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和《西厢记》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 说,张生已作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 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结为连理。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 (一)、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 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 叛逆者的矛盾;
• 而王实甫则鲜明地提出:“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 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强调“情”的
自主,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 的表现。
初遇
• 眼花缭乱口难言,魂 灵儿飞在半天.(唱)
• 和尚,恰怎么观音现 来?(云)
• 世间有这等女子,岂 非天姿国色乎?(云)
• 旦回顾觑末一下.
•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 一转.
借厢
•
和
•
诗
•
传
•
简
•
赴
•
约
张生解诗谜
• 小姐骂我是假,书中之意,著我今夜花园里 来.
• 你读书我听.(红云) • 待月西厢下,著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
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著我 跳墙来. • 端的有此说么?(红云) • 俺是个猜诗谜的社家.
长亭送别
王实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 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 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 浦。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
家。名德信,是位不得志的落拓 文人 。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 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 传世,《 贩茶船 》、《 芙蓉 亭 》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 清秋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 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 外山。
• 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 上又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
• 《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 突破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二 十一折;几个角色都可以唱;使 用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有其自
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
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 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王实甫和《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 月西厢记》,是 王实甫的代表作 也是我国戏曲史 上艺术成就很高 的名作。
• 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
•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风月营密匝 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 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 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官伎聚集的教坊,上演杂剧的勾栏)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 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 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 之美和谐统一。这在《长亭送 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西厢”故事的演变(1)
• 唐·元稹《莺莺传》
• 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 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 君之惠也。”
• 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 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 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 天下谬笑。予之德不足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一、戏剧结构
• 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 • 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 • 西厢记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 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 • 西厢记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
《西厢记》主题及故事梗概
• 第一本 《惊艳》《借厢》《酬韵》《闹斋》 • 第二本 《寺警》《请宴》《赖婚》《琴心》 • 第三本 《前侯》《闹简》《赖简》《后候》 • 第四本 《酬简》《拷红》《哭宴》《惊梦》 • 第五本 《捷报》《猜寄》《争艳》《团圆》
“西厢”故事的演变( 2 )
•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西厢记诸宫调
世称《董西厢》。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 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 诗或诗体小说。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 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 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 有独创性的新作。
“西厢”故事的演变(3)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这时,守桥叛将孙飞 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许愿说:“谁有退 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 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莺莺嫁与张生。张生因此生病。红娘为张 生出谋,张生托红娘传书,表达想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当晚,张生跳墙赴 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假装生气,训斥张生莽撞,张生从此一病不起。莺 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是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 了终身。这件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巧妙说服了崔 夫人,使她只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她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 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 (二)、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 间的性格冲突。
•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三、《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和人物形 象
反封建战斗性:
• (一)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要求自由幸福的 爱情生活。
• (二)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坚持理想的爱情标 准。
• 董解元强调“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西厢记》故事梗概
唐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 人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普救寺暂住。洛阳书生张(名珙,字君 瑞)赴长安赶考,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追 求莺莺,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 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莺莺立即和诗一首,莺莺的才情进一步 打动张生。
戏
结构上: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加“楔子”。
曲
常 角色:旦、末、净、(外)、杂(丑)。女角称旦行,
男角称末行。正末和正旦是两种主唱角色。
识 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
成。
音乐上,杂剧的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
成套曲,宫调和曲牌的先后顺序都有一定的惯例,
剧本中的每一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