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教案(电子版)(培训版)
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教案(电子版)(培训版)
《油品储运技术及工艺流程》
管道输送技术及工艺
§1输油管概况和勘察设计 §1.1 输油管概况 管道运输是原油和成品油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一、输油管有两类: 属于企业内部,如油田的油气集输管道,炼厂、油库内部的输油管等。 长距离输送原油、石油产品管道。
长距离输油管是一个独立的企业,有自己完整的组织机构,单独进行经济 核算。
高流量变化型建议采用晶闸管串级、液力偶合器等调速方式;低流量变化型 及全流量间歇型泵一般采用变频调速,但应具备低速到全速相互自动切换装 置;对于全流量变化型泵,当低流量运行时间较长时,以变频调速方式较合 适,如果高流量运行时间较长,则用串级调速或低效调速装置。
(2)选用调速装置应考虑泵的容量。对于100kW以上的大型输油泵,节能 效果显著,因此,在选择调速装置时应优先考虑高效装置。而对于100kW以 下的小容量泵,则首先考虑调速装置的初投资不宜过高。
(3)注意电机的调速范围。泵电机转速调节范围不宜太大,通常最低转速 不小于额定转速的50%,一般在70%~100%之间。因为当转速低于40%~ 50%时,泵自身效率明显下降,是不经济的。
此外,从技术性和经济性两方面考虑,还应注意调速装置的可靠性、维修性、 功率因数及高次谐波对电网的干扰,通过综合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末站:输油管的终点。本质上可认为是一大型转运油库。油品从此转输给用 油单位或者改换运输方式(例如改为海运)。末站突出的任务是解决管道运输与 用油单位或两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输量不平衡问题,而给油品供给能量的任务 则大大减轻。故末站也有较多的油罐及相应的计量、化验和转输设施。
国外油气管道技术发展新动态 一、国外原油管道输送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高粘、易凝原油管道长距离输送基本上仍是采用加热和
二、成品油管道输送技术
美国的成品油管道运输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干线管道长度约占世界成品油 管道总长度的50%以上,其次是加拿大、西欧和苏联。国外的成品油管道是 面向消费中心和用户的多批次、多品种、多出口的商业管道,管道运行自动 化管理水平较高,已实现运行参数、泄漏检测、混油浓度监测、界面跟踪和 油品切割的自动控制,目前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
首站:长距离输油管的起点,接受矿场、炼厂或转运站来油计量后输入干管。 由于接受来油与管道输油之间不可能是均匀和完全平衡的,首站除供给能量 外,还要有较大的油罐区(解决供给不平衡的问题)及相应的计量、油品化 验和油品预处理设施。
中间站:无论泵站、加热站或热泵站,仅给油流补充能量。设施比首、末站 简单。其它的如分输站、减压站等则更简单。
(5)完善的调峰技术。为保证可靠、安全、连续地向用户供气,发达国家 都采用金属储气罐和地下储气库进行调峰供气。目前,西方国家季节性调峰 主要采用孔隙型和盐穴型地下储气库,而日调峰和周调峰等短期调峰则多利 用管道末端储气及地下管束储气来实现。天然气储罐以高压球罐为主,国外 球罐最大几何容积已达5.55×104m3。
(4)提高管材韧性,增大壁厚,制管技术发展较快。国外输气管道普遍采 用X70级管材,X80级管材也已用于管道建设中。德国RuhrgasAG公司在其 Hessen至Werne输气管道上(φ1219mm)首次采用了X80级管材。据有关 文献介绍,用X80级管材可比X65级管材节省建设费用7%。目前,加拿大、 法国等国家的输气管道已采用了X80级管材,此外,日本和欧洲的钢管制造 商正在研制X100级管材。
目前,我国与美国、苏联、印尼等国的长输原油管道广泛采用加热输送工艺, 就工艺方法本身而言,我国与国外的水平相当,但在管道的运行管理和主要 输送设备的有效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加热炉应用技术现状 加热炉是热输原油管道的主要耗能设备,苏联主要使用直接式加热炉,美国
既使用直接式加热炉,也使用间接式加热炉。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 量采用间接式加热炉,与国外相比,自动化程度不高,主要部件像换热器、 炉管等的耐腐蚀性差,热媒炉系统自动控制和调节系统的实际使用水平偏低, 余热回收装置普遍存在腐蚀、积灰、传热效率不高的问题,今后应从节能角 度出发,大力开展燃烧节能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尤其是新型高效燃烧器、 余热回收装置、燃油添加剂的研制。 2.输油泵调速节能技术 据统计,我国输油泵运行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20%,有相当数量的 泵处于部分负荷下工作,工作流量远低于额定流量,而工作压力远高于额定 压力。传统上采用阀门节流,虽然在实际使用中很有效,但造成大量的能源 浪费,是一种不经济的运行方式。目前,国外大型输油泵普遍采用电机调速 控制,节电率可达40%,节能效果十分显著。而我国输油泵调速节能技术应 用范围较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应根据泵的不同运行规律(指泵的流量变化范围和在每种流量下运行 的时间)来选择调速装置。泵的运行规律一般可分为高流量变化型、低流量 变化型、全流量变化型和全流量间歇型四种。
