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都市化进程中的南京交通进展战略与规划杨涛(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1、都市化进程中南京都市交通面临的挑战依照国际经验,经济发达地区的都市化进程,将以大都市为核心,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由内向外,由外向内,伴随着都市人口和产业功能的积聚和扩散,在不同地域层面同时并行地推进。

必须指出,南京以后的都市化进程是伴随着机动化同时进展的。

都市化与机动化的联动进展是一个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过程。

这种联动效应既将使南京交通进展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将阻碍甚至决定着南京以后在国家和区域进展中地位和南京都市圈的有效构建;阻碍甚至决定着南京都市进展区的健康成长与发育;阻碍着南京主城和中心区作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爱护和人居环境质量。

1.1 都市化与机动化的联动进展,决定着南京的区域地位和南京都市圈的有效构建从广域层面看,首先,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差不多加入WTO,因此,不管从国家、区域依旧南京自身进展的要求考虑,南京既有条件也有必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进展成为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的都市。

为此,南京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国际联系机动性,也即必须开发便捷的客流和物流国际联系通道或平台。

其次,南京所处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在不久的今后向大都市连绵区进展的最重要地区之一。

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次中心的沪宁杭密集的城镇群,人口素养高,文化教育发达,产业层次高,外向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好,有条件也有必要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协同进展模式,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要形成如此的区域协同进展模式,除了在政策和体制上建立高效良好的区域协同机制外,构建一体化的沪宁杭快速交通网络是其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

近年来相继建成的沪宁、沪杭、沪甬、沪嘉以及宁杭等高速公路对改善本地区城镇间的交通联系,促进本地区都市间经济、产业的合作和信息、人才、资源的流淌发挥了积极作用。

尽管如此,按照国际上大都市连绵区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备性、便捷性、充分性和可靠性来衡量,本地区既有的和规划的交通网络还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构建高度一体化的大都市连绵区的需要。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都市间既要相互协作、共同进展,同时也存在相互竞争。

南京处在长江三角洲的西端,承担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辐射交流的支点作用。

尽管南京近年来向周边地区辐射的高速公路通道建设特不迅速,能够讲处于全国领先,然而,假如我们跳出南京看南京,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大京九铁路、长江过江通道、沿海大通道等,南京作为国家级的交通枢纽地位正在被削弱!因此,南京在区域竞争中将处于不利的位置。

第四,南京作为省会都市,处在江苏省的西南端,紧靠安徽省相对发达的皖江经济带东端。

其交通经济区位既有利又有弊。

从省外看,南京与皖江经济带中的马鞍山、芜湖、滁州等都市交通联系特不便捷,都在100公里交通圈之内,相比安徽省会合肥还要便捷。

而从省内看,同样100公里交通圈内,与南京联系的只有镇江、扬州两市,同时受到上海以及处在上海都市圈内次一级的苏锡常都市圈的吸引,它们对南京都市圈的认同感远远低于省外的马鞍山、芜湖、滁州等。

南京都市圈必须提供更为便捷可达、舒适可靠的快速交通体系,才能增强都市圈都市间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处在距离南京100-200公里之间的苏北欠发达都市淮安、宿迁,以及安徽的巢湖、宣州、淮南等都市,都有向南京都市圈贴近和加盟的愿望,关键依旧要靠便捷的交通联系。

随着交通方式的转变、升级,空间距离的概念能够被弱化,时刻距离以及交通的可靠性和舒适性则是决定性。

如何以时刻的概念来衡量,通过快速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构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是南京都市圈规划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总之,在都市化进程中,都市间的合作与竞争是同时并存的。

而合作也好,竞争也好,都离不开综合交通体系的支撑。

都市化与机动化的联动进展,决定着南京的区域地位和南京都市圈的有效构建。

1.2 都市化与机动化的联动进展,决定着南京都市进展区的生长发育从南京都市进展区层面看,其进展定位是以南京主城为核心,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主城与外围新市区、新城联动协调进展的高度都市化地区;都市进展区作为整体是南京大都市圈的核心都市。

南京都市进展区远景总人口有可能达到1000万左右,都市人口达到750-800万。

如此一个将近3000平方公里巨型都市,与目前南京主城243平方公里、260万人口来比较,其规模体量、空间尺度和都市机能都不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张,而是质的飞跃!对都市交通网络体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服务水准等方面的要求,也将是重大的挑战和考验。

能够确信,仅仅以传统的地面道路交通模式来应付如此一个700-800万人口,3000平方公里组团式的巨型都市的交通需求,其后果和局面是无法想象的。

国际经验表明,都市的中心地位是通过高水准的都市功能支撑和体现的。

高水准的都市功能既有赖于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的政治中心功能,有赖于具有2700多年悠久历史、十朝都会积淀的文化遗存功能,更有赖于新的现代化的经济、产业、科技、信息、文化等多种综合的和积聚的都市功能。

新功能的注入、积聚、强化、辐射、扩散,无不有赖于作为中心都市功能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现代化都市交通的支撑。

