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离合器_文献综述

离合器_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前言汽车诞生1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汽车离合器技术,希望汽车运行更加快捷、舒适、安全、可靠。

对于以燃机为动力的汽车,离合器在机械传动系统中作为一个独立的总成而存在的,它是汽车传动系中直接与发动机相连接的总成。

离合器的主动部分和从动部分借接触面间的摩擦作用,或是用液体作为传动介质,或是用磁力传动来传递转矩,使两者之间可以暂时分离,又可逐渐接合,在传动过程中又允许两部分相互转动。

目前在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是用弹簧压紧的摩擦离合器。

发动机发出的转矩,通过飞轮及压盘与从动盘接触面的摩擦作用,传给从动盘。

当驾驶员踩下离合器踏板时,通过机件的传递,使膜片弹簧大端带动压盘后移,此时从动部分与主动部分分离。

摩擦离合器应能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保证能传递发动机发出的最大转矩,并且还有一定的传递转矩余力。

(2)能作到分离时,彻底分离,接合时柔和,并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

(3)从动部分的转动惯量尽量小一些。

这样,在分离离合器换档时,与变速器输入轴相连部分的转速就比较容易变化,从而减轻齿轮间冲击。

(4)具有缓和转动方向冲击,衰减该方向振动的能力,且噪音小。

(5)压盘压力和摩擦片的摩擦系数变化小,工作稳定。

(6)操纵省力,维修保养方便。

一、离合器的发展史在早期研发的离合器结构中,锥形离合器最为成功。

它的原型设计曾装在1889年德国戴姆勒公司生产的钢质车轮的小汽车上。

它是将发动机飞轮的孔做成锥体作为离合器的主动件。

采用锥形离合器的方案一直延续到20世界20年代中叶,对当时来说,锥形离合器的制造比较容易,摩擦面容易修复。

它的摩擦材料曾用过驼毛带、皮革带等。

那时也曾出现过蹄-鼓式离合器来替代锥形离合器。

该结构采用蹄-鼓式。

这种结构型式有利于在离心力作用下使蹄紧贴鼓面。

蹄-鼓式离合器用的摩擦元件为木块、皮革带等,蹄-鼓式离合器的重量较锥形离合器轻。

无论锥形离合器或蹄-鼓式式离合器,都容易造成分离不彻底甚至出现主、从动件根本无法分离的自锁现象(当时所提供的材料符合体的摩擦系数变化很大,容易引起自锁)。

现今所用的盘式离合器的先驱是多片盘式离合器,它是直到1925年以后才出现的。

多片离合器最主要的优点是,在汽车起步时离合器的接合比较平顺,无冲击。

早期的设计中,多片按成对布置设计,一个钢盘片对着一青铜盘片。

采用纯粹的金属对金属的摩擦副,把它们浸在油中工作,能达到更为满意的性能。

在1920年出现了单片干式离合器,这和发明了石棉基的摩擦面片有关。

但在那时相当一段时间,由于技术设计上的缺陷,造成了单片离合器在接合时不够平顺等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单片离合器的从动盘金属片上是没有摩擦面片的,摩擦面片是帖附在主动件飞轮和压盘上,弹簧布置在中央,通过杠杆放大后作用在压盘上。

后来改用多个直径较小的弹簧(一般至少6个),沿着圆周布置直接压在压盘上,成为现今最为通用的螺旋弹簧布置方法。

这种布置在设计上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使压盘上弹簧的工作压力分布更均匀,并减小轴向尺寸。

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上的改进使人们逐渐趋向于首选单片干式摩擦离合器,因为它具有从动部分转动惯量小、散热性好、结构简单、调整方便、尺寸紧凑、分离彻底等优点,而且由于在结构上采取一定措施,已能做到接合平顺,因此现在广泛用于大、中、小各类车型中。

如今单片干式摩擦离合器在结构设计方面相当完善。

采用具有轴向性的从动盘,提高了离合器的接合平顺性。

离合器从动盘总成中装有扭转减振器,防止了传动系统的扭转共振,减小了传动系噪声和动载荷。

随着人们对汽车舒适性要求的提高,离合器已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断改进,乘用车上越来越多地采用具有双质量飞轮的扭转减振器,能更有效地降低传动系的噪声。

