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金融机构概述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金融机构的含义及其性质与职能、西方国家和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基本构成,掌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及其发展趋势,明确国际金融机构的宗旨及其基本概况。
§1金融机构在一个发达的信用经济体系中,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并存,构成现代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金融机构的含义关于金融机构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般将狭义的金融机构定义为金融活动的中介机构,即在间接融资领域中作为资金余缺双方交易的媒介,专门从事货币、信贷活动的机构,主要指银行和其他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
该类金融机构与货币的发行和信用的创造联系密切,主要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广义的金融机构则是指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包括直接融资领域中的金融机构、间接融资领域中的金融机构和各种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
直接融资领域中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充当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的经纪人,即代理买卖证券,有时本身也参加证券交易,如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等。
对金融机构含义的认识,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金融机构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
早期从铸币兑换业演变而来的金融机构(即银行),主要从事货币的汇兑和存、贷款业务;以后,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产生了直接融资领域中的金融机构;20世纪50年代,由于金融业的激烈竞争,产生了各种从事金融服务性业务的金融机构。
因此,金融机构的含义也逐步拓宽,由简单的金融中介机构而变为广泛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机构。
二、金融机构的产生银行业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行业。
早在古代的巴比伦和中世纪的一些文明国家,尤其是罗马,银行就已经存在。
中国古代也曾有钱庄、银号、票号等从事汇兑、放债收息的机构,但一直未能实现向现代银行的转化。
近代银行业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的意大利处于欧洲各国国际贸易的中心地位,成为银行的发源地。
当时的银行除了买卖外汇以外,还经营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业务。
银行一词的起源便来自于意大利文(Banca),即商业交易所用的桌子或长凳。
在货币产生以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兑换,保管和借贷货币等经营货币的业务。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封建割据,货币铸造分散,铸币的重量、成色不统一,为适应贸易和需要,为完成支付行为,必须进行货币兑换。
商人们到异地去购买货物,必须先把本地铸币换成外地或外国铸币,或兑成金银随身带去。
在出售商品以后,还需把外地或外国铸币再换成本地或本国铸币,或兑成金银带回。
就逐渐从商人中分离出一种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
他们最初只是单纯办理铸币的兑换业务,从中收取手续费。
铸币兑换商人最初只是单纯兑换铸币而收取手续费,并不办理信用业务。
但是,随着铸币兑换的日益频繁和数量的不断增加,铸币兑换业就逐步转变为银行业了。
因为经常往来于各地的商人,为了避免自己保存货币与长途携带货币的风险,就把自己的货币交给铸币兑换商人保管,并委托他们办理支付和汇兑。
由于保管业务和汇兑业务的发展,在铸币兑换商人手中积聚起大量的货币,这些货币就成为他们放款的基础。
这样,铸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业,既办理货币兑换,又经营货币的存、放、汇业务。
这样,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既办理兑换,又经营货币存款、贷款、汇款等业务的早期银行了。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已有委托存款,汇款及兑换货币等活动,但这些还只是货币兑换业性质,还没有办理放款业务。
中世纪时期,商业逐渐发达,欧洲的国际贸易以意大利为中心。
一些专门经营货币业务的机构得到了很大发展,银行业务逐渐兴起。
11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已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往来的各国商人非常多,交易也非常频繁,因而市场上的货币种类也比较繁杂,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多样化有碍于贸易的顺利进行—为适应这一复杂情况,一部分商人就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业务,使贸易不会因货币的问题而停滞、延缓,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16世纪,意大利就已出现了银行业。
如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成立的米兰银行等。
以后,世界商业中心由意大利移至荷兰及欧洲北部,17世纪初,1609年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1621年德国成立了纽伦堡银行,1629年又成立了汉堡银行。
这些银行除了经营货币兑换、接受存款、划拨款项等业务之外,也发放贷款。
但这时它们所经营的贷款业务仍带有高利贷性质,而且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和拥有特权的企业,大多数工商业资本家仍不能得到信用的支持。
在英国,早期银行则是通过金匠业发展而来的。
17世纪中叶,英国的金匠业极为发达。
这是由于发现美洲大陆后,有大量的金银流入英国,人们为了防止失盗,需要把金银委托给安全的地方保管。
当时,金匠业拥有坚固的保险柜和其他安全设施,他们受顾客委托代为保管金银货币,签发保管凭条。
还可按顾客的书面要求,将其保管的金银划拨给第三者,省去顾客提现和支付的麻烦。
起初,这些收据只能作收回保管物证件之用,但久而久之,它们辗转流通而发展为变相的支付工具,即银行钞票的前身。
此外,金匠也可遵照顾客的书面指示,将其保管的金银移交给第三者,这种书面文件也是银行支票的前身。
在长期的经验中,金匠们发现,所有的顾客在同一时间来要求兑现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他们并不需要经常维持十足的贵金属准备,可以保持一定比例的金币作准备,将其余的贵金属贷出去以赚取利息,这便构成现代银行部分储备制的起源。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金匠业的业务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保管凭条演变为银行券。
