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
《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
(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
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学生分析:
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
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新生事物,却在某些国家又出现解体”的问题理解更难。
教学设计总体思想: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遵循《课程标准》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归的教材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讨“活动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做实验、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程,既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区分,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变化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P64“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质疑问题。
结合上述两种说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远大发展前途?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1、袁世凯和张勋为什么要复辟?他们的复辟为什么必然要失败?
2、新生事物的发展会不会一帆风顺?为什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65-P66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和图片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2、本节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课堂教学活动配合默契,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较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出来。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质疑,回答的问题应多给予鼓励、支持肯定,充分挖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量变、质变对人的启示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