 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凤冠的头饰,汉族称笄,各地畲 族的笄,也不尽相同,福安珍藏的这 款凤冠,为民国制造,重350克,制作 精良,工艺繁杂。主要用白银、毛竹、 笋壳及棉布制成。上部顶端正中央饰 着银质照妖镜,内有直尺、剪刀、屏 风、镜子;用浮雕或阴刻工艺在整个 银饰上雕刻有:太阳、星星、龙、弥 勒佛、张果老、铁拐李、蝴蝶、镂空 银蝙蝠、梅花、及不规则的如意花纹 和小篆寿字;
把竹杆或木头两头削尖,用以挑柴草、农产 品。表演时,参加者腰佩刀鞘(俗称割吊), 一手握柴刀,一手持枪担,且敲且舞。以柴 刀击枪担、刀鞘,以刀柄、枪担撞地,清脆 悦耳,节奏分明,整齐中富于变化。
§畲族武术
畲族人民酷爱体育活动,“打尺寸”、“盘柴槌”、节日登山、骑海马和竹林竞技等,都是畲族民间 流传十分有趣、别具有一格的体育活动。尤其是练拳习武之风盛行,经千百年传承,已形成独具一格 的民间武术。解放前,畲族群众习武是为反抗压迫和剥削,解放后则是为了强身健体、陶冶性情,丰 富文化生活。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棍术种类多,动作名称复杂多样。拳术十分普及,作为 拳术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武术精通的老拳师一般都会点穴术和医术。但是,畲族武术 还需要进一步地整理、挖掘。
封龙节
封龙节,每年夏至的 头一个神日,就是畲 民的封龙节日,是畲 族人民祷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的娱乐性节 日。这一天畲民停止 从事农活,人们穿上 节日盛装,群集预定 地点或登高举行赛歌 会。
§畲族装扮
畲族妇女的装饰要 数发式最为引人注 目。特别是已婚妇 女,她们将头发从 后面梳成长筒式发 髻,发间用红绒线 环束。梳头时,不 仅要用茶油和水抹, 还要掺以假发,所 以显得高大、蓬松 而且光亮。流行于 福安和的发式称为 “凤身髻”畲族妇 女多带大耳环、银 手镯和戒指。
据传自春秋战国时,畲人就习练武术技,世代相传, 畲族武术有拳术、棍术、刀术、气功等。其中以畲拳 最著名,棍术次之。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 历史。创编者名叫雷乌龙,人闪尊称为乌龙公。畲拳 的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 、削、托、拨、踢、扫、 跳等。进攻时多用拳肘,防守时常用前臂和掌。
讲究以肘护肋,步伐稳健,动作紧凑,进退灵活, 具有“下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如铜铃” 的特点。畲拳中有点穴绝招,一旦被点中穴位,便 动弹不得。棍术种类多,动作名称复杂多样。棍术 笼统地来说,连“柱杖”、锄头、扁担等生产工具 都是习武器械。
§畲族婚礼
1、凤凰装,传说畲族的祖先是远古时高辛帝的第三公主, 嫁给忠勇王后, 生了三男一女 迁移到广东凤 凰山生活。所 以畲族崇拜凤 凰,婚礼时正 厅都有“凤凰 到此”四字, 新娘也要打扮 成凤凰一样, 头戴凤冠,身 穿凤装。
2、哭嫁,畲族新娘在出嫁前,按传统婚俗要在娘家哭三 天三夜,表示难以离舍母父,感激多年养育之恩。新娘在 要梳“凤凰头”之前,更是哭得死去活来,意味着不单是 离开娘家,而且告别了姑娘的美好时光。
畲族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 不同,款式各异。流于福 安的畲族服装大多是用自 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 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 右开襟,衣领、袖口、右 襟多镶有彩色花边,一般 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 妇女的服装。她们均系一 条一尺多宽的围裙,腰间 还束一条花腰带,亦叫合 手巾带,宽四厘米,长一 米余,上面有各种装饰花 纹。还有的是用蓝印花布 制作的。衣服和围裙上亦 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 何图案,五彩缤纷。
银牌的银链子上系有八卦、花儿、凤凰、鱼 儿、云朵之类图案的薄银片,端系着鱼儿小 铃铛,佩戴时用红头绳子系在妇女头顶发髻 上,链、牌悬挂至前额,遮住脸部,看去像 面沙。其整个头饰(笄)图案寓意为福、禄、寿、 辟邪、驱邪之意义。
畲族男子服饰多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 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 故又称棉布衫。
主讲人:
少数民族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 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 语言、文字,有不同的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 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 日来欢庆。
畲族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 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 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 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 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 (766)就从福建罗源迁居浙江景宁。[1] 唐代,居住在 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 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 “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 “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2] 195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确认畲族是一个具有自己 特点的单一的少数民族。从此,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中国第 一个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正式成立[3] ,也 是中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
