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小论文1
-----有关信用和银行利率引言
信用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
它是一种以偿还和付
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利息是伴随着信用而产生,但在现代经济中,利
率比利息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利率是连接货币因素与实际经济因素的中
间变量,是调节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杠杆。
因此,利率水平怎样决定,收
到哪些因素影响就成了货币金融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信用利率
马克思的利率理论
在马克思的利率理论中,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主要有;
1.平均利润率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息率的基本
因素。
马克思提出:“利息是由利润调节的,确切的说,是由一般利润
率调节的。
”“不管怎样,必须把平均利润率看成是利息的最后决定作用
的最高界限。
”但是利息也不可能为零。
因此,利率只能在平均利润率
和零之间变动。
2供求与竞争
在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决定
着利息率的高低。
这种竞争不是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而是以产业资
本家为一方的借者和以货币为资本家为一方的贷者之间的竞争。
“除
了有竞争决定的分割规律之外,没有别的分割规律。
”但是,这种竞争
是由借贷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借贷资本的供大于求,利率下浮,
借者可以支付较少的利息;借贷资本的需求大于供给,利率上升,贷者
可以占有更多的利润。
因此,利率的决定具有很大偶然性。
3社会再生产状况
马克思极其深刻的指出:“在物质资本的供给和货币资本的供给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联系同样毫无疑问,产业资本家对货币资本家的需求,是由实际生产情况决定的。
”就是说,社会再生产情况决定着借贷资本的供求,因而是影响利息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不是把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局限在借贷资本的供求上,而是深入到生产领域,进一步研究影响借贷资本供求状况的原因,揭示出影响利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他详尽地分析了资本主义产业周期“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中货币资本的供求状况和利息率的变化情况。
概括来说,危机阶段,借贷资本求大于供,利率急剧上升到最高限度;萧条阶段,借贷资本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到最低程度;复苏阶段,借贷资本的要求是在低利率情况下得到满足,供大于求,但没有导致利率进一步下降;繁荣阶段,借贷资本供求随着生产的变化而变化,导致利率由低水平迅速提高到高水平。
马克思揭示的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上述三个基本因素在现代经济中依然适用。
但我们还要看到,在现代经济中,利率的决定更为复杂,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下列因素在其中起作用。
比如,物价水平,国家经济政策,国际利率水平。
此外,在一国的经济非常时期或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中,利率管制也是直接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
还有国际协议,习惯和法律传统等都可能影响利率。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3 《货币银行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