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四 战争徭役诗
《东山》艺术特色
❖ 1、这首诗有点像现代文学中的意识流作品。 四章里主人公的所见所思所想,看起来好像跳跃性 很大,其实又都是顺理成章的,主人公一路走,一 路浮想联翩。他眼前所见脑海闪过的一个个念头情 貌无遗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面有实景,有追忆, 有幻想,有推理,现实、追忆、想像融为一体,追 忆反衬了现实,想像又深化了现实。
《东山》
❖ 清·贺贻孙《诗经触义》: “此从新婚时春鸟和媚及马色之良、结缡之诚,
仪文之盛铺张,点缀而已。诗语极热闹,而诗情最 闲冷,其妙趣全在‘其旧如之何’五字。‘如之何’ 者,欣慕赞叹,无可形容之词也。盖常人之情旧不 如新,然别离重逢新不如故。诗人似以‘其新孔嘉’ 句挑起下句,其实以‘其旧如之何’点动上句,此 古人笔端活泼处也。”
❖ 2、表现思念之情时,采取化实为虚的写法, 笔曲而情深。
采薇
❖ 全诗六章,可分为三层来看。 ❖ (1)前三章为第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
之因。 ❖ (2)第四章、第五章为第二个层次,回忆了自己
在疆场上的奔走战斗 。 ❖ (3)最后一章是这首诗的第三个层次,忆来时风
光,写归时景物,触景伤怀,黯然神伤。
《采薇》艺术特色
❖ 1、本诗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而重在抒情。诗中采用了叙事 言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等多种抒情手法。
《东山》
❖ 《毛诗序》说是“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 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 朱熹的《诗集传》则认为是“周公劳归士词, 非大夫美之而作。”
❖ 其实,从这首诗的口吻来看,更象是一位归 乡战士的自叙之词。
化实为虚的写法
❖ 杜甫的名篇《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不解忆长安。”
《诗经》中战争诗的两种表现角度
(1)偏重于记叙战争的史实 (2)偏重于抒发战士的情感
Hale Waihona Puke ❖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水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常武》
《诗经》中战争诗的几种情感取向
❖ (1)抒发保家卫国的自豪感,表现同仇敌忾 的精神 。
❖ (2)表现抵御外侮和思家恋亲的矛盾心情。 ❖ (3)表现厌战情绪,对战争充满怨恨之情。
四、战争徭役诗
❖ 战争诗和徭役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及情感都有 相通之处: 1、战争和徭役在当时都被视为“王事”。所 谓“王事”就是国事,是周人为国家必须履行的义 务。 2、战争诗和徭役诗中除了若干战争诗表达了 共御外侮、保土卫国的豪情外,其他则主要表现为 对战争、徭役的厌倦,都有较浓郁的感伤情绪和思 乡恋亲意识。
❖ 前三章起兴暗寓着征战时间的长久与征战的劳苦,与哀怨 的情感相生相映。
❖ 诗的第六章在写景抒情上尤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实 的,又可看作一个“象征情境”,即使脱离了原诗,一样可 以提供给我们一种美感上的充分满足。
❖ 2、本诗的结构主要通过一系列回忆的镜头的组合,多层次、 多角度地表现了从军征战的生活。
❖ 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喜雨洒江天》词里 写道:“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 误归舟。”
束薪
❖ 所谓“束薪”,就是指上古婚俗仪式中所用 的照明工具,类似于后世的火把。后来,束 薪又逐步演变为一种婚姻的象征之物,摆设 束薪成为上古婚礼中的重要仪式。
❖ 《唐风·绸缪》写一对新郎新娘的新婚之夜: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