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复习题一、解释下列术语1、字母:宋朝时有人提出“三十六字母”的说法,字母这里就是声母的意思,至于为什么叫字母,这个和梵语有关。
2、阳声韵:“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等收尾的韵。
王力归类的阳声韵包括,蒸部、东部、冬部、阳部、耕部、真部、文部、元部、侵部、谈部3、七音: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七音相关记载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
如宋代郑樵在撰《七音略》时,就采用七音分类来制等韵图。
其中,齿音又分齿头、正齿,舌音又分舌头、舌上,唇音又分重唇、轻唇。
这些分类,经多数韵书沿用,已约定俗成,虽不尽合理,但在讨论古音时,必须懂得它们。
4、清浊:语音的清声与浊声。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 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
”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至於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假二等6、早梅诗《早梅诗》是明朝兰茂在《韵略易通》里作的,它给出了明朝官话的全部声母。
《早梅诗》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的一首五言绝句,见于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
用诗的形式写下来,为了便于记诵。
原诗如下: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d f p z m h n ═ zh k b s" υ" r g ch c t sh l下面一行是汉语拼音。
这里═表示零声母即以元音开头的字。
“υ”是唇齿摩擦音。
现代北京音香山一带摩擦极轻,天津音摩擦就极重。
从诗里归并声母看,“见”代表g-(giɑn),“雪”代表s-(süe),尖团字还分得开。
这或许是作者在这一点上遵从多数方言,或许是当时“官话”语音确实有这种区别。
从清乾隆八年(1743)“存之堂”(书坊名)写《圆音正考》,就汉字对译满语声音不准确提出批评一事看,后一个推测比较近真。
把《早梅诗》的声母按发音部位排起来,就得到(如图),再加上,恰好二十。
说这首诗代表的音韵格局是现代北方音的前身大致不错。
所以在后代讲音韵的书里,如清代李汝珍的《音鉴》等,都常引用。
把归并所得的字母作成诗并不止兰茂作过。
远在唐代,就有日本和尚空海作过类似的《伊吕波歌》。
李汝珍也作过“春满尧天……”《行香子》词以及《太平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
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这么做,提高了音韵学的普及性,可是把等韵等从印度声明学传来的按发音部位分类和按发音方法排序次的严格科学精神给削弱了。
7、阴阳对转指上古汉语平上去声收鼻音和不收鼻音的字互相押韵、谐声、通假的现象,这是清代学者创立的术语。
阴阳对转由清代孔广森将老师戴震的“阴阳相配”理论发展而来,是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即阳声失去鼻音尾韵变为阴声,阴声加上鼻音尾韵变为阳声。
例如:三san-仨sa,两liaŋ-俩lia。
8、等呼是传统汉语音韵学的概念,主要用来指称中古汉语的介音系统,最先应用在韵图上。
韵图把韵书中相类似的韵目归为一大类,称为“摄”,每一摄内部,又根据介音的差异,分为四等,每等又分为开口和合口两呼,一共是八个小类。
9、阴声韵“阴声韵”指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韵母。
王力先生归类的阴声韵包括之、幽、宵、侯、鱼、支、脂、微、歌部。
10、五音指五类声母的五类发音部位,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和唇音[1]。
沈括《梦溪笔谈》云:“切韵家唇齿牙舌喉为宫商角徵羽”。
《广韵》末附有“辩字五音法”:“凡呼吸文字即有五音:唇声、舌声、牙声、喉声、齿声等。
” 到宋朝,郑樵(《通志·七音略》)又提出“七音”的理论,认为应该像音乐中“五音”(宫商角徵羽)变七音(增加“变宫、变徵”)、乐器中五弦琴变七弦琴那样,唇舌喉牙齿“五音”也要增加半舌、半齿两类,变成“七音”。
早期等韵图《韵镜》《七音略》就是按“七音”列图的。
11.十六摄:等韵学家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归并为一类,叫做韵摄。
如“元”、“寒”、“山”、“先”、“仙”等韵,韵腹比较接近,而且都收~n韵尾,归为山摄。
前人把〈广韵〉的二零六韵归并为十六摄: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效摄、臻摄、山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
又如《四声等子》把《广韵》平声东冬锺、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用、入声屋沃烛等十一韵统括为一摄,把二百零六韵归并为十六摄。
其中通、江、臻、山、宕、梗、曾、深、咸有入声,止、遇、蟹、效、果、假、流没有入声。
二、填空题1、十六摄的名称依次是: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摄。
2、清代及以后研究上古韵部各家的分部情况:顾炎武十部、江永28 部、段玉裁17 部、戴震25 部、王念孙21 部、孔广森18 部、江有诰21 部、章太炎23 部、黄侃二十八部、王力三十部、罗常培、周祖谟31 部。
三、拼读下列反切(用拼音注明):都宗切dong 、强鱼切qu 、徒红切tong 、莫袍切mao 、当孤切du 、博故切bu 、朽居切xu 、普官切puan 、甫万切pan 、德红切dong 、户公切hong 、仓先切cian 、布干切ban 、都寒切dan 、徒兼切tian 、徒古切tu 、苦江切kiang、七刀切qao 、如延切ran 、匹战切pan、布回切bui 、职缘切zhuan 、布玄切bian 、甫微切pei 、扶云切fun 、莫中切mong 、私宗切song 、九魚切ju 。
