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高三语文晨读一

2021届高三语文晨读一

2021届高三语文晨读(一)一、文言实词速记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二、文言虚词故事1.而: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 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宛贞说:“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宛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的颜色更深。

宛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回应她。

不久,宛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果然大获全胜。

众人都赞叹:宛贞,(只是)小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三、素材积累:【主题一:爱国、富强】(一)经典名言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领袖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6、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

——蔡元培7、民智者,富强之源也。

——严复8、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我要献出全部学识智慧。

——钱伟长9、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孙中山10、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二)经典素材1、中国梦——现实的“八大”追求:美丽中国、安全中国、法治中国、公平中国、创新中国、发展中国、文明中国、廉洁中国。

2、位卑未敢忘忧国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3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怨恨的状况和原因,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

后7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

辛弃疾提出的建议是颇有建设性的,然而朝廷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3、于右任的临终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4、富贵不淫男儿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早年在美国学术界很受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留他在美国,承诺给予他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

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腔热情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该回去!”5、教育,民族的希望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他看到我国的军舰一出海就被敌军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

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6、罗阳: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空英模罗阳,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他本人也是飞机设计专家,2012年11月25日上午,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在工作岗位上殉职。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不知疲倦,劳心劳力,没有一刻休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三)佳作欣赏:《龙的脊梁》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

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

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

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

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

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谁能忘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

谁能忘记,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报国至上,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赤胆忠心,陈化成殊死奋战,“气势独冠全军”,血洒吴淞口的大无畏气魄。

回溯漫漫历史,爱国事迹灿若繁星。

爱国决不应只是一句口号,爱国更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一种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一种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放眼古今中外,凡立志成大业者,无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深刻体会到: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又从何谈起个人前途,家庭幸福。

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形式主义,它蕴含于我们心底,是具体的、实在的,与你我命运紧密相连的。

读书为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国之理。

南宋文天祥兵败被俘,关于天都囚室,胜利者一再劝降,请他担任要职,但他不淫于富贵,不屈于威武,“养吾浩然正气”,从容就义。

其志气贯长虹,撼人心灵。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爱国史。

我们祖先用生命谱写爱国篇章,“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

身处和平年代,爱国于我们,不再是硝烟弥漫,枪林弹雨。

轰轰烈烈本非爱国的唯一表现,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也烙刻着爱国的印迹。

作为历史的续写者,我们不仅应树立爱国信念,胸怀爱国之情,更应担负起振兴国家的大任。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砖一瓦,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大厦正是由一砖一瓦垒砌而成,只有一砖一瓦的质量都过硬,现代化大厦才能傲然挺立。

爱国是一种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饱经风霜、历经磨砺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爱国是一个亘古的誓言,是我们倾尽毕生精力承诺实践的誓言。

中华民族的腾飞,就在我们手中,就在我们脚下,就在所有炎黄子孙的不懈奋斗中!让我们挺直龙的脊梁,纵情高呼:“中国万岁!”四、意象举例“燕”的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

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尽态极妍,形神俱似。

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