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延安 两课时 教案

回延安 两课时 教案

回延安教学目标:1、结合诗句,体味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表达和结构形式。

2、结合文中的表达方式,体味作者的情感。

3、体味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以及感受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句,体味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表达和结构形式。

2、结合文中的表达方式,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式:代入式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同学们,一听到“回”这个字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呢?假如你们要回到离开了十年的家乡,会是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将认识到一个新的朋友,并同他一起回到他离开了十年的故乡,带我们感受他家乡的风情和他内心的情感。

让我们一起来说出这位新朋友的名字,他就是——贺敬之。

今天我们将跟着他一起回到他的故乡——延安。

出发,现在我们正在前往延安的列车上了,在到达延安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同学去过延安或是对延安有一些了解?一、走进延安、认识作者(一)延安:隶属于山西省,简称“延”,位于陕北南半部。

延安是举世闻名中国革命圣地。

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此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伟大历史篇章。

延安的特色有满山窑洞、黄土高坡、乡间小路、高梁玉米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延安是我国的革命根据地。

如果大家觉得这些还不够,等到了延安后我们可以跟着我们的新朋友深入了解延安。

对了,我们还未介绍我们的新朋友呢?刚刚看同学们和他聊得很开心,那么谁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下我们的新朋友呢?让我们更了解他。

(二)走进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

1939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发表作品。

他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看来我们认识的这个朋友是非常的优秀啊!在我们的内心是不是为有这样的朋友有着小小的自豪呢?诶,刚刚老师听你说他是出生在哪里?山东峄县它是山东人为什么说延安是他的故乡呢?诗人1940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

六年在延安受到了革命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延安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他这次回延安的时间是在1956年,那么待会儿我们就和贺敬之一起穿越时空去到1956年的延安。

)二、回延安各位同学现在我们正站在1956年时期的延安的这片土地上了,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朋友贺敬之怎样的内心活动?(激动)延安这个地方给同学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明确:抓住灰尘、黄土、宝塔山、杜甫川、柳林铺、红旗、白羊肚手巾、红腰带,还有贺敬之与在延安的亲人团聚时的欢愉和喜悦。

(ppt展示相关地名的图片)三、忆延安1、同学们看,那么多的延安乡亲从二十里铺过柳林铺来迎接我们,现在我们将跟着他们前往他们的家,这一路上我们的朋友贺敬之在干嘛呢?(叙旧、回忆以往的延安生活)2、都回忆了些什么?明确:贺敬之对延安母亲的眷恋就像羊羔羔吃奶望着妈一样,是这里的小米饭养活他长大。

糜子和谷借指当时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红旗指正确的政治方向,书指学习的“马列”、毛泽东著作。

全句是指当年在延安贺敬之们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一面生产,一面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师解释小米饭、糜子和谷)3、我们能从这段回忆里感受到什么?革命的艰辛历程四、话延安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乡亲们的家中了,我们可以感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

1、同学们现在都在干什么呢?明确:(1)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展示米酒、油馍和炕)(2)人非常多,非常欢乐。

(3)老爷爷急匆匆的赶来。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老爷爷实则就是老革命者,如今头发花白,现世的安稳,能有今天,他们功不可没啊!(4)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5)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2、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明确: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五、展延安和延安的乡民们畅聊了一番,我们该出去看看延安的风光了,让我们的朋友贺敬之给我们来介绍一下延安的变化吧?明确:街道宽又平、楼房披彩虹、电灯亮又明、绿树迎春风,延安换新衣,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写照,是革命的成果。

六、颂延安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歌颂延安吧,请同学们一齐来颂延安(齐读最后一节)七、返程这一次到延安我们感受了一番来自东北的美和延安人民的热情,也希望同学们在这场旅程中有些许收获,现在我们将乘上返程的列车,同学们带好自己的行李!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好,上次我们去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大家感觉怎样呢?我们的朋友贺敬之已将当时的情景和情感作成了一首诗,我们再来通过这首诗回味当时的美好,领悟延安的精神,请同学们将这首诗齐读一遍。

我也希望同学们也能像我们的朋友贺敬之学习一下,把所看所感及时记录,让记忆永恒,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你所看到的,感受你所感受的。

(生齐读)二、诗体特点1、同学们发现这首诗在形式上与一般的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明确:本首诗采用的是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2、欣赏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并找出诗中信天游写法的诗句进行品析点拨: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三、走进诗句,体味情感1、从第一部分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激动的心情,那么本节是通过哪些句子或是字词体现出来的呢?明确:“莫”、“抓”、“贴”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激动;作者梦回延安体现出对延安的思念;“双手搂定宝塔山”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千声万声”表达了作者对延安深深的思念。

“唱”“笑”“招”营造了欢乐的气氛,也是作者的内心写照;“满心话”对应“说不出”看似矛盾,实则是作者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

2、第二部分我们说是“忆延安”可以知道这里表达的是作者对延安什么情感?(怀念)请同学们品析一下这部分,看从里面你读到了什么?明确:二、三小节用了比兴的手法。

第二小节以树起兴,比喻诗人与延安骨肉相连、密不可分。

第三小节,诗人用羊羔和自己作比,母亲的乳汁同延安小米饭作比,将自己对延安的感情比作母子之情。

“糜子”“谷”“红旗”“书”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学到了文化和革命的道理。

“手把手儿”和“母亲打法我们过黄河”表现出诗人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

3、第三部分“话延安“一幅热闹的场景呈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来写的呢?明确: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烘托了热闹的场景,也说明了延安人的热情好客;语言描写写出了老人见到曾经的战友的激动、欢喜的心情。

“白头发”象征着他们为革命作战的伟大功勋,传达出作者的赞颂之情。

4、第四部分“展延安”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5、第五部分“颂延安”,作者为什么把杨家岭、宝塔山、枣园放在最后来写?明确: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

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

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明确:(l)“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

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

(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

作者怎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

(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

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一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四、回顾经典,类文学习大家还记得乐府民歌《木兰诗》吗?请同学们结合《木兰诗》里用的修辞品析《回延安》的修辞手法。

1、比兴手法所谓“比对,即比喻。

古人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点拨:“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用织布声比喻木兰不停的叹息声,表现木兰心里的忧愁。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用羊羔吃奶比喻革命战士在延安人民的哺育下成长,这是“比”,借陕北生活场景,小羊羔依恋羊妈妈来引出诗人对延安的依恋,这就是“兴”。

2、排比、反复点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写出了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

读起来也更加朗朗上口。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也跃然纸上。

课堂练习:按照上面的讲解,同学们分析两首诗运用的其它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小结:《木兰诗》和《回延安》都是民歌,一古一今,相距千年几千年,但它们的创作手法如出一辙,极其相似。

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明证。

我们在下个单元将要学到《诗经》,是更为古老的民歌。

民歌是声口相传的,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不仅增添了民歌的文采,而且便于理解和记忆,达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效果和目的;最关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的心理,抒发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