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转型

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转型

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转型高德平[内容提要]1989年政局剧变后,民主德国实行制度上的某种转变。

仅在政治取向上,民主德国放弃共产党即德国统一社会党一直对国家事务的绝对领导,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

德国统一后,原民主德国地区(德国东部或“5个新联邦州”)全面采用联邦德国政治制度。

十多年过去了,德国东部新旧政治体制“转换”早已结束,从宪法和法律上已完全实行联邦德国政治制度。

但是,要按照联邦德国模式在德国东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民主”政治制度,则仍有一个过程。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东部政治制度转型尚未完全结束。

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称,“路仅仅走完一半”。

人们通常也说,德国统一十多年了,钢筋水泥筑造的“柏林墙”早已被推倒,而一堵无形的“墙”依然顽固地遗留在许多东德人的头脑中,即“新”的政治制度尚未为他们所完全接受,尤其是地区差异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差异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调整和磨合。

[关键词]原民主德国地区(德国东部或“五个新联邦州”);政治制度转型;“新”政治体制运作[作者简介]高德平,1949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北京100007)1989年政局剧变后,民主德国(全称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开始重新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实行制度上的某种转变。

也就是说,从这年的11月起,在政治取向上,民主德国已放弃共产党即德国统一社会党长期对国家事务的绝对领导,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在经济体制方面,通过国营经济(重新)私有化,以公有制和私有制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取代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宣布建立和发展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全称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德间的“契约共同体”。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以恢复5个联邦州建制的形式整体“加入”联邦德国并因此而不复存在,德国实现统一。

德国统一后,原民主德国地区(德国东部或“五个新联邦州”)全面采用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并加快其政治经济制度转轨进程。

十多年过去了,德国〖LL〗东部新旧政治经济体制“转换”早已结束,德国东部从宪法和法律上已完全实行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但是,要在德国东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制度并使之完全符合联邦德国模式,则仍需一个过程。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国东部政治经济制度转型尚未完全结束。

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说,“路仅仅走完一半”。

人们通常也说,德国统一十多年了,钢筋水泥筑造的“柏林墙”早已被推倒,而一堵无形的“墙”依然顽固地遗留在许多东德人的头脑中,即“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尚未被他们完全接受,尤其是地区差异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差异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调整和磨合。

本文仅试图探讨一下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制度转型进展、“新”政治体制的运作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制度转型的几个不同阶段十多年来,原民主德国地区政治制度转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多党制建立阶段(1989年11月~1990年6月)。

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度的前提条件是允许多种类型的政党存在并实行多党制。

众所周知,在1989年之前,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民主德国除了存在共产党即德国统一社会党之外,还存在一些“民主党派”。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民主德国存在各种类型的政党,至少不能说民主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

所以,像其他东欧国家一样,民主德国政治体制转轨也是从允许建立多种类型的政党并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开始的。

民主德国是1989年东欧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的第三个国家。

自这年的年初起,面对高高的“柏林墙”,许多民主德国居民都选择了“出逃”之路。

截止10月7日,约有10多万民主德国公民或经西方国家驻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使馆或经匈牙利与奥地利的开放边界前往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从而形成了民主德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居民出逃大浪潮。

在政治方面,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民主德国一直是东欧国家中的佼佼者。

民主德国最高领导人昂纳克曾引以自豪。

即便民主德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出现滞胀,昂纳克也从不提“改革”二字。

1989年10月7日,民主德国迎来了国庆40周年。

然而,就在昂纳克于这天在(东)柏林民主德国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大谈民主德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民主德国的一些地方城市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群众示威游行,要求发扬民主,实行改革,改善供应和服务,放宽对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介的限制等。

当天晚上,正当(东)柏林共和宫举行民主德国成立40周年招待会的时候,(东)柏林一批青年人也在离会场不远的地方举行示威游行,一路上加入的群众达六、七千人之多。

当局出动了警察。

警察与示威者发生了冲突,数以千计的游行者被捕,游行队伍亦被驱散。

从10月8日起,(东)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波茨坦、马格德堡、耶拿等许多大城市再次相继爆发了群众性的抗议示威活动,其人数之多为民主德国历史上所罕见。

