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散步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朗读语气、节奏的技巧。
2.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的美好情感——亲情。
其实,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温馨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明确:(1)散步的时间:初春(2)散步的地点:南方的田野上(3)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儿子、妻子(4)散步的原因: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5)散步的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6)散步的结果: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2.理清全文思路,填空。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__全家一起散步__→③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④__“我”决定委屈儿子__→⑤__母亲却依从了孙子__→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明确: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1)《散步》是一篇展示人间亲情的散文,作者是当代作家。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__ _(铺伸延)着,有的浓,有的淡。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____ (强大强壮强悍)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____ (高高强大高大)的父亲。
(3)但我和妻子都是____ (缓缓轻轻慢慢)地,____ (稳稳静静重重)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分析人物1.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最后分歧是如何解决的?明确: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却要依从孙子,走小路。
最后,“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起走小路。
2.文章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明确:因为小路难走,恐怕稍有闪失,摔伤了自己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慎重。
表现了“我”和妻子的责任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我”和妻子确实如同背着整个世界:一个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世界和未来的时代。
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
作者运用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写出了自己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4.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妻子的认识。
明确:母亲:能听从儿子的劝告来散步,可见母亲性格温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可见母亲善良、无私、关爱家人。
“我”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
妻子: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是一位贤妻。
目标导学三:联系生活,体会亲情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享。
示例: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主动将台调到戏曲节目频道。
(结合“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尊老爱幼”的主题展开阐述。
)三、板书设计散步尊老劝母多走走顺母走大路背母仔细走爱幼祖母变主意妻背起儿子第2课时一、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品读语言之美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1.写景的句子(1)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明确:这句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2)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明确:这句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祖母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老师适时点评)(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明确: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由此可以明白,要表现什么情态,就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明确:比得真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明确:句子:①有的浓,有的淡。
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⑤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⑥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析手法之美1.第二自然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明确:插叙。
补充说明散步的原因,突出孝敬父母这一中心。
2.散步这样的小事,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波澜起伏的?明确:作者采用了一波三折的写法。
母亲不愿散步却被“我”劝出来了,解决大小路的分歧——“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
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3.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大词小用,以小见大,你能找出几例吗?为什么要用这种写作手法呢?明确: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①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②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③“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二、板书设计散步语言之美写景传情对称写法之美以小见大二十四孝图(节选)鲁迅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
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
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
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
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要以加研究的问题。
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
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自从得了《孝子》这一本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
“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
“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
”阔人十分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
“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
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
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
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
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鼗也,朱熹曰:“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
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
装佯,侮辱了孩子。
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仙所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大约旧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
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
师觉授《孝子传》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
”(《太平御览》四百十三引)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
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
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
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
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
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
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