四、简答题1、请写出十六摄及所包含的韵部。
2、请写出中古三十六字母及其发音部位。
3、简述《广韵》一书的体例。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下面对《广韵》体例做个简要介绍。
1.分卷。
按声调分卷。
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四声即应是四卷。
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
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
2.分韵。
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韵做单位。
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韵。
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有个别例外,下文会提到)。
3.韵目。
每个韵有一个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
一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4.韵次。
韵的排列次序,一个韵之后接哪一个韵,一组韵后接哪一组韵,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现在我们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组相邻次的韵,韵母相近,至于两组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就不完全清楚了。
每个声调的韵都按先后次序标上一、二、三……数字,表明它的韵次。
5.小韵。
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字的数目。
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表字。
《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
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末尾用反切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
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4、请说明中古音到现代北京音声母方面的变化。
5、举例说明中古音到现代北京音声调方面的变化。
6、请写出王力先生归纳的“上古音韵部”。
王力分为三十部(可归并为十一类)。
王力先生对上古音的分部情况及其拟音,按阴、阳、入三声排列如下: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第一类之[ ] 部职[ k ] 部蒸[ ] 部第二类幽[u] 部觉[uk] 部冬[ u] 部第三类宵[o] 部药[ok] 部第四类侯[] 部屋[k] 部东[ ] 部第五类鱼[a] 部铎[ak] 部阳[a] 部第六类支[e] 部锡[ek] 部耕[e] 部第七类脂[ei] 部质[et] 部真[en] 部第八类歌[ai] 部月[at] 部元[an] 部第九类微[i] 部物[t] 部文[n] 部第十类缉[p] 部侵[m] 部第十一类盍[ap] 部谈[am] 部3.关于对转、旁转和通转对转:按王力先生的古韵30部,分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阴、阳、入相配,很有系统。
但在语音发展变化过程中,阴声韵的字转变为阳声韵的字,阳声韵的字转变为阴声韵的字,这就是阴阳对转。
以此类推,还有阴入对转,阳入对转。
对转的条件必须是主要元音相同,只是韵尾在同一发音部位上发生阴、阳、入的变化。
即具有相同的主要元音,韵尾不同但却是同一发音部位的韵部之间的"合韵"。
旁转:是指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没有韵尾)的韵可以互转。
即同是阴声韵、阳声韵或入声韵内,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韵部的"合韵"。
通转:是指主要元音相同,韵尾不同但又同是阴声韵、阳声韵或入声韵的韵可以互转。
即同在阴、阳或入声韵各组内的不同类韵尾的韵之间,主要元音相同的各韵部间的"合韵"。
7、请写出研究上古音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1 .先秦古声母研究的一些成就:(1 )古无轻唇音,即“非、敷、奉、微”来自与“帮、滂、并、明”由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
如:同一个联绵字在不同文献中有不同的写法:匍匐——扶服——扶伏——蒲伏《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释文》“鹏……音凤……朋即古凤字。
” 《书·禹贡》“岷山之阳”、“岷山导江”——《史记·夏本记》“岷山”皆作“汶山”(2 )古无舌上音。
也是钱大昕提出的。
如:枚乘《七发》“踰岸出追。
”李善《文选》注:“追,亦堆字,今为追,古字假借之也。
”追(知)是舌上音,堆(端)是舌头音。
《说文》“田,陈也。
”田(透)是舌头音,陈(澄)是舌上音。
杨倞注《荀子》:“特,犹直也。
”特(定)舌头音,直(澄)舌上音。
(3 )娘日归泥。
是章炳麟提出的。
《释名》“入,内也。
”入,日母;内,泥母。
《释名》“男,任也。
”任,日母;男,泥母。
(4 )庄组来源于精组。
是黄侃提出的。
从谐声字上看,庄组字所用的声符,往往是精组字,如:崇(崇)——宗(精)察(初)——祭(精)疮(初)——仓(清)柴(崇)——此(清)骤(崇)——聚(从)臻(庄)——秦(从)霜(生)——相(心)瘦(生)——叟(心)从多音字上看,分属庄精两组,如:省——所景切,属生母;息井切,属心母。
参——仓含切,属清母;所今切,属生母。
(5 )章组来源于端母,黄侃提出的。
如:从谐声字上看,章端两组互谐,如:终(章)——冬(端)者(章)——都(端)喘(昌)——湍(透)周(章)——倜(透)凋(端)调(定)税说(书)——兑(定)(6 )云母(喻三)归匣。
曾运乾提出的。
谐声字如:魂(匣)——云缓(匣)——爰(云)域(云)——或(匣)桓(匣)——亘(云)(7 )以母(喻四)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