事态在不断地扩大、蔓延,口号也从要求“改革”、“旅行自由”、“新闻自由”迅速转变为要求反对派组织合法化、实行真正的多党制、举行“自由选举”等。

这期间,民主德国政治反对派组织也应运而生,其中于9月19日宣告成立的(第一个)反对派组织“新论坛”(该组织成立后随即被取缔,但它仍在公开活动)迅速壮大。

10月18日,担任党的最高职务长达20年之久的昂纳克被迫辞职。

新任党总书记埃贡·克伦茨上台后立即宣布实行“彻底改革”,严厉批评前领导的严重错误,宣布赦免所有非法外逃和非法游行的人。

然而,抗议活动并未因此中止。

次日,各地群众继续举行示威游行。

人们呼喊“我们是人民”口号,要求出版自由、旅行自由,实行自由选举,结束共产党一党“独裁”。

29日,民主德国撤销对“新论坛”的起诉(这项起诉指控“新论坛”为国家的敌人)。

11月4日,东柏林50多万人大游行;6日,莱比锡也有50多万人大游行。

在强大的压力下,民主德国不得不加大变革力度。

11月7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集体辞职。

8日,德国统一社会党召开十一届十中全会,政治局宣布集体辞职,同时选出以埃贡·克伦茨为首的新政治局。

党总书记克伦茨在此次中央全会上再次向全党全国人民承诺,民主德国要在世界开放的形势下革新社会主义,进行彻底改革。

11月9日,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日起公民无需申报特殊理由即可获准办理出国旅游或移居国外的护照。

这意味着推倒柏林墙,开放边界。

随着柏林墙被推倒和边界彻底开放,民主德国政治多元化被提上议事日程。

11月13日,民主德国民主党派“德国民主农民党”主席京特·马洛伊达在民主德国人民议院九届十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人民议院主席,这是民主德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一种现象。

11月17日,以积极主张改革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新任政治局委员、原德累斯顿专区党委第一书记汉斯·莫德罗为首的联合政府宣告成立,此届政府由原来的44人减至26人,其中15人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成员,11人为其他4个民主党派的成员,而这种力量对比在民主德国历史上也属罕见。

这一天,莫德罗政府提出建立和发展两德间的“契约共同体”构想(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统一德国的“十点计划”)。

12月1日,民主德国人民议院通过修改宪法第一条的提案,删去了关于民主德国受“工人阶级及其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的内容。

6日,克伦茨下台。

7日,民主德国14个党派、政治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代表在柏林举行“圆桌会议”。

这不仅是民主德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全国政治力量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而且表明德国统一社会党正式承认政治反对派组织的合法地位并准备实行多党制。

12月8日、9日、16日、17日,德国统一社会党举行特别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41岁的律师格·居西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班子,并正式确定:将党的名称更改为“民主社会主义党”,实行多党制,建设民主社会主义。

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议会“自由选举”提前(原定于5月6日)举行,共有24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参加了竞选,93.22%的选民参加了投票。

经选举,民主德国基民盟以40.82%的选票获胜(在人民议院400个议席中占163席,成为第一大党并获得组阁权),而由德国统一社会党改名而来(实际上已“改名易帜”)的民主社会主义党仅获得16.40%的选票(在人民议院400个议席中占66席,成为第三大党)。

4月12日,以民主德国基民盟为主体的德国联盟(在人民议院400个议席中共占192席)与民主德国社民党等达成协议并组成新的大联合政府,民主社会主义党由此而失去执政地位并成为在野党。

5月6日,民主德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地方议会“自由选举”正式举行。

在这次地方议会选举中,民主社会主义党再次失利,总共仅获得14.59%的选票。

由于以积极主张德国统一的民主德国基民盟为主体的德国联盟在民主德国执掌大权,德国统一进程加快,民主德国政治体制转型也随之加速。

2.彻底变革和转换阶段(1990年7月~1996年)。

自1990年4月起,有关两德统一问题的艰难谈判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5月18日,两德正式签署有关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第一个“国家条约”。

7月1日,该条约生效,东马克退出流通领域,西马克进入民主德国并作为其惟一合法的支付手段。

这意味着两德走向经济统一,民主德国开始接受联邦德国的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

7月6日,两德又开始就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进行谈判。

第二个“国家条约”包括规定两德统一的原则、方式和时间,确定两德统一后的政治制度等。

经过讨价还价,8月23日,民主德国终于作出决定,即民主德国将恢复1952年行政区划改革前的五个州建制,并于10月3日按联邦德国宪法即基本法第23条集体“加入”联邦德国。

很显然,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就意味着德国统一后的政治制度为联邦德国以“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多党议会“民主”政治制度。

从国名上就可以看出德国(联邦德国,全称仍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联邦制结构。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

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决定联邦制国家,则意味着不仅有中央国家联邦,而且还有16个具有国家性质的联邦州,即联邦州不是省份,而是具有国家权力的政体。

各州都有自己的州宪法。

各州在制定其宪法方面享有广泛的自由,它们各有自己的、限制在一定领域里并由自己的立法、行政及司法机构行使的领土权。

但各州宪法必须与基本法确定的共和制、民主制和福利制的法治国家的原则相符合。

在国家任务和管辖权分配给联邦和各州之后,立法的重点事实上在中央国家联邦,而各州主要是负责行政、执行基本法和其他法律等。

8月31日,两德正式签署了实现两德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

自此,民主德国便按照第二个“国家条约”和联邦德国基本法的规定着手彻底变革和转换其政治体制,如恢复五个州建制,“调整”议会机构(名义上将一院制议会变为两院制议会并分配即将进入联邦德国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的席位),“调整”政府机构(主要实行政府部门大裁员),向联邦德国驻外机构移交民主德国驻外机构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