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测量摸查清点工作实施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03月第1章项目概况 (3)1.1项目概述 (3)1.2项目需求 (3)1.2.1工作内容 (3)1.2.2应提交的成果 (3)1.2.3作业技术依据 (4)1.2.4项目采用的平面控制系统和高程系统 (4)1.3工作内容、重点及难点 (4)1.4作业流程 (7)第2章1:500地形测量、地籍测量 (9)2.1控制起算点 (9)2.2平面加密控制 (9)2.3高程控制 (12)2.3.1高程起算点成果 (12)2.3.2水准测量 (12)2.3.3三角高程测量 (12)2.41:500地形、地籍测量 (12)2.4.1地形图数据采集的原则 (12)2.4.2地形图数据采集技术要求 (13)2.5地籍属性数据调查 (14)2.5.1调查方案 (14)2.5.2调查与要求 (15)2.5.3地籍调查工作程序 (15)2.5.4调查底图及要求 (15)2.5.5街坊划分及编号 (16)2.5.6界址调查 (16)2.5.7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16)2.5.8土地权属调查 (17)2.5.9宗地草图绘制 (17)2.6地籍图编绘 (18)2.6.1地籍图比例尺及分幅、编号 (18)2.6.2宗地图编绘 (19)2.7面积量算 (20)2.7.1面积量算内容 (20)2.7.2面积量算方法 (20)2.7.3面积汇总 (21)2.7.4宗地面积的复核及填写 (21)2.8坐标转换 (21)2.9上交数字测量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1:2000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22)3.1已有资料情况 (22)3.1.1基础资料 (22)3.1.2按需搜集的参考资料 (22)3.2作业技术依据 (22)3.2.1作业依据 (22)3.2.2技术资料 (22)3.3调查基本程序 (23)3.3.1外业阶段 (23)3.3.2内业阶段 (23)3.3.3检查总结阶段 (23)3.4调查内容及要求 (23)3.5外业调绘的技术规定 (24)3.6地类图斑的调绘 (24)3.7线状地物的调绘 (25)3.8外业调查记录表的填写 (25)3.9外业调绘的接边与整饰 (26)3.10外业调绘成果的查改 (27)3.11土地利用分类综合判断 (27)3.11.1农用地(地类1) (27)3.11.2建设用地(地类2) (28)3.11.3未利用地(地类3) (29)第4章地上建筑物、构筑物、附着物测量清点摸查及其权属调查 (30)4.1调查方案 (30)4.2调查要求 (30)4.3调查内容 (31)4.3.1地上建筑物调查 (31)4.3.2地上构筑物调查 (34)4.3.3地上附着物调查 (34)第5章权属界址测量放桩 (37)5.1确定放样数据、制定方案 (37)5.2外业调查和实地放样 (37)5.2.1权属调查 (37)5.2.2地类调查 (37)5.2.3确定界址点的放样数据 (38)5.2.4界址桩的编号 (38)5.2.5界址点点之记 (38)第1章项目概况1.1项目概述征地测量摸查工作一般受征地单位委托,对指定地块(规划红线,用地红线等)进行地形地籍测量,并对该范围内土地权属、土地现状利用进行调查,对该范围内的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构筑物进行清点摸查,同时协助权属单位对权属界址进行测量放桩。
以获得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构筑物的基础数据,作为征地拆迁补偿的依据。
1.2项目需求1.2.1工作内容征地测量摸查清点工作的工作内容:1.1:2000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北京坐标系);2.1:500地形测量(北京坐标系、广州坐标系);3.1:500地籍测量(北京坐标系、广州坐标系);4.地上建筑物测量清点摸查;5.地上构筑物测量清点摸查;6.地上附着物测量清点摸查;7.以权属人为单位进行界址测量放桩及以整个地块进行界址测量放桩;8.房屋、构筑物、附着物权属调查并协助招标人与权属人确认。
1.2.2应提交的成果1.1:2000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北京坐标系);2.1:500地形图(北京坐标系、广州坐标系);3.1:500地籍图(北京坐标系、广州坐标系);4.宗地详图;5.地上建筑物详细统计表(册);6.地上构筑物详细统计表(册);7.地上附着物详细统计表(册);8.界线图;9.权属确认表;10.电脑资料光盘。
1.2.3作业技术依据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年6月22日发布2、《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国家测绘局1994年11月28日发布3、《地籍图图式》(CH5003-94)——国家测绘局1994年11月28日发布4、《广东省城镇地籍调查测量实施细则》——广东省国土厅1999年5月14日发布5、《城市测量规范》(CJJ8-9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9年2月10日发布(建标[1999]40号)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7、《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8、《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9月15日发布9、《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05)——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5年4月19日发布10、《GZCORS-RTK 