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中反映周代战争的诗篇汇总

诗经中反映周代战争的诗篇汇总

中华民族由于是农耕民族,有着强烈的家园意识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这在《诗经》中反映的是特别突出的,而且对此后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卫国豪情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稳定的农业生活环境。

因此,保家卫国是周人最为看重的,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诗经》中有不少描写战争的篇子,表现了对保家卫国的强烈的责任心和自豪感。

如《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这是秦地军中战歌。

史书说秦俗尚武,这首诗反映出士卒保家卫国慷慨从军的壮志豪情和昂扬的精神风貌。

全诗三章,换字不多,重章叠唱,意思层层深入,突出将士团结一心,同仇敌汽,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热情,这是一种不可遏止的豪情。

士卒们激情奋发地唱着: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领战袍。

国家出兵打仗,把我的兵器修好。

我和你对付共同的敌人。

谁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同穿一领汗衫。

国家出兵打仗,把我的兵器修好。

我和你对付共同的敌人。

谁说没有衣裳?我的衣裳就是你的衣裳。

国家出兵打仗,赶快修好甲胄。

你我一块儿走向战场。

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国热忱以及英勇献身精神,无论古往今来,这都是一个民族不被灭亡的根本力量所在。

《秦风·无衣》这篇作品不仅真实表现出士卒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而且也标着着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再如《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

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

设此旐矣,建彼旄矣。

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

出车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这首诗一共六章,前三章写大将南仲带领士卒抵御玁狁,勤劳王事,克敌有功。

诗的大意是说:“开出我的车子,车子走向牧地。

打从天子所在,奉命来到这里。

召集御车的武士,叫他们装载武器。

如今国家多难,国难已是紧急。

开出我的车子,车子走向郊野。

龟蛇旗子高举,竿上牛尾挂起。

问那些龟蛇鸟旗,为何不飘扬翻飞?我的心惶惶不安,仆夫们面容憔悴。

天子命令南仲,到朔方筑起城墙。

车马浩浩荡荡,旌旗一片辉煌。

天子命我南仲,把城堡筑在朔方。

威名远扬的南仲,把玁狁彻底扫荡。

[余冠英今译]诗中描写了将士从都城出发,经过牧场走向战场,辛苦转战,不得休息的紧张战斗情况。

再如《大雅·江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匪疚匪棘,王国来极。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这首诗歌主要是写宣王命令召虎领兵讨伐淮夷,很快平定了淮夷的战斗情况以及战后奖赏。

尤其是前三章写召虎受命征伐淮夷叛乱。

诗人以长江、汉水的波涛翻滚比喻士气的旺盛,江汉之水浪滔滔,将士东征士气高。

不是闲游图安逸,要把淮夷来征讨。

战车已经出动,彩旗高高飘扬。

不敢贪图安逸和舒适,讨伐淮夷是急务。

在那江汉水草边,周王令令召伯虎:开疆拓土辟四方,精心治理好土疆。

不扰民来不求急,王国楷模美名扬。

划定疆界理田地,一直到达南海旁。

这是表达为国家平定叛乱,开疆拓土的自豪情怀的诗歌。

再如《大雅·常武》:“整我六师,以修我戎;……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

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

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

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诗写宣王命大将南仲征伐徐国,集中歌颂了王师的威力。

如第七章写王师行进迅猛异常,势不可挡,用一连串的比喻,“如震如怒”、“ 阚如虓虎”、“仍执丑虏”,“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

”将王师的声威、气概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诗经》中的战争描写通常不独立成篇,多集中在一首诗中的一些章节,也不象《左传》一样重视描写细节,而大多是表现雄壮整肃的军容声势,场面宏大,气势不凡。

如《长发》第三章专述商汤伐桀“武王载旆,有虔秉钺。

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易。

”《殷武》首章追述殷商军队攻打荆楚的过程:“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深人其阻,衰荆之旅。

”也都表现殷师强大威武,深人险阻之地,大获全胜的战斗情景。

通过《诗经》中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周代士卒爱国的情怀,同时也正是《诗经》表达出的爱国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

二、周公东征平叛周公,名旦(约公元前1179年——1110年),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是我国西周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文王在世时,曾仗斧钺随姜尚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武王继位,他赤心辅佐武王,牧野之战,他冲锋在前,进殷都朝歌时,他手执大钺冲入纣宫,召集殷众,宣告纣的罪状,释放被纣囚禁的贤人萁子和所有囚犯。

灭纣四年,武王病逝,太子诵,在襁褓中继皇帝位,即后来的成王,周公鉴于成王年幼,国家多难,担心诸侯叛周,所以不就封地鲁,而留在成王身边辅政。

这时心怀背叛之心的胞兄管叔煽动另外两个弟弟蔡叔、霍叔散布流言,说周公不就封,留在中央对幼主不利,一时朝野内外,议论纷纷。

周公无奈只好暂避到洛水隐居。

在《豳风·九罭》篇中描写了东人对周公的留恋:“九罭之鱼,鳟鲂。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于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诗文抒发了周公忠而遭流言见疑,被迫避难,不能在朝辅佐成王,以及离别避地人民,人民难舍难分的留恋情怀。

