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龙源期刊网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作者:乔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富含意象。

伟大的诗人总能凭借意象的各种组合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

本文选取“意象”这一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概念作为研究《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切入点,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分析框架,对两个英译本意象转换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了《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的另一蹊径。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
引言
众所周知,《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可谓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书中,作者曹雪芹透过薛王贾史四家的兴衰描绘了没落王朝各个阶层的人生百态,后人常常将其奉为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不管是对于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红楼梦》都有着无法忽视的深远影响,它独特而恒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研究者,随着《红楼梦》研究课题的蓬勃发展,“红学”也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开始着手翻译《红楼
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翻译工作由他的女婿约翰·阂福德完成。

这部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译本由企鹅出版集团发行。

同年代末期,翻译家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也完成了整个巨著的翻译工作。

这本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的译作由外文出版社发行。

诗词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

尽管穿插诗词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创作的一大传统,但其他作品中常常用于开头和结尾,起总领或是总结作用,或是作者用以感慨评价。

《红楼梦》诗词一部分具有相似的功能,另一部分则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特色为其他章回小说诗词所不具有。

在霍克思之前,从未有译者能完整译出《红楼梦》的诗词。

针对《红楼梦》诗词翻译这一问题己有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在前,赵雨柔以《石头记》诗词意象翻译为中心,通过分析霍克思针对不同语境下意象的翻译方法,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的文化起源,她从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出发,将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按直译、转换、增译和减译四种翻译方法分类,并选取代表性的意象分别在中西两个文化语境下对其进行文化溯源。

她指出评价一部译作,应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文本语境、译者个人动机、目标受众群体等因素评价一部译作的真正价值。

武华慧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词翻译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霍克斯版《红楼梦》力求将原作带给他的快乐传达给西方读者,因此他更多地采取了归化的策略。

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却实现了作者最初的翻译目的;而杨宪益的版本主要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他的翻译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中国传统元素,将中国文化内涵忠实地传达给西方读者。

张蕾讨论了“红诗”译作的意境美和情趣美,认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