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制依据:xx施工图《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208-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2、工程概况:本工程底板形式为筏板式基础,东西方向长72.9米,南北方向长53.8米。
底板顶标高为-8.6米,板厚1.7米,板厚最大处3.9米。
底板混凝土总量约7000m3。
强度为C40,抗渗标号S8。
南北方向设两条后浇带,后浇带分别位于⑦-⑧轴和⑨-⑩轴之间,以后浇带为界,将底板分成三个施工段。
(见基础平面图)3、施工准备3.1现场劳动力配备3.2 管理人员组成由于底板混凝土浇筑量大,持续时间长,特成立浇筑领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劳动力指挥、对外调度、质量控制等,成员如下:3.3机具准备3.3.1泵的选择和泵管的布置3.3.1.1选用两台HBT80泵,一台汽车泵,混凝土运输车24量,在11轴与12轴之间设置一台地泵,在E轴与F轴之间设置一台地泵,泵中心距离槽边线3m,如图所示3.3.1.2混凝土泵管直径125mm,混凝土输送管水平段每隔2米设一个钢管支架,竖直段输送管固定在护坡上,管的上端设排气阀,用钢管脚手架支撑混凝土输送管道的固定应定期检查,特别是弯管及连接部位防止爆管。
泵管支设方法如图所示:混凝土直接接触的部分,用泵送水检查确认混凝土泵和输送管线中无异常情况后,泵送与混凝土相同配比的水泥砂浆润滑混凝土泵和输送管线内壁,混凝土浇筑即将结束时应正确计算所需的混凝土量,及时通知搅拌站,泵送完毕后将混凝土泵和输送管线清洗干净。
3.4材料准备3.4.1搅拌站的选择具备较强的供应能力,有可信的资质,较高的信誉,能在要求的时间内及时供货并保证质量,搅拌站距现场的距离要控制在汽车到现场在半小时之内,初步确定采用虎跃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供应。
3.5 混凝土试验准备3.5.1人员安排根据工程施工特点,项目部安排一名专职试验员负责试验工作,试验员由项目部技术室领导,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3.5.2试验交底为保证混凝土施工试验的正确性,在每阶段施工前技术部门应向试验员做出书面试验交底,内容包括: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抗渗等级;每流水段混凝土的数量;混凝土试块留置数量(注明试验种类、养护条件、见证取样等要求)现场混凝土坍落度检测,每车必须检查,进场后坍落度符合要求方可浇筑,如发现坍落度与配合比中的不符,试验人员及时通知技术室令其退场。
3.5.3基础底板混凝土试验计划注:抗压试件每组做三块,抗渗试件每组做六块。
4、混凝土技术要求:4.1签定商品混凝土合同时,明确水泥品种、骨料及外加剂的要求,坍落度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抗渗等要求。
4.2搅拌站应提供开盘鉴定,配合比通知单及出厂合格证。
4.3原材料技术要求4.3.1水泥品种按大体积混凝土特点,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级,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水泥。
4.3.2碎石或卵石的粒径宜为5~35mm,含泥量不得大于1.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0.5%4.3.3宜选用中砂,含泥量不得大于3.0%,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0%。
4.3.4拌制混凝土所用的水,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4.3.5外加剂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及以上的质量要求,图纸要求使用FS系列防水剂,初步确定使用FS-H混凝土防水剂。
4.3.6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二级。
4.3.7水泥用量不得少于300kg/m3。
4.3.8砂率宜为35%~45%,灰砂比宜为1:2~1:2.54.4水灰比不得大于0.504.5泵送时入泵坍落度为160±20mm。