(1)成品油管道正向着大口径、大流量、多批次方向发展,除输送成品油 外,还输送其他液体烃类化合物。制订输送计划非常饱满,如世界最大的成 品油管道系统——美国的科洛尼尔管道,复线建成后输量达到原设计的3倍, 双线可顺序输送不同牌号的成品油118种,一个顺序周期仅为5天。
(2)广泛采用管道优化运行管理软件系统,合理安排各批次油品交接时间, 在极短的时间内系统可自动生成调度计划,对管内油品的流动过程进行动态 图表分析,远程自动控制泵和阀门的启停,实现水击的超前保护。
对特定品质的原油而言,一种输油工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有效。也就是 说,对于不同种类的原油和不同的地理环境,采用的输送工艺是不同的。尽 管目前世界各国的管道工业发展水平存在着差距,但评价一种输送工艺优劣 的标准应该是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效性。有显著的降粘、减阻效果或对某一类粘凝油有效。 (2)适应性。适用范围广,对油品性质、站间距、输量及输送环境有较高
首站:收集、计量、输送,组成:罐区、泵房、计量系统。 中间站(热泵):加压、加热。 末站:转运、计量 首站:输油管起点输油站(称首站)其任务是收集原油或石油产品,经计量后向
下一站输送。 首站由油罐区、输油泵房和油品计量装置主要组成部分。有的为了加热油品
还设有加热系统。 输油泵从油罐汲取油品经加压(有的也经加热)、计量后输入干线管道。油品沿
现代管道运输始于十九世纪中叶。真正具有现代规模的长距离输油管则始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管道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六十年代开始,输油管向着大管径、长距离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成品油管 道也获得迅速发展,,成品油管道多建成地区性的管网系统,沿途多处收油 和分油,采用密闭和顺序输送方式输油。 随着我国海上油田和内陆新油田的开发,原油管道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海上管道和全国的成品油输送管网也逐步发展和形成。 二、长距离输油管组成与各站作用 长距离输油管由输油站和线路两部分组成 (图1—1) :(输油站、线路)
(3)目前,成品油顺序输送中混油界面的检测以超声波检测法为发展趋势, 特别是美国在这方面保持着技术领先地位。
三、天然气管道输送技术的发展 国外长输天然气管道发展比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苏联就开始了长输天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气管道的建设,在80年代,苏联建设了6条超大型中央输气管道系统,全长近 20000km,管径1220~1420mm,是当今世界上最宏大的管道工程。经过半 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外长输天然气管道无论在设计、施工、运营管理,还是 在管材、原动机、储库调峰技术都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大口径、高压干线 输气管道的施工技术更处于领先地位,有许多好的经验和成熟技术可供借鉴。 当前,国外输气管道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增大管径。国外干线天然气管道直径一般在1000mm以上,例如,苏 联通往欧洲的干线天然气管道直径为1420mm,著名的阿意输气管道直径为 1220mm,同时国外大口径管道的施工技术也非常成熟,而我国在这方面还 比较欠缺 (2)提高输气压力。目前,西欧和北美地区的天然气管道压力普遍都在 10MPa以上,像阿意输气管道最高出站压力达21MPa(穿越点处),挪威 Statepipe管道输气压力为13.5MPa,新近建成的联盟管道最大许用运行压力 为12MPa。 (3)广泛采用内涂层减阻技术,提高输送能力。国外输气管道采用内涂层 后一般能提高输气量6%~10%,同时还可有效地减少设备的磨损和清管次数, 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
管道向前流动,压力不断下降,需要在沿途设置中间输油泵站(中间站)继 续加压,将油品送到终点。为继续加热,则设置中间加热站。加热站与输油 泵站设在一起合建的,称热泵站。 输油管终点称末站,它可为属于长距离输油管的转运油库,也可是其它企业 的附属油库。 末站任务:接受来油和向用油单位供油,有较多的油罐与准确的计量系统。 为了满足沿线地区用油,可在中间输油站或中间阀室分出一部分油品,输往 它处。也可在中途接受附近矿区或炼厂来油,汇集于中间输油站或干管,输 往终点。 输油站其基本任务是供给油流一定的能量(压力能,如需要也供给热能),按时, 按量、保质、安全、经济地将油品输送到终点。输油站的一切设施都为这根 本目标服务。由于各类输油站所处的位置不同,各自的作用也有所差异。
3.原油储罐的自动计量系统 目前,原油储罐的计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体积的计量方法,另一
种是基于质量的计量方法。国外大多数石油公司基本采用体积计量方式,其 油罐自动计量系统由测量系统和计算机监控系统两部分组成,其中对罐内油 品平均温度的测量是决定计量精度的关键。而对于油气混输管道,目前国外 正在研究和开发多相流质量流量计,这种流量计可使工艺流程简化,不需要 进行油、气、水分离便能直接测量,取消了计量分离器和计量管汇,减少建 设和维护费用。
(1)、运输量大;能耗少,运费低; (2)、便于管理,易实现全面自动化,劳动生产率高; (3)、管道大部埋于地下,受地形地物限制小,能够缩短运输距离;(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