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俄贸易主要因素的实证分析王金亮【内容提要】本文通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和弹性分析方法,利用1991~2006年的数据,对中俄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俄两国之间贸易额的最主要因素是两国的国民收入,其次是两国的合作政策。
20世纪末对两国贸易负面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俄罗斯国民收入的持续走低,而新世纪以来中俄贸易额的大幅度增加则得益于俄罗斯国民收入的急剧上升以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经贸领域的逐渐深化。
【关键词】中俄贸易进出口模型回归分析弹性分析【作者简介】王金亮,1973年生,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系副教授。
(哈尔滨150080)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是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联邦的出现。
十几年来,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与我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进行着广泛的合作。
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更是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大都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比较薄弱。
对中俄贸易前景的分析也基本上属于定性的预测。
而以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中俄贸易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很少。
本文在参考中俄两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中俄贸易最基础的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考察和探讨,试图得出一些有数量依据的结论,以期对中俄贸易的未来做出估计。
二中俄贸易的理论分析(一)中俄贸易理论假设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两国间发生贸易的最基本的原因是双方各自存在的比较优势。
可以说,比较优势是两国发生贸易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规模经济、产品生命周期、运输费用、交易成本等原因也是引发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这些因素是两国间贸易流动的前提条件[1]。
中俄两国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中俄贸易大都属于基于比较优势而发生的产业间贸易,而基于规模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等等原因的产业内贸易占的比重很小。
可以说,中俄贸易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比较优势的存在。
然而这只是为双方贸易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并不代表贸易必然发生并且会不断增长。
一般情况下,一国的要素禀赋是很难发生变化的,而制度等因素对于贸易的影响也是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的。
为了观察决定中俄贸易额的深层次原因所在,我们把始终存在的比较优势和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的资源禀赋和一般的制度因素视为前提假设,来设定两国的进出口模型。
我们假设:(1)两国各自存在比较优势。
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方面,而俄罗斯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资源方面。
无论在人均资源占有比率方面,还是在两国之间的贸易商品结构方面,都可以看出这种轮廓。
(2)要素在两国之间仅存在有限制的流动。
由于中俄双方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贸易机制,所以,双边的生产要素只能在政府管制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两国的要素流动具有有限性。
(3)双边贸易在制度层面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迄今为止,解决的力度明显不足,大大滞后于贸易的发展。
短期内,这些问题不会得到妥善的解决,所以我们将其设定为我们分析的前提条件。
(二)中俄贸易理论模型在三个前提假设的约束下,中俄贸易额理论函数的自变量似乎应该主要是有效需求和价格。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对国外产品有效需求的大小应该是国民收入的函数,即: D=f(y),D'>o(1)(1)式中,D表示有效需求,y表示广义国民收入。
D是y的增函数。
在出口商品成本不变和国际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化主要取决于汇率的变化,即:P=f(R),P'>0(2)(2)式中,P表示进口商品价格,R表示外汇汇率。
P是R的增函数。
如果商品价格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汇率受某种因素的制约而未发生变化,或汇率的变化与价格变化不一致,则汇率与价格就会成为影响贸易额的两个独立因素。
另外,自普京总统执政以来,俄罗斯扩大了同亚太地区的交往,尤其重视与中国的经贸联系。
两国陆续签署了多项推进双边经贸合作的贸易协定,从政策上大大加强了对双边经贸的支持力度。
这里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是2001年5~6月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
因此,笔者将此条约的签订作为影响两国贸易额的政策变量。
我们用XN表示政策变量。
我们把中国对俄罗斯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而把俄罗斯实际国民收入,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政府政策和外汇汇率作为解释变量来构造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函数(俄罗斯从中国进口函数)。
因此有: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函数(俄罗斯从中国进口函数):(3)式中,QX表示中国对俄罗斯出口额;YR表示俄罗斯实际国民收入;PC表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XN表示两国政府的贸易合作政策;R为以卢布表示的人民币汇率;u为随机扰动项。
一阶偏导数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增减性。
理论函数(3)说明,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额大小取决于俄罗斯实际国民收入、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两国政府的贸易合作政策及以卢布表示的人民币汇率四个主要因素。
在其他三个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俄罗斯实际国民收入提高,则中国对俄出口额增加;其次,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提高,则中国对俄出口额减少;第三,中俄两国政府采取合作政策,则中国对俄出口额增加。