4.6混凝土碱含量小于3Kg/ M34.6.1水泥选用强度等级42.5低碱水泥,碱含量小于0.6%。
4.6.2砂、石采用C种集料。
4.6.3掺加复合泵送剂用量小于水泥用量的5%,选用低碱或无碱外加剂,掺加CEA满足抗渗等级P8要求。
4.7混凝土供应速度保证现场70 M3/h4.8混凝土初凝时间控制在15小时,每段底板要求连续浇筑。
5、混凝土施工5.1施工段划分:根据后浇带位置,将底板划分为三个施工段,即Ⅰ、Ⅱ、Ⅲ段,第Ⅰ段、Ⅲ段混凝土方量均为2800 m3,Ⅱ段混凝土方量为1300 m3,底板后浇带混凝土方量约190 m3。
5.2 由于底板厚度为1.7M,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斜面分层浇筑法。
分成三个流水段,每层浇筑500mm,分三层浇筑完成,以后浇带为界设置施工缝。
(见图1)图1 施工段划分平面图5.2.1 基础底板的水平施工缝留置在外墙上,高出底板面300mm处,并在此处设膨胀止水条,上下各半,沿外墙设置。
底板水平施工缝留置见图2。
5.2.2 底板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筑。
5.2.3 底板后浇带施工:5.2.3.1 后浇带采用C45抗渗等级为S8的补偿收缩抗渗混凝土。
5.2.3.2 根据规范要求,后浇带两侧的施工缝均要作防水加强层,具5.3.1.按照以上划分的三个区,由西向东分段浇筑,浇注每段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浇筑不超过50cm,用标杆尺控制高度。
浇筑上一层时,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10cm。
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大于混凝土初凝时间,在每一个接槎处设一块黑板记好时间,以便掌握继续浇筑时间,防止出现冷缝。
5.3.2 浇筑顺序:每段浇筑均由北向南浇筑,两台地泵同时工作(分别设在西侧及东南角)。
按斜面分层法浇筑时,先浇筑50cm,距离浇筑点3m。
浇筑第二层时,浇筑50cm厚,用振捣棒先振捣与第一层相邻的斜面,然后振捣第二层混凝土。
依此类推,逐层浇筑,直至浇筑到设计标高(在底板插筋处挂小白线控制标高)。
同时泵管逐步向南拆除,直到浇筑完毕。
在混凝土初凝以前(18h),浇筑300mm高的外墙,并留置施工缝。
Ⅰ段浇筑顺序:由北向南浇筑,北部使用地泵,当浇筑至筒体附近深坑处时,将地泵换为汽车泵浇筑。
Ⅱ段浇筑顺序:两台地泵同时由北向南浇筑。
浇筑第Ⅲ段时使用2台地泵,东南侧的一台地泵,按照附图布置浇筑7轴东西两侧的混凝土,随后浇筑筒体附近深坑,另外一台按图示方向由6轴浇筑(必要时,用一台布料机辅助浇筑)。
最后两台泵同时由北向南整体浇筑完成。
5.3.3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5.3.3.1 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必须将后浇带内的浮浆及杂物清除干净,铺设水泥砂浆,并及时浇筑混凝土。
5.3.3.2 必须将后浇带两侧混凝土面凿毛,提前两天对将要浇筑混凝土后浇带的原混凝土面进行充分润湿。
浇注前将遇水膨胀止水条放入后浇带两侧的槽内,并固定。
5.3.3.3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连续养护14天。
5.4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振捣采用Φ50振捣棒,振捣过程中将振捣棒上下略有抽动,以使上下振捣均匀,振捣棒移动间距为400mm左右,每点振捣时间20—30S为宜,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振捣棒宜插入下层混凝土100mm,对于钢筋较密部位用Φ30振捣棒或钢筋加强振捣,在窗洞口下部敲打模板,5.5.1施工缝的留置:施工缝的留置应设置在底板上外墙的位置,高出底板面300mm,若有洞口时,距洞口外边300mm处。
5.5.2混凝土接茬处表面剔凿毛,剔除水泥浮浆及松动石子,清除钢筋上粘附混凝土,之后冲洗湿润,不得有明水,特别注意要彻底清理残渣,防止新浇混凝土夹渣。
5.6 外墙高出底板300mm混凝土的浇筑:待底板混凝土面层浇筑完成后,现在外墙位置浇筑与外墙混凝土成分相同的砂浆50mm,而后浇筑混凝土。
6. 测温孔布置与测温方法每一测温孔,采用直径为25mm的钢管,测温孔按上、中、下布置,上孔距基础上表面400mm,中孔距基础上表面800mm,下孔距基础下表面400mm。
