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
(一)良好学风源于科学精神
“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严格、严密、严谨、严肃”,还有团队精神。 老一辈科学家这样的学风,才能成就两弹一星 这样硬碰硬的业绩。不知浮躁为何物,诚信是 起码的要求,没有听说过造假之类的“不端行 为”,弹也好,星也好,造假是造不出来的。 科学道德和学风是科技队伍的基本建设,今天 的科技界要像防控SARS和甲型流感一样, 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回归科学精神的圣洁。
(四)管理机制也十分重要
“两弹一星”的突破确有一套调动大家积极 性的管理机制。那时虽没有“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的提法,却有一批优秀的党政领导者, 上自周总理、聂帅,下至支部书记,他们有很 强的服务意识,为基层、为科研人员想得很周 到、关心很细致,真是“当好后勤部长”。有 代表性的“主任喜,我亦喜”,就是尊重人才、 服务人才之意。领导深入群众,使人感受“服 务”,而不是“权力",更不是“权利”,也 没有催生浮躁的“检查”、“评估”之类。当 年,一些优良的作风和做法,后来被“文革” 之灾破坏了。很值得人们再思考,再总结。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 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 国。”
一将足顶五师团, 奇功盖世耀蓝天; 几多蚊蝇逐绿卡,泰斗英魂驾鹤去, 道德文章真金传。
邓稼先 两弹元勋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
(三)靠大力协同,实现体现国家意志的目标,是大 科学工程成功的要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竞 争机制是必要的。但如果只讲竞争,丢了大协 作,就会导致条块分割,低水平的重复,有限 的科技资源不能共享,会障碍重大创新的出现。 更为深刻的是,会导致人们强化狭隘的单位、 小集体乃至个人意识,而淡化了国家意识,降 低了人们的思想境界,障碍高素质科技领军人 才的成长。这也是一个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值 得研究、思考的课题。
总之,“两弹一星"留下的不 仅有历史业绩,更有宝贵而丰富的 精神财富。值得结合新的历史条件 再研究,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 发扬!
..thanks..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如果六十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 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响的大 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 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它是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 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科技创 新精神.
两弹一星——发展历程
1964年10月16日 15时,一朵从西 北大漠深处腾空 而起的蘑菇云, 震惊了世界:中 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就在原子弹 爆炸成功的第三 年(1967年), 中国第一颗氢弹 空爆实验成功。
三年之后 (1970年),一 曲响彻环宇的 “东方红”向世 界庄严宣告:中 国掌握了人造卫 星的空间技术, 成为世界上第五 个掌握这种尖端 技术的国家。
一.两弹一星——小名片 二.两弹一星——背景 三.两弹一星——发展历程 四.两弹一星——功勋人物 五.两弹一星——成就 六.两弹一星——精神 七.两弹一星——思考
两弹一星——小名片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 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 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 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 球卫星。
开创“两弹一星”事业的那段历史,
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至今,这座事 业的丰碑仍然高耸在共和国的发展史 上,开创者的动人事迹仍然不断被人 们传颂,他们创造的崇高的价值观日 益显现出其深刻性和重要性。而由两 弹一星这个称号所表达出的一种精神, 一种对中国国人的期望,却是与那三 块纯金的勋章一起永远地留存下 去……
(二)“自主创新”是现在人们频繁使用的一个词
老一辈科学家扎实的功底,整个团队的勤
奋拼博。倡科学、民主,平等的讨论,鼓励新 思想,学术上提倡争鸣,大家急事业之所急, 而非个人急功近利,才会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 核武器原理突破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排名第一的彭桓武先生却不愿领这个奖,他以 一幅对联作解释:“集体、集体、集集体;日 新、日新、日日新。”这种靠集体实现重大创 新,正是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大力提 倡的。
“我的生命已献给了我未
君视名利如粪土,
来 的工作,做好这件事情, 许身国威壮河山 ,
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功勋泽人间 。
两弹一星——成就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 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 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人间奇迹。
1.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大大提高了新中国 的国际地位。 2.增强国防和航天实力,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3.增强人民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 量。
重道远; • 同时,还需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挑战……
因此,国人没有任何懈怠的理由,
只有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兢兢 业业、团结奋斗。这就需要继承两弹 一星事业开创者“以身许国”的奉献 精神,以富国强军、民族振兴为已任, 并在新的形势下学会科学发展,继续 探索和创造一条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 展之路。
二、建设科技队伍承担创新重任
两弹一星——功勋人物
辉煌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中国科学工 作者的默默付出。。。。。。
两弹一星”元勋: 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 钱三强、郭永怀、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 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 程开甲、屠守锷、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 陈能宽、周光召、于敏。
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
在新的时代,我们既要继承“两弹一 星"精神,也要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思考
一、强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只是瑞典的十五分之一,挪威的三十分之一,在世界 各国中的排名在一百位以后;
• 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还有很大的反差; • 资源和环境的形势相当严峻,转变发展方式仍然任
两弹一星——背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 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为了保卫国家 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 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 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 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 无反顾地投身到这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