也即必须构筑与南京作为现代化中心都市相匹配和适应的高水准的都市交通体系。

依照总体规划的设想,都市进展区中的新市区、新城将是南京今后都市化的重点进展地区。

它们既承担着主城人口和产业等功能扩散和转移任务,又承担着对外围地区、更重要的是对外来人口、产业的吸引和积聚任务。

从交通需求阻碍的角度看,随着都市进展区土地开发和空间拓展,随之而来的是都市交通问题面的扩大:上下班客流分布的范围更加广泛;单程出行的出行距离会变长;交通总量也会大幅增加;高峰期交通拥堵将由市中心区向外围及都市出入口地区蔓延。

而从交通供应的角度看,交通网络的扩张和交通方式的引导选择既阻碍着都市进展区发育的形态和生长的速度,也决定着交通系统本身的效率与负荷。

就都市进展区中的新市区和新城所承担的两大功能和任务而言,后者有赖于南京都市进展区与外部区域便捷的交通联系网络,其挑战性在上节已充分阐述;前者则依靠提供主城与新市区、新城之间以及新市区、新城内部高水平的交通服务。

(1)交通工具的进步才能使都市扩展成为可能,因为人们能够在相等的时刻内到达更远的地点。

有人对各种交通方式下的合理建成区面积作了估算,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交通方式与都市进展规模的关系目前南京的都市交通方式是单一的地面道路交通方式,摩托车购买和使用受到严格操纵,小汽车尚未进入平常百姓家,轨道交通尚停留在图纸上。

如此的交通方式不足于支持高度的都市化。

以主城新街口为中心的路面公共交通40分钟通勤圈没有跨越绕城公路范围。

南京外围城镇欠发达,都市化水平低,城镇间进展联动性差,专门大程度上与交通体系不完善,交通网络不发达有关。

(2)随着机动化水平的提高,都市进展区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完善,都市将会沿着交通走廊进展,都市公路出入口以及快速公交线路沿线将是都市进展蔓延最快的地区。

为幸免以后高度机动化带来大量小汽车涌入市区,引起严峻的交通拥塞,同时又不阻碍郊区、郊外居民的就业机会及市中心区及外围城镇的经济活力,我们必须关注主城与外围城镇、外围城镇与外围城镇间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

1.3 都市化与机动化的联动进展,阻碍着主城核心区功能的有效发挥和人居环境质量。

首先,主城既是南京大都市圈的核心,也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体现的地区。

都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南京都市进展目标是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最佳人居环境的现代化大都市。

如前所述,如此的都市进展目标决定了南京市的都市交通体系必须以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准规划建设。

既要有高度发达的对外交通网络,又要有能适应适度机动化需要,满足快速、高效、舒适、可靠等要求的都市交通网络。

而南京现有的都市交通系统还远远不能满足上述要求。

为此,在今后相当长时刻内,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都市建设的主题,也就必定对既有的用地布局、都市建筑、文物古迹、自然风貌构成程度不同阻碍。

南京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既是风景秀丽的江南名城,又是渊源流长的十朝古都。

境内山、水、城、林交相辉映,名胜古迹不胜枚举。

这些丰润而宝贵的人文资源、古都风貌既是南京的,也是世界的;既是过去和现在的,更是子孙后代的。

南京的都市交通进展战略和都市交通建设决不能无视这一专门的背景,必须极其慎重地作出抉择。

现代化大都市的进展目标与历史文化名城爱护决定了南京城交通将长期面临两难选择。

其次,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都市经济实力,也改善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水平,这也是都市客运交通结构转变的关键因素。

从长远观点看,必须考虑收入、消费水平达到充分富裕,文明水平达到充分高度情况下,居民对出行质量的要求(如出行的自由性、舒适性、时刻和安全的可靠性等等)和可能的选择决策(如交通工具的购买和交通方式的选择等)。

能够预见,现有的一些不得已的出行方式,如长距离自行车出行,必将向能满足其提高了的出行质量要求的机动化(小汽车或公共交通)方式转移。

依照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小汽车将开始进入家庭;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小汽车私有化将逐步加快。

因此,能够预见,今后10-15年,将是我市小汽车进入家庭的关键时期。

如何在小汽车进入家庭高潮到来之前,将大众出行方式更多地向公共交通方式吸引和引导,形成一种高效合理、满足可持续进展需要的交通方式结构,是都市交通面临的重大课题。

假如讲小汽车进入家庭不可幸免,那么,从南京整个都市进展区来看并不可怕,令人担心的是南京主城,特不是旧城和中心区的交通。

近年来南京的都市框架迅速拉开,旧城区的人口和工业正逐步向周围城区疏散转移。

这既为第三产业腾出了进展空间,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但造成的居住与就业之间的分离现象却比较突出。

上下班高峰期中心片区与外围几个片区间的潮汐式交通比较明显。

这种分离现象是在都市改造建设过程中难于幸免的。

由于旧城改造、土地置换尚在进行之中,这种分离现象可能还将进一步加剧。

按照都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河西地区、中山门外地区、宁南及江宁东山镇地区以及仙西地区(新市区)将是人口增长的热点地区,而中心片区(旧城)的人口数量及密度将逐步降低,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将进一步优化。

同时,上下班高峰期中心片区与外围几个片区间的潮汐式交通将比往常更为明显,中心区与外围片区间由于受山脉、河流、城墙、铁路等阻隔,而造成的瓶颈问题也就更为突出。

同时,外围片区间的交通需求也将明显上升。

因此,中心区与外围片区间、外围片区间的交通联系通道规划是远期交通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