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财务知识)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

2020年(财务知识)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

(财务知识)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学循环经济和循环经济学[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循环经济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壹门交叉学科,需要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知识,进壹步划分仍涉及哲学、植物和动物生态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产业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循环经济系统时,经常使用物质流分析(分析资源利用效率)、生命周期分析、环境管理体系等工具。

循环经济作为壹种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壹门系统科学。

循环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按生态学规律进行经济活动的壹门科学。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新的生产方式。

和传统增长模式的区别于于:传统的经济增长将地球当作无穷大的资源库和排污场,壹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消费性产品,另壹端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是线性的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要求于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壹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物质代谢或/和共生的关系延伸产业链,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近年来不仅进入了我国中央决策层的视野,也成为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从循环经济这壹名词于中国的提出,到各地方各行业的实践经验总结,制定且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除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本身所体现的科学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特点之外,也反映了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我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环境污染压力,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案例:典型的卡伦堡模式卡伦堡是丹麦的壹个滨海小镇,是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成功的典范。

所谓工业生态系统,是指将生态学中动植物于壹系统内共存共生的原理应用于工业活动中,形成壹个企业“链”。

于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中,不同的企业通过“废弃物变原料”的贸易被紧密地联系于壹起。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中的主体工业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

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将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通过贸易形式供其他企业作原料使用,或替代部分原材料;于这企业链中仍有大棚养殖场、养鱼场、硫酸厂、供热站、水泥厂、农场等。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产生背景“循环经济”中的循环是指生态学意义上的循环,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

生态学上的循环,主要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物质循环和代谢,这是目前国内关于循环经济讨论中均涉及物质流的原因。

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从时间上见,体当下周期变化上;从空间上见,具有地区互动的要求。

循环经济是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有壹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第壹次产业革命前,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较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只是局部性的、小规模的、不明显的,其影响也是有限的。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对环境干预的能力也越来越大,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废弃物排放明显增加,加之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主观上的不努力,致使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秩序构成较大威胁。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壹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和环境产生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

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要求保护地球环境的大规模游行,标志着人类开始高度关注地球环境问题。

1972年,由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组成的民间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方案,首次正式向世界发出了警告:“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当下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的极限有朝壹日将于今后壹百年中发生。

”这份方案被认为是第壹次系统考察经济增长和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间的关系。

尽管方案中的观点有些片面和悲观,但其中提出的自然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增长的观点,依然警示了人们。

从此,生态环境作为制约经济增长的要素引起全世界的注意。

同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壹个地球,人类于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

20世纪70年代的三次石油危机,使人们感觉到了资源供应的危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了人们的追求。

同时,固体废弃物的快速增长需要有新的管理战略,这正是国外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初衷。

西方国家于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而经历长时间的工业化发展后积存有大量的废弃物,如废钢铁、老旧汽车、废家电、废纸张等,这样,客观上要求对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以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

实际上,也正是有了这些废物基础,才使回收利用成为可能,才有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中国的倡导推进了世界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壹方面,国外出版了大量的生态经济、产业生态学等方面的专著或文章,但几乎没有循环经济专著;国外高等教育中也未见循环经济的学科设置。

另壹方面,到2004年底,我国不仅发表了大量的循环经济文章,专著或汇编也已出版了近十本;循环经济也是2005年出版界的热点选题。

能够说,循环经济是壹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概念,是中国学者基于自己的国情,对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的壹个创新。

同时,于经济全球化日益推进的情况下,国外学者已经提出“中国因素”,循环经济的研究也不例外;参加中国环境和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的外方专家,通过和中国专家的合作深化了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外方专家也将中国的循环经济概念推向了世界。

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重视,且成为和中国合作的重点领域之壹。

循环经济的实施主体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

例如,壹个家庭的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活动;壹个办公大楼的节能、正反面使用复印纸、硒鼓的重复利用、中水利用等,壹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社区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太阳能等,这些活动均能产生系统物质流量降低的效果,因而均属于循环经济范畴。

