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实甫《西厢记拷红》教学课件

王实甫《西厢记拷红》教学课件


元稹《莺莺传》插图
元稹
唐·元稹《莺莺传》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 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 终之,君之惠也。”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 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 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 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 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 身,至今为天下谬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 是用忍情。”
诸宫调——董西厢:“自(如果)是佳人,合配才子。” 注: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因唱的 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
第三阶段:元·王实甫《西厢记》
第二阶段: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 世称《董西厢》,约五万言,用了14种宫调,193个套数,实际 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它虽然取材于《莺莺 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 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董西厢》从根 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 身又遭遗弃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由结合的婚 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成功的喜剧。赋予崔、张 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但《董西厢》 是说唱艺术,它以六分之一篇幅叙述孙飞虎与法聪、白马将军 的战斗,不免偏离篇末提出的“佳人合配才子”的主题;对张生、 莺莺、老夫人等人物性格的塑造也不够鲜明。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 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ຫໍສະໝຸດ 之美、人物之 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金圣叹曾以《离骚》为第
一才子书,《庄子》为第二才 子书,《史记》为第三才子书, 《杜诗》为第四才子书,《水 浒》为第五才子书,《西厢记》 为第六才子书。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约生 于1255一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宫,声誉很好。 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台臣易 不和’,40多岁就弃官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 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在60岁时, 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生活颇为 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 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 伤。”“卒年约在1336一1337年问。”
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年 之间,名诗人元稹(唐德宗贞元末年,约 公元802一804年之间,字微之)写了传奇 小说 《莺莺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 的恋爱故事。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 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卜“待月西 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 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故事中的张生,有诗人元稹自己的 影 子 , 同时代人杨巨源也写过《崔娘诗》,李公 垂写过《莺莺歌》。
《西厢记》的题材来源 演变的三阶段:
唐 传 奇 -诸宫调-元杂剧 《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
第一阶段:唐·元稹《莺莺传》
小说又名《会真记》,叙述唐贞元年间书生张生 和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后来 张生意识到不应和崔莺莺恋爱,便离开了崔莺莺。 在元稹笔下,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 “妖孽”,而张生则“善补过”,所以最后对她始 乱终弃。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 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 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 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 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 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 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 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 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 眼中落泪。
原始故事与王实甫《西厢记》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 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 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崔氏酬谢设宴, 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 为他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莺莺则 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 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训 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 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 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生科举未中,留在长安,曾 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 “玉取其 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 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孽,是 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 过”。一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词藻警人 余香满口 只管出神 默默记诵 感慨缠绵 点头自叹 心下寻思 心动神摇 如痴如醉 仔细忖度 心痛神痴 眼中落泪
作者简介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 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 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 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西厢记》拷红
王实甫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 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 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 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 ‘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一 本四折: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林黛玉 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 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 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 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 母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