二、国现状从1891年摩擦式汽车离合器的诞生,到1948年液力变矩器的出现,再到各种智能控制技术不断应用于汽车工业,汽车离合器技术始终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新兴汽车传动技术的越来越普及应用,传统的汽车离合器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从企业部能力分析,总体上看,我国汽车离合器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在劳动力成本、售价、售后服务、客户关系和供应商关系等方面,我国企业处于明显优势;在市场营销能力、采购成本和交货期方面,我国企业与国外竞争者基本持平;在品牌价值、产品技术含量、产品质量、规模效应、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和员工素质方面,我国企业与国际同类先进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在产品技术方面,国汽车离合器企业经过不断地产品结构调整,国产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品种已经能全面覆盖国重、中、轻、轿、微及农用等车型的需求,跟踪国外动力传动系统技术,研发新一代产品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如双质量飞轮、液力变矩器、适用于300马力以上动力配套的由430拉式膜片弹簧离合器都获得了成功。

在发展过程中,离合器企业无论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是为了进入配套、出口市场,都十分重视强化企业部管理。

三、离合器的分类汽车离合器有摩擦式离合器、液力偶合器、电磁离合器等几种。

摩擦式离合器又分为湿式和干式两种。

液力偶合器:靠工作液(油液)传递转矩,外壳与泵轮连为一体,是主动件;涡轮与泵轮相对,是从动件。

当泵轮转速较低时,涡轮不能被带动,主动件与从动件之间处于分离状态;随着泵轮转速的提高,涡轮被带动,主动件与从动件之间处于接合状态。

电磁离合器:靠线圈的通断电来控制离合器的接合与分离。

如在主动与从动件之间放置磁粉,则可以加强两者之间的接合力,这样的离合器称为磁粉式电磁离合器。

摩擦式离合器:按其从动盘的数目,又分为单盘式、双盘式和多盘式等几种。

湿式摩擦式离合器一般为多盘式的,浸在油中以便于散热。

1.从动盘数及干、湿式分类(1)单片干式摩擦离合器其结构简单,调整方便,轴向尺寸紧凑,分离彻底,从动件转动惯量小,散热性好,采用轴向有弹性的从动盘时也能接合平顺。

因此,广泛用于各级轿车及微、轻、中型客车与货车上,在发动机转矩不大于1000N·m的大型客车和重型货车上也有所推广。

当转矩更大时可采用双片离合器。

(2)双片干式摩擦离合器与单片离合器相比,由于摩擦面增多使传递转矩的能力增大,接合也更平顺、柔和;在传递相同转矩的情况下,其径向尺寸较小,踏板力较小。

但轴向尺寸加大且结构复杂;中间压盘的通风散热性差易引起过热而加快摩擦片的磨损甚至烧伤碎裂;分离行程大,调整不当分离也不易彻底;从动件转动惯量大易使换档困难等。

仅用于传递的转矩大且径向尺寸受到限制时。

(3)多片湿式离合器摩擦面更多,接合更加平顺柔和;摩擦片浸在油中工作,表面磨损小。

但分离行程大、分离也不易彻底,特别是在冬季油液粘度增大时;轴向尺寸大;从动部分的转动惯量大,故过去未得到推广。

近年来,由于多片湿式离合器在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重型车上又有采用,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因为它采用油泵对摩擦表面强制冷却,使起步时即使长时间打滑也不会过热,起步性能好,据称其使用寿命可较干式高出5~6倍。

2.压紧弹簧的结构型式及布置分类离合器压紧弹簧的结构型式有:圆柱螺旋弹簧、矩形断面的圆锥螺旋弹簧和膜片弹簧等。

可采用沿圆周布置、中央布置和斜置等布置型式。

根据压紧弹簧的型式及布置,离合器分为:(1)周置弹簧离合器周置弹簧离合器的压紧弹簧是采用圆柱螺旋弹簧并均匀布置在一个圆周上。

有的重型汽车将压紧弹簧布置在同心的两个圆周上。

周置弹簧离合器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过去广泛用于各种类型的汽车上。

现代由于轿车发动机转速的提高(最高转速高达5000~7000r/min或更高),在高转速离心力的作用下,周置弹簧易歪斜甚至严重弯曲鼓出而显著降低压紧力;另外,也使弹簧靠到定位座柱上而使接触部位严重磨损甚至出现断裂现象。

