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私权的宪法保护作者:李从付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隐私权的含义,从宪法角度加强对隐私权保护的意义,以及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现状,并从明确隐私权的宪法地位,严格限制公权力的公域范围,加强隐私权的宪法救济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建议和构想。
【关键词】隐私权;人格尊严;宪法保护当前,随着现代息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高科技手段,随意侵入他人私人领域、侵犯他人隐私已不足为奇了。
这其中有来自平等主体的,也有来自代表公权力机关的,随着当前国家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大及涉及个人信息的资料处理系统的日益完善,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以宪法规范约束政府公权力的行使,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显得尤为迫切。
一、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意义(一)隐私权的含义对隐私权含义的界定,我国学者主要有两类不同学说:一是消极人格权说,此学说认为作为涉及个人私密的隐私权,是指禁止他人干涉个人私人事务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是个人生活领域内的自由权,是个人信息不向他人公开,禁止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
二是积极人格权说,这种学说认为个人不仅拥有控制自己私人信息的权利,而且还有权请求国家履行保护个人隐私职能的权利,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排除他人对个人隐私的非法干涉。
总而言之,隐私权是个人自由权、个人信息秘密权和私人生活安宁权,而且个人对自己的私人领域具有支配权,有权决定是否公开且在何种程度上向他人公开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的私人信息。
对个人隐私的尊重,有利于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这对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目前各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更注重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和对人格尊严的尊重。
和民法上的隐私权概念相比,宪法隐私权具有更高的位阶和更丰富的包容性,其与民法上的隐私权具有鲜明的对比,宪法隐私权更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自主地位,其防御的对象是政府公权力。
民法上的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是人格权的一种,其保护的是个人生活和私人事务的自主权,其处理的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隐私权纠纷。
有学者把宪法隐私权归纳为三个方面:个人有要求政府不公开个人私事的权利;个人的私人空间和私人事务不受政府监视和干扰的权利;个人享有充分的私人自由和私人空间而不受政府限制的权利。
(二)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意义1.制约国家权力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不但要保障人权,更需要限制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总在不断扩张自己的权力范围,随意逾越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的界线,任意地侵扰私人事务,侵犯个人的隐私权。
以“西安黄碟事件”为例,“警察”这个公权力的执行者,随意闯入民宅这一纯属私人的空间,去禁止夫妻看色情光碟,这种行使公权力的方式,让人不能不怀疑其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1]。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都会受到政府行政权的干预,而个人在与国家和政府的博弈中又总是处于劣势,所以加强对政府行政权的约束和限制既是建立有限政府的需要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需要。
法律对隐私权的认可使得个人隐私领域和私人空间取得了法律的尊重和保护。
对隐私权的保护必须明确公共领域与个人领域的范围,因此公权力必须严守自己的行使范围,不得随意逾越自己权力运行的边界,不能任意介入私人领域,必须尊重个人隐私和私人空间。
隐私权的出现使得个人能够拥有独自的私人空间,使得个人在不断扩张的公权力面前,个人仍然能够保持私人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安宁,并对抗政府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从而使政府公权力的运行受到限制和约束,这对限制和约束政府公权力的行使、建立现代有限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2.实现私权自治借助宪法对隐私权加以保护,必须尊重和保护专属个人的私人空间并排除公权力的干涉,这就赋予了每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和私自治领域。
通过宪法对隐私权的保障,能够更好地保障人的自由权并实现对人格尊严的尊重,这是尊重和维护每个人独立个性的必要保障。
现代隐私权的终极目标是,明确个人与国家各自活动的范围,并对国家公权力的运行进行必要的限制,充分保障个人自由生活和自我发展的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和鼓励个体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这必将为保障私权自治、实现个人自由创造良好的条件。
美国隐私权的宪法保护就是从一些具体领域开始的,如婚姻关系、两性关系、同性恋等私人空间,通过这些私人领域来对抗政府公权力对隐私权的侵犯。
20世纪后期,美国最高法院针对许多堕胎案件的争论中,对女性堕胎自由权的保护逐步得到法院的认可。
在1992年肯塔基州禁同性恋案中,法院更极端地认为:“只要他把邪恶限于他本人,且不冒犯公共道德的规则,他就处于人类法律的触及之外[2]”。
显然,私人事务只要严格限制在私人领域并不妨害公共利益,政府的权力就必须保持必要的克制,且不能随意介入和干涉个人的私人空间和自由。
二、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现状(一)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缺位在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中,针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还比较欠缺,法律上对隐私权的保护并不完善。
我国的整个法律体系虽然尚无隐私权形式上的认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宪法规范中深刻体现着对个人隐私利益的尊重。
