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EST 0304 厂外(或厂际)输油管道设计规定

SEST 0304 厂外(或厂际)输油管道设计规定

设计标准SEST 0304-2002实施日期2002年3月26日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厂外(或厂际)输油管道设计规定第 1 页共 19 页目 次 1 总则 1.1 目的 1.2 范围 1.3 引用标准 2 设计规定 2.1一般要求 2.2工艺设计 2.3 线路设计 2.4 泵站设计1 总则1.1 目的为规范厂外(或厂际)输油管道的设计,提高设计水平,确保设计质量,特编制本标准。

1.2 范围1.2.1 本标准规定了厂外(或厂际)输油管道的工艺设计、线路设计和泵站设计等要求。

1.2.2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厂至中转油库、商业油库、储备油库或用户的新建和扩建成品油(如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煤油和燃料油等)输送管道的线路设计和输油首站、中间泵站、加热站、分配输油站的工程设计。

也适用于中转油库、油田首站、长输管道末站或中间站至石油化工厂的新建和扩建原油管道及泵站的工程设计。

1.3 引用标准使用本标准时,应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8163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 50034 《工业企业照明设计规范》GB 5004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52 《工业与民用供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8 《爆炸与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 5025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J 1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 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9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 22 《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74 《石油库设计规范》SH 0164 《石油产品包装、储运及交货验收规则》SH 3005 《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范》SH 3008 《石油化工厂区绿化设计规范》SEST 0301 《钢质管道跨距选用规定》SGST 0011 《厂外(或厂际)输油管道工艺计算—水力计算》SGST 0012 《厂外(或厂际)输油管道工艺计算—热力计算》2 设计规定2.1 一般要求2.1.1 输油管道的设计应符合GB 50253的规定。

2.1.2 输油管道的穿跨越设计和防腐蚀设计应分别执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有关标准。

2.1.3 输油管道的输油能力应严格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不得擅自予留发展余地。

对任务书要求予留发展时,应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合理地确定管道直径、泵站和加热站布置,以适应近期和远期的运行要求。

2.1.4 连续输送管道的年运行天数按350 d计算,间断输送的管道按实际操作天数计算。

2.2 工艺设计2.2.1 输油管道水力、热力计算输油管道的水力、热力计算应执行公司标准SGST 0011和SGST 0012的规定。

2.2.2 输油量的确定原则2.2.2.1 对于加热输送(如原油、重油)管道宜采用连续输送,其输送量按平均输量计算。

2.2.2.2 对于间断输送管道按其输送期间内应完成输送量的平均输量计算。

2.2.2.3 对于季节性输量波动较大的管道,应按高峰输量确定管径,但须采取措施,使其在低输量运行时亦经济合理。

2.2.3 输油计算温度的确定原则2.2.3.1 常温输送管道(如液化石油气、石脑油、汽油、轻柴油等)的介质温度取管道埋深处土壤年平均温度(埋地管道)或最冷月的最低日平均气温(架空管道)。

2.2.3.2 加热输送管道的起点温度和终点温度,应根据输送介质的性质和2.2.4的有关规定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

起点温度不应高于介质的初馏点,终点温度不应低于介质的凝固点以上5 ℃。

2.2.4 输油温度的确定原则2.2.4.1 输油温度不得高于防腐绝缘层或保温材料长期运行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

2.2.4.1.1 对于无隔热层的管道用一般沥青作绝缘材料,不应高于80 ℃,但采用塑化沥青,管道温度可以高于80 ℃。

2.2.4.1.2 采用聚乙烯塑料夹克做绝缘层的最高输油温度宜不高于80 ℃。

2.2.4.1.3 采用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保温的最高输油温度宜不高于90 ℃。

2.2.4.2 进入常压储罐的油品温度至少应低于油品初馏点5 ℃。

2.2.4.3 无补偿埋地敷设嵌固段输油最高温度下的管道应力不得高于管材强度的允许值。

2.2.5 工艺计算中环境条件参数的确定原则2.2.5.1 埋地管道的环境温度取管中心埋深处的土壤最低月平均温度。

做经济分析时取年平均温度。

2.2.5.2 架空管道的环境温度取最冷月的最低日平均大气温度。

做经济分析时取年平均大气温度。

2.2.5.3 风速取最冷月的日平均最大风速;做经济分析时取年平均风速。

2.2.6 管道保温及保温材料的确定原则2.2.6.1 加热输送管道应通过技术经济论证来确定其是否保温及保温厚度。

2.2.6.2 对于输送介质温度高于50 ℃的加热输送管道宜采用保温。

2.2.6.3 输送介质凝固点高于所处环境温度的架空管道必须保温(不论埋地部分是否保温)。

2.2.6.4 埋地管道保温材料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a) 导热系数不应大于0.058 w/(m・k);b) 吸水率不应高于0.25 kg/m2;c) 抗压强度不小于0.15 MPa;d) 有较高的绝缘性能,电阻值不低于10000 Ω・m2;e) 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对金属无腐蚀作用,与管道的附着力强;f) 长期使用所能承受的温度不低于介质最高温度。

2.2.7 压降计算及余压大小的确定原则2.2.7.1 输油管道线路上的弯头、阀门、三通等管件(2.2.7.2中所指设备除外)的局部阻力可以按其实际数量逐项计算,也可按其管段实长的百分数作为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计算。