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仍没有完成,不可能实现经济活动中物质减量化,除非不再发展,这有悖于我们倡导和推进循环经济的出发点。

也就是说,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应放于狭义上。

所谓狭义的循环经济,指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再循环来发展经济,相当于“垃圾经济”、“废物经济”的范畴。

日本提出的建设循环型社会,强调的是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和之相对应的是“静脉产业”。

所谓“静脉产业”,是指围绕废物资源化形成的产业,是相对于“动脉产业”而言的,“动脉产业”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的产业。

循环经济的学科基础讨论循环经济的学科基础,不能离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

1、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壹门科学。

正如仿生学壹样,循环经济学也是研究人类仿照自然界物质代谢、循环、共生等规律,且用以安排经济活动。

英国学者坦斯利(A.G.Tansley)1936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于壹定自然地域中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有机体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功能上的统壹。

壹个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有机体及其周围壹切空间和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有机体的环境;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和地理分布等有影响的环境条件,即生态因子。

生态系统的规律能够总结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等,这些生态规律已经被应用于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循环经济实践中。

2、经济学基础从经济学诞生之日起,资源配置、特别是稀缺资源的配置就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于生态环境逐渐稀缺的条件下,经济学将研究的对象拓展到生态环境也就不足为奇了。

资源经济学。

资源经济学认为经济的本质是人将自然资源转换为生存资料。

资源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之别。

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知识、信息、科学、技术,以及累积起来的资本及社会财富等,其最大特征是累积性和可变性。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草原、降水、河流湖泊、能源、矿产等,其本质特征是有限性;且其中的壹些类型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和循环经济研究有关的资源经济学内容包括供求关系、价格和税收对供求关系的影响等。

能否形成产业之间的“废物变原料”的联系,最终由资源经济学决定。

环境经济学。

之所以要各国政府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因为其中涉及外部性问题。

福利经济学告诉我们:如果壹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会带来壹种无法反映于市场价格中的成本,就会产生壹种“外部效应”。

外部性是指壹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给不直接参和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是“外部不经济”。

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

作为公共产品的环境,由于消费中的非竞争性往往导致“公地的悲剧”——过度使用,由于消费中的非排他性往往导致“搭便车”心理——供给不足。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能够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产业生态学产业生态学,是模仿自然生态学建立起来的壹门学科。

1997年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出版了全球第壹本《产业生态学杂志》。

该主编ReidLifset于发刊词中提出:“产业生态学是壹门迅速发展的系统科学分支,它从局部、地区和全球三个层次上系统地研究产品、工艺、产业部门和经济部门中的能流和物质流,其重点是研究产业界于降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压力的作用。

”产业生态学试图仿照自然界的物质循环,通过企业间的系统耦合,使产业链显示生态链的性质,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传递、高效产出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生产量、消费者的消费量和再生者是相对简单而稳定的,但生态工业系统无论是技术水平仍是相互之间的联系,仍远没有达到自然界的水平。

4、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壹门跨社会科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生态学)的边缘学科。

生态经济学是壹门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生态环境已经从单纯自然意义上的人类生存要素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经济要素,这有俩层含义。

第壹,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良好生态环境已经短缺,拥有良好的环境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目标之壹。

第二,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废弃物的吸纳能力已经或接近饱和,局部地区甚至已经超载,继续利用它进行生产就必须再生产出新的环境容量,因而需要投入资金进行“建设(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劳动的“产品”。

换句话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具有了二重特征,即从生活的角度见是目标,从生产的角度见已经变成生产要素和条件。

5、从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到皮尔斯模型1965年5月10日,美国学者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EwertBoulding)于“地球像壹艘宇宙飞船(EARTHASASPASHSHIP)”壹文中提出,人不应将地球见作为垃圾场,人是生态系统中的壹员,且用了“循环其废物(recycleitswastes)”及循环流(circular-flow)等词语,人的生存能力依赖于具有闭路循环特征的世界生态系统上所有元素和人的共生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