关于这段历史,史书多有记载,如《尚书·周书·金滕》曰:“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史记·周本纪》也说:“武王病,天下未集,髃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

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从这些史料看,武王去世之后,周王朝建立不久,继位的君王年龄又小,殷商余孽蠢蠢欲动,作为武王之弟的周公,在灭商中建有殊功,且又深懂政治,由周公辅政将是比较合适的人选,而当时三叔勾结纣王之子发生叛乱,周公不得不带兵东征平息叛乱。

当时三叔挟纣子(武庚)禄父,以徐淮之众公开叛乱向新建立起来的周朝发起进攻,并且号召武王克商后安迁于洛汭的殷遗民,共同反叛朝廷。

刚建立的周王朝,处于严重的危难之中。

叛乱者又是成王的三位叔伯,成王幼小,国内不稳,天下未集,朝野上下意见不一。

“肆予告我友邦君,赵尹氏庶事。

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

于伐殷逋播臣。

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

罔不反回。

艰大,民不静。

亦惟在王宫邦君室。

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

”(《尚书·大诰》)战与不战,举棋不定。

周公以成王的名义写了《大诰》檄文,布告天下,首先肯定了三叔武庚等叛乱的反动实质和利害关系,指出如让反叛蔓延,将“允蠢鳏寡,哀哉。

” (《书·大诰》)他清晰的料到这次反叛将给人民造成灾难,使无数人死亡,“伤人之妻,寡人之妇,伤人之子,亡人之父”,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情景啊!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评论说:“率土之滨而有二天子,害且无穷,而岂天理之正哉?故武王克殷,不更推戴禄父(纣王武庚),亦以奉天下之公理,不得复守一己之私义。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其次他以当时是神权统治的时代,机智的以“朕(成王)卜并吉”(《书·大诰》)号召朝野上下,说武王在世时宝龟卜兆曾“即命曰。

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现在果然蠢动,“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

予翼以于。

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书·大诰》)坚定了朝野上下平息叛乱的信心和决心。

周公严厉指出三叔之乱是“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

周公严厉指出三叔之乱是“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

在征得成王同意后,周公果断的亲自带兵东征。

《诗经》中《豳风·破斧》、《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诗歌都记述了周公东征的真实情况。

从当时流传下来的诗歌来看,周公东征是在“杨柳依依”豌豆开花的仲春时节,带兵踏上东征平叛的征途的。

当时的形势是管叔鲜串通纣王子武庚禄父挟蔡叔度、霍叔处等联合淮夷、徐戎进行叛乱。

因牵扯到三叔,朝野或也有支持三叔而不真心响应平叛的;同时在殷纣子武庚一方,尚有殷复旧势力为之响应,因此这场平叛的战争足足进行了三年之久,而且涉及洛阳以东大半个国家。

战争进行的异常激烈和残酷。

自周都城镐直到洛阳以东修了周行大道以运军粮,按井田制编制了丁壮,全国青年踊跃服兵役。

当时周公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杀害、不虐待战俘,不调戏妇女,不抢人马牛、财物,严格执行命令。

在战略上对敌瓦解分化,歼其巨魁,胁从不问,以主谋管叔、武庚为重点打击对象,各个击破。

从《诗经》中的《豳风·破斧》篇可以看出战争的激烈,以及战士对这场战争的拥护。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哀我人斯,亦孔之将。

既破我斧,又缺我锜。

周公东征,四国是吪。

哀我人斯,亦孔之嘉。

既破我斧,又缺我銶。

周公东征,四国是遒。

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诗歌三章运用重章叠唱的方式,记述了东征之战的艰苦,在赞美周公功德的同时,也庆幸自己能够得以生还。

战争不管是正义的或是非正义的,都是残酷的,从《诗经》中反映战争的诗篇来看,即便周公东征,虽然拯救了新建立的周王朝,也拯救了四国人民,使国家避免了分裂,赢得了长久的和平,但毕竟牺牲了许多人,给这些为国牺牲的士卒的家属带来极大的不幸和痛苦。

即便当时参战的士卒,在这方面,他们的感情也是很复杂的,每当他们回想起牺牲的战友就心中无比难过,但他们也深知战争的胜利给后代带来了幸福。

正是因此,诗人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四国是吪”、“ 四国是遒”来歌颂,用“亦孔之将”、“亦孔之嘉”、“亦孔之休”来赞美。

“四国是皇”,《毛传》解为“四国,管蔡商奄是也。

皇,匡也。

”。

“ 四国是吪”,《毛传》解“吪,化也。

”“ 四国是遒”,《毛传》解为:“遒,固也。

” 《传疏》引《鲁语》韦注:“固,安也。

”但三年平叛战争也确实给人民带来生离死别之苦。

田园荒芜,战士渴望统一的安定生活。

《诗经》中的《采薇》、《东山》等诗反映了当时的情景。

从《豳风·东山》和《豳风·破斧》等诗歌记述来看,这次东征时间是比较长的,战争进行的也是很激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