第四,以卢布表示的人民币汇率上升,则中国对俄出口额减少。
反之则相反。
随机扰动项的走势不定。
因为中国对俄出口额等于俄罗斯从中国进口额,所以,该函数也可以视为俄罗斯从中国进口函数。
我们把中国从俄罗斯进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而把中国实际国民收入,俄罗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政府政策和外汇汇率作为解释变量来构造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函数(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函数)。
因此有: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俄对中国出口)函数(4)式中,QM表示中国从俄罗斯进口额;YC表示中国实际国民收入;PR表示俄罗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XN表示两国政府的贸易合作政策;r为以人民币表示的卢布汇率;u为随机扰动项。
一阶偏导数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增减性,u的符号不定。
理论函数(4)说明,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额大小取决于中国实际国民收入、俄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两国政府的贸易合作政策和以人民币表示的卢布汇率四个主要因素。
在其他三个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中国实际国民收入提高,则中国从俄罗斯进口额增加;其次,俄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提高,则中国从俄罗斯进口额减少;第三,中俄两国政府采取合作政策,则俄对中国出口额增加。
第四,以人民币表示的卢布汇率上升,则中国从俄罗斯进口额减少。
反之则相反。
随机扰动项的走势不定。
因为中国从俄罗斯进口额等于俄罗斯对中国出口额,所以,该函数也可以视为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函数。
在(3)、(4)两个理论函数中,都忽略了关税因素。
这是因为自1991年以来,中俄两国对相互进口关税税率的修改规律性不强;同时,从双方各自关税总额对进口总额的比例上看,变化也不明显。
因此,我们把1991~2006年关税税率的变化视为随机扰动项。
三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理论函数的计量分析(一)数据根据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理论函数和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理论函数,我们需要的数据包括:中国对俄罗斯出口贸易总额、中国对俄罗斯进口贸易总额、中国实际国民收入、俄罗斯实际国民收入、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俄罗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以人民币表示的卢布汇率和以卢布表示的人民币汇率。
我们采用的1991~2004年的数据源自《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5~2006年的数据则源自商务部网站。
俄罗斯的数据源自俄联邦国家统计局网站及俄罗斯中央银行网站。
对数据说明如下:(1)国民收入和进出口额的单位均为亿美元。
并且,为剔除通货膨胀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我们将中俄两国的国民收入用GDP平减指数处理成实际GDP,并采用环比指数进行分析。
(2)卢布与人民币的汇率是利用美元计算的交叉实际汇率。
并将新卢布按1∶1 000的比例转化成旧卢布。
(3)为了观察两国政府的合作政策对进出口额的影响,我们设虚拟变量XN,《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以前的年份计为0,签订后计为1。
(二)分析与讨论1.描述性统计分析1991~2006年中俄贸易的发展轨迹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发展以2000年为分水岭,被划分为两个阶段。
图1 中俄贸易额(从中方角度观察)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1991~2004年源自《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5~2006年数据源自商务部中俄经贸网站。
1991~1999年为第一阶段,双边贸易的发展很不稳定,波动十分剧烈。
中俄双边贸易额始终徘徊在50亿~70亿美元之间。
而从2000年至今,中国对俄进出口双双稳步快速增长,至2006年进出口总额已突破300亿美元,6年中环比平均增长率高达30%,比同期中国外贸总额的环比平均增长率高出近4个百分点。
中俄贸易额从50亿美元增长到100亿美元用了9年的时间,从100亿到200亿只用了5年的时间,而从200亿到300亿只用了1年的时间。
可以说,中俄贸易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中俄两国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动,汇率的变动如图2、图3所示:图2 中俄GDP指数图3 中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从上面的图形可以看出:1991~2006年中国实际国民收入变化比较平稳,而俄罗斯国民收入波动较大。
两国国民收入从2000年开始均出现了持续上涨的势头。
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化非常平稳,而俄罗斯的价格指数在1993~1999年出现了不正常的上升,而后逐渐趋于正常[3]。
两国货币的汇率变化波动也较大,因篇幅所限,此处略去示意图。
2.回归分析根据理论函数(3),我们利用1991~2006年的数据,使用回归分析得到了中国出口额计量模型(5)和中国进口额计量模型(6):进口模型与前面讨论的进口理论函数不符,解释变量中减掉了俄罗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因为,加上俄罗斯物价指数之后计量模型的效果便大大降低了,各项指标均不能通过检验。
我们的解释是这样的:俄罗斯的外汇市场几乎是完全自由化的,物价的变动迅速地反映在卢布的汇率上,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2。
二者的多重共线性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在研究进出口问题的时候,显然应该减掉物价指数变量。
相反,中国的物价水平和被管制的汇率之间的关系是不明显的,至少没有线性关系。
因此,出口模型中存在中国物价指数这个变量。
3.对影响进出口贸易额之各解释变量的弹性分析在对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理论函数进行数量检验之后,我们再做二者的双对数回归方程,据以分析各解释变量的弹性。
众所周知,双对数回归方程解释变量的系数,直接构成被解释变量对各解释变量的弹性。
(1)出口额的各项弹性lnQX=1.424lnYR-0.452lnPC,-0.163lnR,+0.61lnXN (7)R2=0.934 (t=6.68)(t=-8.4)(t=-2.78)(t=9.68)双对数回归方程(7)的系数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实际国民收入变动一个百分点,中国对俄出口额就同向变动1.424个百分点,呈强弹性;中国物价指数变动一个百分点,中国对俄出口额就反向变动0.452个百分点,呈弱弹性;以人民币表示的卢布汇率变动一个百分点,中国对俄出口额就反向变动0.163个百分点,弹性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