2.2.7.1.1 平原地区管段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取管段实长的1 %;2.2.7.1.2 山区管段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取管段实长的2 %。

2.2.7.2 介质通过调节阀、仪表、加热炉、换热器等压力降较大的设备时,应以其实际压降加入总压降中。

2.2.7.3 输送介质进入储罐的计算余压应不小于储罐的最高液位。

2.2.7.4 “泵到泵”密闭输送流程的进泵余压应不小于5米液柱(不包括输送条件下介质的饱和蒸气压)。

2.2.7.5 当线路出现翻越点时,该处的计算余压应不小于10米液柱。

翻越点之后的位能应充分利用,以防止产生气阻和水击。

2.2.8 输油工艺的确定原则2.2.8.1 应优先采用“泵到泵”密闭输送流程。

其要求应符合2.4.3的规定。

2.2.8.2 对于可连续也可间断输送的管道,应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其输送方式。

2.2.8.3 同一线路输送多种石油产品时,可采用单管顺序输送,也可多管分别输送。

其确定原则如下:a) 经论证技术经济合理;b) 应符合SH 0164的要求。

2.2.9 确定单管顺序输送多种石油产品的原则2.2.9.1 采用“泵到泵”密闭输送流程。

2.2.9.2 流程设计力求简化,支线及死油段尽量减少。

2.2.9.3 管道末端进站前设置混油段检测仪表。

2.2.9.4 与输送油品馏程相近的油品安排在前后输送。

2.2.9.5 首末站各种油品储罐容量的确定除应符合2.4.5的规定外,尚应满足各种油品至少一个输送周期的储量。

2.2.9.6 各种油品输送周期应根据油品的原始质量、输送量、混合油品的数量及处理方法、油罐储量等综合因素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2.2.10 强度计算中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的确定原则2.2.10.1 设计压力应取正常操作时管道在该处可能达到的最高压力。

2.2.10.2 设计温度按下述规定取值:a) 不保温管道,输送介质温度低于或等于40 ℃时取介质温度;b) 不保温管道,输送介质温度高于40 ℃时取介质温度的90 %;c) 保温管道取介质温度。

2.3 线路设计2.3.1 线路选择的原则2.3.1.1 管道走向应力求顺直,以缩短线路长度。

2.3.1.2 在走向基本合理的条件下,线路应尽量沿着公路和其他交通方便的地段敷设。

2.3.1.3 应尽量减少管道同天然或人工障碍的交叉。

线路选择应同穿跨越大、中型河流位置的选择结合起来。

2.3.1.4 线路选择要考虑沿线电力、水源、建筑材料等条件。

2.3.1.5 线路走向要同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相配合。

2.3.1.6 线路选择应考虑所经地区城镇和工矿企业的规划和发展。

并尽量避免通过该地区。

2.3.1.7 管道不宜敷设在城市水源区、飞机场、火车站、海(河)港码头等区域,以及滑坡、塌方、沉陷、泥石流、重盐碱、沼泽、七度以上地震断裂带等不良地质区域内。

2.3.1.8 电站、变电站、电气化铁路及其他产生杂散电流区域内不宜敷设管道。

2.3.1.9 管道不应敷设在军事工业企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风景区等区域内。

2.3.1.10 如管道必须在2.3.1.6至2.3.1.9所列地区通过时,应尽量缩短通过距离,除在设计中须采取安全措施,并进行论证外,还须取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2.3.1.11 管道与外部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应符合GB 50253中的有关规定。

2.3.1.12 输油管道与其它各种用途的埋地管道平行敷设时,其间距不宜小于10 m,同时管道对地正向干扰电位应不大于20 mV。

联合电法保护的埋地管道可同沟敷设,其间距不受上述限制,但两管道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0.5 m。

2.3.1.13 地面架空敷设时,两管道净距(有保温层时为保温层外壁)应不小于100 mm。

2.3.2 管道敷设方式的确定原则2.3.2.1 敷设方式应根据水文、地质和地形等条件按技术可能、经济合理、保证安全的原则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选择地下埋设方式。

2.3.2.2 沼泽、高地下水位和重盐碱地区,经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土堤埋设。

在农田耕作区不宜采用土堤埋设。

2.3.2.3 坚硬岩石、杂散电流严重区域可采用地上架空敷设。

2.3.2.4 埋地或土堤敷设通过地下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时,允许将局部管段敷设在地上。

2.3.2.5 管道通过居民区、农田耕作区不宜采用地上架空敷设。

2.3.3 管道地下埋设的原则2.3.3.1 埋地管道的埋深应符合下列原则:a) 应考虑农田耕作深度、农田及水利规划的要求;b) 管道必须埋在稳定层内;c) 对于加热输送管道,必须满足确保管道轴向稳定的最小复土厚度要求。

2.3.3.2 在满足2.3.3.1的前提下,介质输送温度低于或等于70 ℃时,管顶复土厚度可取0.8 m~1.2 m;对于介质输送温度高于70 ℃,低于100 ℃时,管顶复土厚度可取1.2 m~1.5 m。

介质温度为下限或管道在平坦地段敷设时,埋深取下限;介质温度为上限或管道成凸形上拱地段敷设时取上限。

2.3.3.3 管道埋深宜不小于0.8 m。

由于条件所限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在无车辆外载的空旷地区允许降到0.6 m,但要确保管道的轴向稳定和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