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回延安

2回延安

2、回延安贺敬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倾吐的浓浓亲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感受浓郁的乡土亲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时数:两课时(导学案)作者简介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yì)县人。

1945年,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了剧本《白毛女》。

他的作品《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都是深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著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写作背景1940年至1946处,贺敬之一起在延安学习、工作。

1956年,诗人贺敬之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延安。

重新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他的心情激动不已,不禁抚今追昔,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诗。

读准字音心窝(wō)羊羔(ɡāo)糜子(méi)油馍(mó)盏(zhǎn)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词方式往往用叠词,表示数量多。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羊肚就是养胃,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做“白羊肚毛巾”。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都爱听歌、唱歌,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种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远的歌曲形式,它就是主要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信天游”。

“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这首《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采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写自己的情感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见(导学案)将课文诵读两遍,结合课外所查资料,说说这首诗及“信天游”的特点。

【交流点拨】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押一韵,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一般一节表达一个意思,也有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歌词一般以七字二二三式为基本格式,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

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

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分别用三个字给每部分起个名字,并说说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回延安。

表达诗人离别延安十年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

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生活,展现诗人和延安的血肉关系、母子深情。

第三部分:话延安。

描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看延安。

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表现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第五部分:祝延安。

回顾延安的光荣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意。

2.自由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激动、跳跃;第二部分:深厚;第三部分:真挚、亲切;第四部分:热情、明快;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3.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4.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交流点拨】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具体语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二)深层探究。

5.第一部分用了大量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之情。

而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达情意更加强烈。

6.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再次把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延安比作母亲,把对延安的热爱表达出来了。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说说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交流点拨】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比”就是用彼物比此物。

“兴”就是先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

先用“树梢”“树枝”“树根根”比喻诗人与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亲密程度,突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的感受。

再用“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作比,表明诗人如同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也为能投身于其中而自豪。

作者以人和动物类母子间的至诚至爱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延安、对革命的热爱之情。

【小结】诗歌第一部分通过“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

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四、板书设计回延安贺敬之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拓展延伸贺敬之用“信天游”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首经典的好诗,请同学们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段信天游。

【交流点拨】要能体现信天游的句式特点。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研读了诗歌的前两个部分,感受到了“信天游”自由奔放的节奏感,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后三个部分,感受作者的深厚情感。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1.朗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是如何描述团聚的热烈场面和三代人的欢喜、变化及畅谈的情景的?【交流点拨】诗人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米酒油馍木炭火”,来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既亲切又真实。

用夸张的手法写窑洞内外人之多。

再用一个大特写的镜头“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体现出老人的特征。

用人人都知道的“鸡毛信”借指抗日战争时的经历。

诗人回到“家中”,见到父老乡亲,想到延安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立下的汗马功劳,发自内心地向延安人民表示真诚的感谢。

老少三辈人济济一堂,欢声笑语,真实动人的情景跃然纸上。

2.第四部分的中心句是什么?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交流点拨】中心句是“母亲延安换新衣”。

先用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总起,表明变化之大,接着选取了一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最后归纳总结。

3.默读第五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

【交流点拨】“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比兴的手法,展开联想的翅膀,飞越了较长的历史跨度,概括了从延安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整个中国革命几十年的战斗历程,赞扬延安人民前仆后继,似滚滚的延河水奔腾向前的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既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延安人民继续为革命做出贡献的美好未来。

最后再用一个夸张句“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再次抒发了对延安的眷恋、热爱之情。

4.诗歌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口语,请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交流点拨】叠字的大量运用,带有陕北口语的特色,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叠字词语,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还有表颜色的,如“白生生”等。

还有如“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的入诗,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对诗人形象、生动地抒发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5.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好不好?为什么?【交流点拨】不好。

“回”字是全诗的诗眼,“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显得无比亲切,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感情,而“去”“到”没有这种效果。

教学板书:布置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