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长安全管理知识一、班组长安全管理知识——管理行为规范㈠岗位操作规范。
岗位操作规范就是从企业经营系统的整体出发,科学地落实各岗位的责任,使每个岗位都明确“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时间干”、“按什么路线干”和“干到什么程度”,从而使每个岗位都能做到按程序、按路线、按时间、按标准、按指令操作。
“五按”是岗位工作规范的基本内容,“五干”则是制定岗位工作具体规范的基本思路和依据。
规范化工作法强调对人在工作中的行为实行强化管理,“五按”与“五干”就是要求职工在生产经营中行为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其实施具有客观必要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行岗位规范化操作是现代化大生产客观要求,是公平竞争和提高生产率的要求,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必由之路。
㈡岗位操作规范的内容1、该岗位所有的操作,即应该干些什么?2、每项操作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程序,即应该怎么干?按什么路线干?3、该岗位所有操作的时间安排,即每项操作在什么时间干?4、执行考核细则,即每项操作怎么干和干到什么程度?㈢岗位操作规范的编制原则1、科学性。
岗位操作规范的制定要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应严格遵照机器设备的运行要求并充分吸取已有的行为科学、目标管理、定额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同时,还应遵循科学的制定程序。
2、系统性。
首先,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岗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某一岗位的规范的制定决不是孤立的,应从整个生产过程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行反复综合平衡,全面优化。
其次,对一个岗位上的所有操作也应看作一个整体,按照生产工艺的要求,合理搭配每个时间单元的工作内容,保证各项工作间隔时间均匀,生产控制均衡。
3、实践性。
为了保证制定出的岗位操作规范切实可行,整个编制过程中要做到专群结合,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反复论证、审核,然后经实践验证,最后确定。
4、先进性。
岗位操作规范既要考虑现有岗位工作人员的素质条件,又要使操作规范反映先进工人的操作系统具有的先进性。
岗位操作规范应是多数人经过培训和努力才能做到的。
5、动态性。
岗位操作规范的先进性是相对的,随着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员素质的提高,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应不断做出相应调整,以便保持其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践性。
㈣岗位操作规范的调整分为:临时性调整和定期调整1、临时性调整岗位规范化操作展示板和操作规程为每个岗位明确规定了“五干”的内容,是为在正常条件下的规范化操作提供的依据。
但是,生产中总有些特殊情况,如停电、停水、发生突然性故障等,在这些特殊情况下为了使各岗位仍能协调有序地工作,就必须进行临时性调整。
规范化工作法规定,临时性调整须由生产管理机构统一发出操作指令。
操作指令逐级发下,各岗位按操作规范的基本内容,即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时间干,按什么路线干,干到什么程度。
2、定期调整为了始终保持岗位操作规范的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应不断收集职工在工作中的创造发明和先进操作经验,针对变化的各种因素,作出定期调整。
有的企业每隔1-2年,组织专人对岗位操作规范进行一次修订,并组织岗位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和试行,以便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了保证定期调整时省时高效,应切实作好平时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这项工作主要分以下几部分:a、收集职工建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岗位人员在日常执行规范的过程中,常常能对规范中的某些细节提出好的修改意见。
应注意的是,岗位人员提出的建议应通过一定方式上报。
如设立建议箱,定期填写合理化建议表等。
在建议未被上级采纳之前,不应擅自实施。
车间领导应经常对这些建议进行收集、分析,并通过必要的试验,将好的建议记录在案。
b、车间主任可随时根据生产工艺变化情况和经过验证的建议,修订岗位操作规范,但必须经生产管理部门批准,并填入变更操作指令簿,以备定期修订操作规范时使用。
㈤班组长的行为要求班组长的管理规范及行为要求包括:工作标准及工作程序要求。
1、工作标准(1) 工作标准a、在车间主任的领导下,认真搞好班组管理、业务指导。
b、加强对生产系统各项工作的科学管理,严格按各岗位的有关技术管理标准,抓好生产管理工作。
c、加强生产运行的安全观念,确保生产系统运行的安全性、连续性,事故率低于公司标准规定。
d、每周组织一次班组例会,总结上周工作,安排本周工作,并对各岗的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对好的及时表扬,对差的及时批评,并提出整改要求。
(2)技术业务标准a、能够收集、整理上级有关生产管理的决策、决定及指示精神的贯彻意见,并加以分析。
b、熟悉生产过程和工作性质,具备相应企业管理知识和文化知识。
c、能够按照车间领导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公司车间的工作总结报告、经验交流报告、调查报告和有关的情况反映报告,能够抓好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工作。