根据混凝土早期升温较快,后期降温较慢的特点,采用先频后疏的原则,测温从混凝土覆盖养护开始,每2小时测温一次,7天后每4小时测温一次,当内外温差小于30℃时可停止测温工作,将测温孔内的水吸出,用高标号砂浆捻口封堵。
当内外温差大于30℃时,应加强混凝土的浇水养护。
测温孔的布置见附图。
7. 混凝土的养护7.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上任后不留脚印),立即覆盖一层塑料布加以养护。
塑料布每幅边缘搭接5cm,表面及四周压严,保持塑料布内有凝结水。
塑料布上面覆盖草帘,防止日光曝晒。
7.2抗渗混凝土不小于14天。
7.3标养试块从罐车倒入泵车处制作;同条件试块在混凝土入模处制作。
8. 质量控制对进厂混凝土采取如下措施,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8.1试验人员做好混凝土接收记录,记录下混凝土罐车到达时间、开始浇筑时间及浇筑完毕的时间。
8.2做好现场坍落度检查。
如不符合要求,将混凝土退回。
8.3对混凝土小票严格检查,对于不符合技术要求的不予接收。
8.4现场协调人员安排好罐车间隔,以免等待时间过长,而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8.5浇筑时,振捣顺序明确,特别是两施工段接触处不要漏振。
8.6混凝土必须按1:6坡度分层浇筑,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混凝土浇筑完毕,并将振捣棒伸入下层10cm。
设专人检查混凝土表面硬化程度,必须在混凝土初凝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以确保质量。
8.7浇筑至底板表面时,用墙柱插筋上定好的结构50线控制表面标高。
受面时先用木抹子拍出水泥浆并抹平,再用木刮杠找平,最后一遍受面时,用塑料扫把拉毛。
9. 质量问题的防治:9.1 防止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初凝、冷缝,采取以下措施:9.1.1混凝土浇筑接槎处应用塑料布进行覆盖防止天气炎热水分流失过快。
9.1.2混凝土浇筑分层坡度明确,浇筑及振捣顺序要有专人指挥。
9.1.3劳动力准备充分,交接班和吃饭时间合理安排,防止浇筑停歇而出现施工缝。
9.2混凝土温度裂缝的防治:9.2.1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掺外加剂,降低水泥水化热的峰值。
9.2.2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调整级配,石子含泥量小于1%,砂的含泥量小于3%,并加强振捣。
9.2.3掺加外加剂,使混凝土初凝时间达到18小时,推迟水化热的峰值期。
9.2.4掺加膨胀剂,使混凝土补偿收缩,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
9.2.5加强施工中的温度控制:9.2.5.1浇筑完毕后,立即覆盖塑料布,做好混凝土的保温保湿工作,使混凝土缓缓降温,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
9.2.5.2保证养护时间14天以上,延缓降温时间和速度,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
9.2.5.3加强测温和温度监测与管理,随时控制混凝土内的温度变化,内外温差控制在30℃以内,若有超温现象及时上报技术室,根据温差及时调整保温及养护措施,使混凝土的温度梯度和湿度不致过大,以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
附:一、底板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根据拟采取的施工方案和现有的施工条件及预计的大气温度等因素,通过对水泥水化热的绝热最高温升值;3天、7天、28天的收缩变形值;收缩当量温差和弹性模量的预先估算可能产生的最大温度收缩应力与混凝土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相比较:(一)、混凝土水化热绝热温升值T(t)=[(C•Q∕c·ρ)]·(1-e-m·t)1、C—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kg)底板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少于300kg/m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