城市测量技术规程》11、《房产测量规范》(GB/T17986.1——2000)——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年2月22日发布1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国土资源部2007年发布)13、《广州市土地基础数据库技术规范》(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广州市测绘管理办公室2008年发布)(以下简称《数据库标准》)1.2.4项目采用的平面控制系统和高程系统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54北京(或广州坐标系);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1.3工作内容、重点及难点征地测量摸查清点工作的主要工作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对测区范围地形地籍资料进行1:500比例尺测量;第二,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并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第三,在地籍测量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资料开展地籍调查,并对相应权属单位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附着物进行清点、摸查;第四,以权属人为单位进行界址测量放桩以及整个地块进行界址测量放桩。
通过前期对测区的探勘和了解,通过在同类项目的进行过程中累计的经验所得,总结得出项目难点应该会出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地籍地形图测量过程中,测区范围内部门被测区域单位及个人的不理解、不配合,导致部分区域无法施测;第二,地籍调查过程中,权属单位、权属人由于历史遗留及其他各种原因,拒不参与调查;第三,后期建筑物、构筑物、附着物进行清点、摸查过程中,由于权属人对征地工作和赔偿标准的不了解,对清点工作不予支持,无法对清点数据得到权属人现场确认。
征地测量摸查清点工作的重点:第一,地形地籍测量精度是保证整个项目的前提和基础,才会有让委托人、权属人信服的数据进行确认和认可;第二,权属调查是本类项目的重中之重,当前土地价值对每一个权属人都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关系到被征地对象每家每户,甚至每一个人生活。
权属界线调查,权属界址点指认,权属来源文件的证明等必须做到一丝不苟,防止发生权属位置重叠,漏调,留出空隙等情况发生。
征地测量摸查清点工作的难点:第一,测区内个别单位,企业,农户对测量工作不理解,阻止作业人员进行测量;第二,个别权属单位权属界线不明确,或者存在争议,无法落实;第三,在清点摸查过程中,权属人对赔偿方式、标准等有疑议,不予配合调查。
1.4作业流程根据一般地形地籍测量或土地调查项目建设要求,在充分理解本项目的特点下,结合我公司在该地区类似项目建设经验,现提出先外业1:500地形地籍测量(包含权属调查和界址点测绘)、后进行1:2000土地利用现状和建筑物、构筑物、附着物清点摸查工作,质量检查贯穿整个作业阶段。
8 。
第2章1:500地形测量、地籍测量2.1控制起算点控制点起算数据由征地单位开具介绍信到国土资源厅购买测区周围高等级平面、高程控制点资料:平面控制点一般要3-4个四等或者GPS-E级点,高程达到1-2个三等水准点就够用。
平面系统采用广州市独立坐标系和1954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系统。
2.2平面加密控制1.一、二级导线测量(1)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和测区地形分布条件,平面控制分为一级导线控制、二级导线控制及图根导线控制。
(2)一、二级导线和图根控制测量的技术设计(布设)是在收集本测区的地形图、已有控制点成果资料以及测区地理条件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导线或导线网的图上设计(布设)。
当需要分级布设时,应先确定首级导线。
一级导线点均匀分布于测区内,平均边长300米;二级导线平均边长200米;图根导线边长100米。
一、二级导线布设时,其技术要求参见表2-1。
一、二级导线布设技术要求表2-1一、二级导线观测利用拓普康双频GPS,相关要求见下表。
(3)(5) 当附合路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 于±13cm ;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10cm 时,则不应大于±26cm 。
(6)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6-3、6-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时,应适当提高测角精度。
(7)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路线规定长度的0.7倍。
(8) 导线边沿线的地形应适合于全站仪,导线边两端点上测量的气象数据,对整条测线要有较好的代表性。
(9) 一、二级控制点在GPS-C 级点的基础上发展,原则上每平方公里布设一级控制点不少于3个,二级控制点不少于13个。
布点要求分布均匀,以满足发展图根点的需要。
(10) 每幅图(40×50)图根控制点埋石点的数量(含等级点)一般建成区为4个,非建成区为3个,当测区埋石点数不符合要求时,可利用第一次附合的图根点埋设,埋(刻)石点应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11) 当局部地区图根点密度不足时,可在等级点或一次附合图根点上采用测距极坐标法布点加密。
其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1mm ,测距最大边长不得大于200米。
并应当用不同控制点进行检核,其中固定角不符值≤ 40”,高程不符值 0.2H 米(H 为基本等高距)。
同时不应在此点上再发展,以及一幅图内不得超过图根点总数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