因此,现代轿车及微、轻、中型客车多改用膜片弹簧离合器。

但在中、重型货车上,周置弹簧离合器仍得到广泛采用。

(2)中央弹簧离合器采用一个矩形断面的圆锥螺旋弹簧或用1~2个圆柱螺旋弹簧做压簧并布置在离合接触,因此压盘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不会直接传给弹簧而使其回火失效。

压簧的压紧力是经杠杆系统作用于压盘,并按杠杆比放大,因此可用力量较小的弹簧得到足够的压盘压紧力,使操纵较轻便。

采用中央圆柱螺旋弹簧时离合器的轴向尺寸较大,而矩形断面的锥形弹簧则可明显缩小轴向尺寸,但其制造却比较困难,故中央弹簧离合器多用在重型汽车上以减轻其操纵力。

根据国外的统计资料:当载货汽车的发动机转矩大于400~450N·m时,常常采用中央弹簧离合器。

(3)斜置弹簧离合器是重型汽车采用的一种新型结构。

以数目较多的一组圆柱螺旋弹簧为压紧弹簧,分别以倾角(弹簧中心线与离合器中心线间的夹角)斜向作用于传力套上,后者再推动压杆并按杠杆比放大后作用到压盘上。

这时,作用在压杆端的轴向推力等于弹簧压力的轴向分力。

当摩擦片磨损后压杆端随传力套前移,使弹簧伸长,压力减小,倾角亦减小,而cos值则增大。

这样即可使在摩擦片磨损围压紧弹簧的轴向推力几乎保持不变,从而使压盘的压紧力也几乎保持不变。

同样,当离合器分离时后移传力套,压盘的压紧力也大致不变。

因此,斜置弹簧离合器与前两种离合器相比,其突出优点是工作性能十分稳定。

与周置弹簧离合器比较,其踏板力约可降低35%。

(4)膜片弹簧离合器膜片弹簧离合器具有很多优点:首先,由于膜片弹簧具有非线性特性,因此可设计成当摩擦片磨损后,弹簧压力几乎可以保持不变,且可减轻分离离合器时的踏板力,使操纵轻便;其次,膜片弹簧的安装位置对离合器轴的中心线是对称的,因此其压力实际上不受离心力的影响,性能稳定,平衡性也好;再者,膜片弹簧本身兼起压紧弹簧和分离杠杆的作用,使离合器的结构大为简化,零件数目减少,质量减小并显著地缩短了其轴向尺寸;另外,由于膜片弹簧与压盘是以整个圆周接触,使压力分布均匀,摩擦片的接触良好,磨损均匀,也易于实现良好的散热通风等。

膜片弹簧离合器在轿车及微型、轻型客车上已得到广泛的采用,而且逐渐扩展到载货汽车上。

国外已设计生产了传递转矩为80~2000N·m、最大摩擦片外径达420mm的膜片弹簧离合器系列,广泛用于轿车、客车、轻型和中型货车上。

甚至某些总质量达28~32t的重型汽车也有采用膜片弹簧离合器的。

但膜片弹簧的制造成本比圆柱螺旋弹簧要高。

膜片弹簧离合器的操纵曾经都是采用压式结构。

当前,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压式操纵已为拉式操纵结构所取代。

后者的膜片弹簧为反装,并将支承圈移到膜片弹簧的大端附近,使结构简化、零件减少、拆装方便;膜片弹簧的应力分布也得到改善,最大应力下降;支承圈磨损后仍保持与膜片的接触使离合器踏板的自由行程不受影响。

而在压式结构中支承圈的磨损会形成间隙而增大踏板的自由行程。

四、离合器发展趋势近年来,出现了扭转减振器特性和性能价格比较理想的双质量飞轮结构,这种飞轮由初级飞轮、扭转减振器和次级飞轮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