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别
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别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 是抗日的主战场,而敌后战场是抗日的辅战场;在战略相 持阶段则反之。就阶段分析而言,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 政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国民政 府的内外政策转向反动,其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也不是说 可有可无的。我们不能因为其政策的变化曾造成了恶劣的 影响而忽视它在抗战中的作用。我们肯定国民政府在抗日 战争中的作用,主要是它始终没有向日本投降,这符合历 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抗日战争的结果及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1937年 7月至1945年8月,中 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 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 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 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 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 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 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 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 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 分。
甲午战争的过程
战争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 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 1894 9 17 11 22 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 ,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 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如何正确评价国民党 在正面战场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这两大战场的 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它们是互相 依存的,其同仇敌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两个战 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了贡献。具体而言,在战略防 御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 而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就没有抗战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 场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 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
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企图把“满蒙”从中国本土彻 底分割出去,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 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日本 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28年6月4日清晨,奉系军阀张作霖(当时是中华民国总统)的专车开到皇姑屯 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轰然一声巨响,专车被日本人事 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之中,四小时后不治身 亡。这就是当时轰动中外的“皇姑屯炸车案”(皇姑屯事件)。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 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 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 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见了为名, 要进城搜查。29军不准,日军就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 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 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 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 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与此同时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防共、限共、 溶共、反共”方针,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 中国共产党由始至终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民抗战路线。同时将重 点放在敌后农村,在新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继续走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期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揭示了抗战的发展 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 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 别
的 不 同 点 。 抗 日 战 争 历 及 。 景 。 果 与 争 。 的 结 程 背 。 过 发 的 果 。 景 。 战 甲 午 义 战 争 的 争 爆 的 结 程 背 过 发 的 史 意 日 战 争 争 的 抗 抗 日 战 抗 日 战 争 爆 甲 午 战 争 甲 午 战 甲 午
甲午战争的结果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乞降活 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 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 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11款,《另约》 3款,《议订专条》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பைடு நூலகம்2款。该条约的 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也成为中国 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军以国 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 民党为主题的正面战场,担负了 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期间国民党的爱国将领表现了空 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如凇 泸、忻口、徐州、武汉会战以及 台儿庄战役等一系列大战役。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还实 行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如改 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 请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1938 年6月成立国民参政会。
抗日战争的过程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37年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 1938年10月广州 武汉失守, 月广州、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 防御阶段。 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 第二阶段: 1938年10月至1943 月至 12月 是战略相持阶段。 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 1944年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 部反攻至1945 1945年 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 是战略反攻阶段。 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 卫了中国的国家主 权和领土完整, 使中华民族避免了 遭受殖民奴役 的厄运。 二、中国人民抗日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人民在精神上、组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三、中国人民抗日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战争的胜利, 觉醒,使中国 织上的进步达 度。 战争的胜利, 大团结,弘扬 精神。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简称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 二十年)爆发,因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 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 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权驻朝公使大鸟 圭介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和东 学党起义军已签订休战和约 。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 求中国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但日本决心扩大事端 ,继续向朝 鲜增派军队 ,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大鸟圭介于19日 和20日,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 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 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 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 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七月 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点
一、经济上: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但是由于清政府一 经济上: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 再对外妥协、赔款,使日本看到了发财之道,于是冒险发动了一场战争, 再对外妥协、赔款,使日本看到了发财之道,于是冒险发动了一场战争, 结果日本侥幸赢了,并从清政府那得到经济上的支持, 结果日本侥幸赢了,并从清政府那得到经济上的支持,从此挤身世界强 国之列;抗日期间,日本经济强于中国, 在抗战爆发时, 国之列;抗日期间,日本经济强于中国,但在抗战爆发时,日本政府的 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 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 , 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 而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方针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指出了问题的关 键。 政治上: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 二、政治上: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而中国还是 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 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 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 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落后的政 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 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限制了现有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战 斗力和日本较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 斗力和日本较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 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 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 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 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 不敢公幵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在这样的前提下, 不敢公幵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在这样的前提下, 加之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加之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因此中国有实力也是有能力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