比如《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第3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讯秘密和通讯自由受法律保护。
[3]”上述几条关于人格尊严、公民住宅、公民的通讯自由和秘密受法律保护,笔者认为这是我国关于隐私权宪法保护的依据。
虽然我国隐私权的保护具有宪法依据,由于我国宪法本身不具有司法效力,这些关于隐私权的宪法保障条款在司法实践中成为具文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目前我国尚无宪法诉讼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宪法本身不具有直接的司法效力,作为具有宪法规范保护依据的隐私权并不能得到宪法的切实保护,必须而且只能通过部门法即民法来加以保护。
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民法通则》目前尚无关于隐私权的具体规定,为了完善民法对隐私权保护之缺陷,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比照名誉侵权来处理隐私侵权问题。
由于部门法涉及的对象是平等的私法主体而不具有对抗公权力的效力,因此,隐私权的现有保护在面对公权力的侵犯面前无能为力。
(二)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现实需要隐私权作为公民一项涉及到人格与尊严的一项基本权利,应采取有效措施防御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威胁与侵犯。
公民住宅属于个人的私人空间,住宅是个人隐私的集中场所,是个人的私密空间,不受任何侵犯应该是隐私权保护的题中之意。
因此,对公民住宅权利的保障,就是对公民私人生活、私人空间和私人秘密的保障。
对隐私权的保护应随着其自身范围的不断扩展,全方位的对私人领域进行保护,不仅仅局限于公民的住宅,个人的一切隐私利益都应受到公权力的尊重和维护。
公权力在私人领域面前应保持必要的克制,不得无故任意介入,即使在具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政府公权力的行使也不能随意侵入私人领域、干涉私人自由。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大量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系统,对这些信息系统如不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个人的信息隐私将受到严重威胁。
这些信息系统主要有:公安部门掌握了一些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如姓名、身高、体貌特征、社会交往等;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也能够掌握许多涉及个人隐私的私人信息,以上这些个人信息涉及了个人隐私的许多方面,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对保护个人隐私权来说至关重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隐私权遭受侵犯的范围和方式也在扩展,如果政府不能够在体制、设施、技术等方面给予公民隐私权切实有效的保护,在面对强大的政府公权力面前,个人隐私保护是无法实现的[4]”。
三、我国隐私权宪法保护的构建(一)明确隐私权的宪法地位实现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首先要把隐私权上升为宪法上的基本权利,隐私权作为保护个人隐私的基本权利,需要防御政府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因此就必须以宪法作为其保护依据。
从我国目前宪法文本上看,我国隐私权的保护是具有宪法依据的。
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了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只要把一个人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人加以保护,其中所涉及的个人利益均可包含在人格尊严保护的权利或利益范围之内。
人格尊严作为隐私权的价值支撑,以及宪法所具有的最高权威,从而使隐私权能够得到全面而切实的保护。
宪法第39、40条分别规定了公民住宅,公民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宪法第37条规定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享有不受非法限制的自由,虽然它们是对公民个人活动自由的保护,但个人事务的自主决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均与个人活动自由密切相关,对个人身体自由和私人活动自由的宪法保护就是对个人人格的尊重和隐私权的保护,个人身体享有充分的行动自由是一个人获得人格尊重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也是隐私权保护的重要内容。
在隐私权的宪法保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宪法基本法的功能,并确立指导部门法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我国应该在宪法人格尊严条款的基础上确立一般原则,并在隐私权保护的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从而使隐私权真正能够得到宪法保护。
(二)严格公权力的公域范围侵犯隐私权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或组织,另一方面是国家公权力对个人隐私领域的侵犯。
在现代福利社会,行政权力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个人隐私权日益遭受严重侵犯,因此国家公权力应成为保护隐私权防御的重点,通过宪法上的隐私权严格限制公权力行使的范围,对抗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政府公权力总是乐于干预私人领域的各个方面,个人在异常强大的公权力面前,力量非常微弱。
政府公权力常常习惯于逾越行政权力运行的边界,强行闯入个人领域,干预私人事务,个人隐私权常常遭受公权力的侵犯也就不足为奇了。
斯蒂芬·L.埃尔金提出: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利益,必须在公共与私人领域之间划分出明确的界线,这条界线将对政府公权力作出必要的限制,个人在私人空间中有充分的自由,公权力无权随意一介入[5]。
在个人领域范围内,个人是私人领域的主宰,个人享有充分的活动自由,享有不受打扰的私人空间,这个领域理应受到宪法的切实保护。
因此,应当确立行政权力行使的隐私权边界,严格限制行政权力行使的范围,这是防御公权力对隐私权的侵犯,切实保护宪法隐私权的重点。
(三)加强隐私权的宪法救济不管宪法制度设计的多么完美,如果宪法不能适用于司法实践,不能成为案件的审判依据,那宪法中规定的人民的权利也只能永远停留在纸上,宪法根本大法的作用也无从发挥。
宪法的地位很高,却更本无用,这就是我国宪法的弊端,有人更形象地说,我国的宪法是“一只没有牙齿的老虎”。
众所周知,没有救济就毫无权利可言。
因此,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防御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就必须充分发挥宪法的司法效力,积极寻求隐私权的宪法救济途径,切实加强隐私权的宪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