金匠业为保管金银货币给顾客签发的保管凭条,原只作为保管物品的证明,到期可据以提现。
以后由于交易日益频繁,提现支付的金额和次数大量增加,为方便支付,节约费用,久而久之,人们就直接用保管凭条——金匠券进行支付。
这样,金匠券逐渐演变为银行券。
可见保管凭条是银行券的原始形式。
第二,保管业务的划款凭证演变为银行支票。
金匠业为开展保管业务,根据顾客的书面要求,为顾客转笋保管的金银货币,顾客所签发的这种书面指令,只是一种划款凭证,第三者可据以支款。
以后由于保管业务发展为存款业务,这种划款凭证也就随着演变为银行支票。
第三,十足准备金转变为部分准备金。
金匠业起初对所收存的金银货币保有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发放贷款完全利用自有资本。
后来发现,应付顾客提现,并不需要经常保持十足的现金准备,可以其中一部分用于放款,赚取利息。
于是十足的保证准备金制度,演变为部分准备金制度。
这一转变,使早期银行具有了信用媒介、增减货币量的功能。
早期银行的贷款大部分借给政府,并具有高利贷的性质。
这对一般的工场手工业主和商人来说几乎没有获得贷款的可能,即使获得贷款也会因高额利息而无利可图,这一状况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整个17世纪的欧洲各国对此呼声强烈,纷纷要求压低利息率,使生息资本从属于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
1694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帮助商人们在英格兰建立起第一个现代银行——英格兰银行。
英格兰银行以工商企业为主要业务对象,发放低于平均利润率的低利贷款,并为他们提供各种金融服务,适应了新兴资本主义工商企业发展的需要。
它的正式贴现率一开始就规定为4.5—6%。
大大低于早期银行业的贷款利率。
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标志着现代银行业的兴起和高利贷在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能够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银行是通过两种途径形成的:一种是原有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放款原则而逐渐转变为现代的银行;另一种是根据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
其中,后一种是现代银行组建的标准类型。
18世纪以后,欧洲其他国家也仿效英国纷纷建立起现代银行。
当西方国家先后建立起现代银行业时,中国信用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仍是高利贷性质的票号和钱庄。
直到1845年,才出现了第一家新式银行——丽如银行,它是由英国人开办的。
由中国人自己出资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于1897年,总行设在上海,它是受官僚买办集团控制的股份制银行。
1904年,成立了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1903年叫大清银行,1912年改为中国银行);1907年,设立了交通银行。
在旧中国,由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较大的商业银行有:南四行,即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和浙江兴业银行;北四行,即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小四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和四明银行。
三、金融机构的性质与职能1.金融机构的性质从金融机构产生的历史过程来看,它是一种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金融企业。
它所经营的对象不是一般企业所经营的普通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资金。
金融机构与普通企业所不同的是:①它的业务活动领域是货币信用领域,信用业务是其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②它和普通企业取得利润的方式不同,不是直接从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取得,而是通过金融活动来取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机构是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
2.金融机构的职能金融机构在信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具有以下几种职能:(1)充当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金融机构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性的职能。
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一方面动员和集中一切闲置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则借助于信用,把这些货币资金投向国民经济的各部门。
金融机构通过信用中介职能,实现资金盈余企业和资金短缺企业的资金融通,从而使借贷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不改变社会资本总量的条件下,扩大了再生产的规模,加速提高了生产率。
(2)充当企业之间的支付中介作为支付中介,是指通过存款在帐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
在这里,金融机构成为工商企业的货币保管者、出纳员和支付代理人。
金融机构之所以能成为企业支付的中介,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信誉和较多的分支机构。
金融机构作为支付中介,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加速了货币资金的周转,促进了社会再生产的扩大。
(3)变货币收入和储蓄为资本这项职能是信用中介职能的延伸。
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最初只是在资金盈余企业和资金不敷企业之间进行资金融通。
随着银行事业的发展,个人收入和储蓄也被银行汇集起来,贷放给企业,这样,非资本的货币就转化为货币资本。
银行把非资本的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扩大了社会资本的总量,从而使社会再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4)创造各种信用工具此项职能是支付中介职能的延伸。
由于银行支付中介职能的存在,流通中出现了银行券和支票这两种信用工具。
这些信用工具被投人流通,代替了很大一部分金属货币的流通,从而既减少了流通费用,又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了更多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非生产性流通费用的节约,使可利用到生产中去的资本数量增多。
随着银行支付中介职能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运用,银行卡被广泛用于存取款和转帐支付,如信用卡、支票卡、记帐卡、灵光卡和自动出纳机卡等银行卡目前成为新型的金融服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