d、熟悉各岗位的工作性质,知识广泛,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
(3)素质标准a、秉公办事、清正廉洁。
b、在文化上不断进取,刻苦钻研,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
c、具备相应的文化程度,精通生产系统的专业知识。
d、具备高效的办事工作能力和内外协调能力(4)工作质量标准a、凡经手办理的各项工作,不得有重大失误,在技术业务方面失误率应控制在1%以内。
b、凡经手处理的生产系统的各种专业技术文件及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并100%落实。
c、高标准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交给工人办理的工作,要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工作质量要高于工人。
d、年终职工民主评议满意度在80%以上。
2、工作程序(1)工作程序a、将上级领导和部门安排的工作安排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
b、将班组各岗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向生产主管及车间主任汇报。
(2)把关程序a、严把作业审批关b、严把生产系统安全运行关c、严把各岗位工作质量关(3)反馈程序a、将各岗位反馈的信息分析整理反馈给车间领导,以便决策b、将车间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反馈给领导c、将生产系统的运行动态反馈给有关领导(4)请示汇报程序a、建立正常的请示汇报制度,对职责范围外的业务,应向有关领导请示,批复后方可办理,然后将有关情况向领导汇报。
b、对管理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
c、处理突发性事故时,应将处理中的各种情况向领导汇报。
二、班组长安全管理知识——管理行为包括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㈠工作规范化1、班组长应认真贯彻执行公司领导做出的各项决策和决定,班组内有事多商量,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先民主后集中的原则。
2、岗位工作人员处理各项工作时,应按照本岗位的各种专业管理规定、章程、标准开展活动。
3、各岗位工作人员应按本岗位的“工作程序”、“把关程序”、“反馈程序”、“请示汇报程序”开展工作。
㈡工作标准化1、班组长必须严格按本岗位“三标”的内容来衡量和检查,对照标准找差距,改进自己的工作。
2、对于各岗位的工作,应该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公司各部门工作系统安全、连续、可靠地进行。
㈢工作制度化1、学习制度a、加强专业技术学习,结合生产运行的实际情况,每月组织一次技术业务学习讨论,分析系统运行状况。
b、结合本岗位工作性质和特点,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2、考核制度a、由班长按各岗的《岗位责任制》、《工作标准》、《技术业务标准》、《工作质量标准》,对各岗进行月、季、半年、全年工作考核。
b、将考核结果与本人见面,同时按各项标准打分,并与工资分配挂钩。
c、对所承办的工作,每出现一次差错按情节轻重扣发当月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两次以上不合格者扣发当月的绩效工资。
d、对临时性指派工作必须按班长的安排和要求进行,如达不到预期的工作效果,给予教育及自行返工,再不合格者将给予一定的罚款。
e、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系统运行间断或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者,除给予经济处罚外,按损失程度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㈣请(销)假制度1、班长轮休,请病、事假,必须按程序向有关领导请假。
2、班内所有工作人员提出轮休必须经过班长批准同意后,按程序办理轮休手续。
3、凡病假不能上班工作者,必须持县级以上医院诊断书,否则按事假处理。
4、因事不能上班工作者必须按下列程序办理请假手续:三天以内必须经班长同意,三天以上的班长同意后必须报主管主任批准方可休假。
三、班组长各项管理工作㈠班组管理1、班组日常管理。
2、搞好班组文明建设。
㈡设备管理1、熟悉班组所管设备性能,掌握设备的使用与维护保养规程。
2、包机到人,明确分工,组织搞好设备管理基础工作。
㈢生产管理1、根据生产任务,组织班组人员实施,保证按质、按量按时完成。
2、管理班组生产所需材料、工具、测试仪器等。
开展班组经济核算,保证材料消耗不超过指标。
3、协调好横向协作关系。
4、每周检查本班组各项工作的进展,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5、认真抓好生产运行记录及其他各种记录的填写,保证班组记录差错率不超过千分之三。
㈣安全管理1、教育班组成员严格执行《公司安全规程》,保障班组安全生产。
2、组织班组成员参加排除事故隐患和处理各种事故。
3、按班组布置内容每周组织一次班组安全活动。
4、每月检查两次消防器材,保证不丢失、性能灵活好用,并做好记录。
㈤质量管理1、带领和督促班组员工,按作业指导书和质量标准,生产出合格产品。
2、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实行三检制(即自检、互检、专检)。
3、开展全员质量管理。
㈥其他管理1、严格考勤和请假制度,坚持每天考勤,出勤率达到上级要求。
2、抓好岗位练兵,有班组长安排,组织实施,做到有安排、有检查,不断提高班组职工技术素质。
3、前班后会,组织班组成员按时参加班组里的各种会议和活动。
4、组织每月一次班组工作总结会。
5、认真对班组成员进行考核,组织好先进评比活动和工资分配工作。
6、认真组织好各种管理原始记录、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填写,确保及时完整、准确,妥善整理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