§图纹美术
以往畲族服饰图案的创造作者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劳动 妇女。她们制作服饰品完全是为了自用,而不受商品 需求的制约。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她们可以随心所欲、 独出心裁。技法上或挑中带绣,或织绣结合,一切从 实际生活出发,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的 内容和风格往往自由奔 放、不落俗套。她们把山里的花草、林间的鸟雀、象征农田的方格图案、象 征江河的彩条图案、象征林木的十字图案缝在衣服上、裙子上。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的 艺术情感, 使她们手中绘制的服饰图案纹样生机勃勃。
§畲族图腾之盘瓠神说
§畲族节日
二月二
二月二又称会亲节, 是畲族仅次于春节 的传统节日。主要 流行于闽东各县。 这一天各地的族人 回祖地相聚会亲, 畲家门前都升起白 底红边的三角形族 旗和颇似古时圆伞。 人们盛装打扮,笑 声不绝,高歌引吭, 热闹非凡。
三月三在也福安也称乌饭节。这一天各家照例要蒸乌米饭,用来聚餐、赠友、祭祀祖先。
·
§畲族文学
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 头文学。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 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流传下 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 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称《盘古歌》、 《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 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 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反映 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尤其是,他们还把这 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称祖图,即在一幅十来丈长 的布帛上,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 画卷上,世代珍藏。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 式表达。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 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流传下来的 山歌约有一千多篇,计四五万行。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 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 民歌方式。“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 又称“双条落”。
她们在创作了理想形象之后,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善 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但在色彩的安排上,往往不做大面积的对 比,而是采用细碎均匀的小面积对比使色彩既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同 时,以很深或很浅的底色和醒目有力的轮廓线去统一这些斑驳多变的彩 色点块。这种设色方法,能使色彩多而不杂、艳而不跳。即使是十分突 出的块面颜色,也能融于整个色调之中,而不至游离于画面之外。
畲族服饰图案包含着千百年来广 大民众的艺术创造精华,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和较深的文化内涵, 它的内容十分丰富。而最使人惊 异的是,这些畲衣制作者不仅使 用木制织机,织成粗质的棉布, 还以一根针、几缕线、小小的蜡 刀这些甚为简陋平常的工具和材们永远珍爱。
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 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 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 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 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舞蹈祭祀
畲族舞蹈成为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民族各种重大祭典礼仪活动中留传下来。人们所 能看到的和所发现的畲族民间舞蹈几乎无不与宗教祭 奠、祭祀仪式浑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依赖。 《传师学师》(又称“做阳”)是一种寓教育后代怀 念祖先而世代相传的一种祭祀仪式活动。畲族人民把 盘瓠的生平事迹绘成画卷,尊为“祖图”,祀奉甚虔。 由此可见,传师学师是以神话传说为依据,崇敬祖先 为心愿,在图腾崇拜与宗教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民 族民间舞蹈。以前,畲族男子到了十六岁须“学师”, 通过“学师”才能成为人,也称“红身人”。学过师 的人终身吉祥如意,生时能为人传师,死后能在天为 官;没有传过师的人被称为“断头师”,是不体面的。 学过师的人可以取法名,并将法名与传师学师的日期 写在一块红色布条上,结在祖杖的下端,成为了始祖 的嫡系后裔,赐得尊称,准许穿“赤衫”,当法师并 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