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从饮茶之人爱喝茶的种类,便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对通过典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
笔者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中关于茶名称的翻译对比,探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以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茶文化;英译茶之名;动态对等;翻译目的论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早在神农时期,茶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文化、思想领域又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
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茶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二、《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
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更可贵的是他是借茶来烘托其中的人物性格。
同时,也呈现了清代的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
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
这有三种解释。
(1)译者的目的(如为了金钱);(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为了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1]。
从以上的三种阐释中,我们重点来谈谈译文的交际目的。
在这一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者在翻译中的核心地位。
一部译品能否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
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目的是什么,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思想,只有在目的明确后,翻译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初衷与反响才能相结合。
译者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确立翻译的意图,以向读者传播介绍为手段进行翻译。
要学会跳出文本的小圈子,站在读者与文化的大圈子中去进行翻译。
只有把目的、对象都明确了之后,翻译时便能游刃有余了。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就是说自己始终起到纽带的作用,是一个传输文化思想与情感的媒介,不要带着要让作品成为经典的功利的思想去翻译,也就是要脱离文本[2]46。
四、茶之名体现人之性
依据以上翻译目的论,来看看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目的。
二者的翻译目的都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和中国的文化。
但却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的策略。
杨氏夫妇采用的是异化法进行翻译,而霍克斯采用的归化的方法翻译。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归化和异化哪个更胜一筹,而是把目标锁定在读者目的论的角度上去比读这两部译作中关于茶之名的翻译。
前面已经提到过,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很多地方都提及了茶。
足以显示出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力之大、之广。
然而,他写茶并不是只是为了说明贾府的奢华生活抑或是茶文化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所喜欢喝的茶来暗示此人的性格。
例如第41回写贾母带领众人游览大观园,至拢翠庵,老太太即向妙玉道“:把你的好茶拿来。
”妙玉捧上茶来,老太太又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即笑答“:知道,这是老君眉。
”[3]173老君眉,指产于洞庭湖中君山的银针茶,系精选嫩芽制成,香气高爽,形如长眉,故名老君眉。
这里写贾母喝“老君眉”实则是在向源语读者暗示贾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
“老君眉”取老君、长寿之意,显示身份。
为了把这层涵义向目的语读者表达,我们来比较这两位翻译家是如何翻译的。
例一原文:这是老君眉。
杨译:This is Patriarch’s Eyebrows.[4]291霍译:This is Old Man’s Eyebrows.[4]433奈达提出的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就是强调要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对原文和译文产生共同的反应。
也就是说源语读者能够从茶之名分析出人物的性格、地位,那么目的语读者也能够从翻译的名称中了解人物的品性[5]169。
那么先看霍译本,把“老君”译成是“Old Man”,目的语读者只能够从其中了解老的涵义,并未品出“君”的意味。
杨译的“老君”在这一点上便略胜一筹,其译为“Patriarch”。
Patriarch英文解释为“an old man whois respected as the head ofa familyor tribe.”也就是年长而受人尊敬的家长、族长、年高德勋的人。
这与曹雪芹用白话文所隐含的意思不谋而合。
目的语读者能够从字面的意思分析出贾母的地位,这便实现了翻译的“动态对等”。
大名鼎鼎的龙井茶,无论在名门望族还是在寻常百姓家,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中宝玉到潇湘馆看黛玉,黛玉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3]368。
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大特色著称于世,名列国内绿茶之首。
此茶产于西湖西南龙井附近的群山之中。
因龙井泉池大旱不涸,人疑通海有神龙盘踞之传说,故泉称龙井泉。
周围所产的茶叶,亦美其名称之为龙井茶。
例二原文: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杨译:BrewacupofmyLongjingteafortheSecondMaster.[4]624霍译:WouldyoumakeMasterBaoacupofDragonWelltea?[4]868小说中,黛玉十分喜欢喝“龙井茶”,这与她的性格不无关系的。
黛玉,一个江南女子,多愁善感,须喝龙井茶才能展现出她的天生丽质,高雅不俗的气质。
因此,为了让目的语读者读出作者之用意,译者需要起到一个文化媒介或桥梁的作用。
然而,笔者认为,在“龙井茶”这一词的翻译上,二位译者并没有遵循“动态对等”的原则进行翻译的。
也就是说目的语读者在看到这两段译文的时候会茫然不知其意。
首先,霍译的“龙井茶”为“Dragon Well tea”。
违背了“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
因为从文化角度分析“,龙”在中西方人的心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它代表了两种意像。
在中国,它代表着祥和、地位和高贵。
而西方人认为龙便是混乱与邪恶的象征。
这两种文化是不相容的,既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又要尊重源语的文化。
因此,笔者认为翻译该字的时候,以“Long”代“Dragon”,再其后加上相应的标注,来解释此龙非彼龙。
这样便能够使目的语读者理解了龙的内涵,而不会产生歧义了,实现了“动态对等”的原则。
“井”字的翻译就可以直接译为“Well”便可以了。
也就是说对“龙井茶”的翻译,笔者认为“LongWell tea”要比以上两个翻译的译本要恰当。
目的语读者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五、结语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饮茶开始的。
因此,我们从《红楼梦》中茶之名来谈翻译,进行译作的比读,是要让世界人听到中国典籍里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声音,体会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译者要以一个文化传播使者的身份来进行翻译,要摆正自己的态度,始终把目的语读者放在第一位。
这样,我国的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梅晓娟.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论《况义》中的天主教化和中国化改写[J].外语学
刊,2008,(2):128.
[2]Yang Xianyi&C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4]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Stone[M].NewYork:Penguin Group,1973.
[5]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