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俄贸易结构与贸易规模分析

中俄贸易结构与贸易规模分析

摘要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俄两国经贸交往取得了巨大进步,并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额虽然得到了快速增长,但两国贸易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进出口商品较为集中;中国传统比较优势缺乏长期竞争力;中俄贸易结构失衡造成两国贸易长期逆差;产业间贸易在商品贸易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产业内贸易发展迟缓,双边贸易结构不能得到调整与优化等。

因此,针对中俄贸易结构研究对发展我国对俄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贸易结构优化理论为基础,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制约中俄贸易结构优化的因素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在贸易政策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善对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创建公平合理的贸易环境。

在产业结构方面,加快改进传统比较优势;重点推进主导产业发展;注重培养战略性产业。

在投资方面,分别采取俄罗斯对华投资方面和中方投资方面的优化策略。

在技术方面,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投入;建立中俄经济技术合作区。

关键词:中俄贸易;贸易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目录: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二、国内外研究概况⋯⋯⋯⋯⋯⋯⋯⋯⋯⋯⋯⋯⋯⋯⋯⋯⋯⋯三、国际贸易结构理论⋯⋯⋯⋯⋯⋯⋯⋯⋯⋯⋯⋯⋯⋯⋯⋯四、中俄进出口贸易规模及其问题⋯⋯⋯⋯⋯⋯⋯⋯⋯⋯⋯五、结论总结⋯⋯⋯⋯⋯⋯⋯⋯⋯⋯⋯⋯⋯⋯⋯⋯⋯⋯⋯⋯⋯六、参考文献⋯⋯⋯⋯⋯⋯⋯⋯⋯⋯⋯⋯⋯⋯⋯⋯⋯⋯⋯⋯⋯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研究背景作为在世界历史上一直有着密切交往的中俄两国,在多个领域交往频繁,这种由历史凝结而成的优越条件,必将给新时期中俄两国的经贸发展带来良好的铺垫。

自1949年至今的65年间,中俄两国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友好合作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两国间关系更加密切,特别是江泽民主席执政期间,双方合作范围与领域不断扩大。

中俄两国通过始终保持加强密切、信任的高层交往,不断丰富和加强双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从而将政治关系上的密切往来转化为高水平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紧密合作。

在经贸领域上,双边贸易额预计2015年达到一个更高水平,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并预计2020年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①,双边贸易从量的变化达到质的飞跃,推动两国贸易结构多元化发展。

2.研究意义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在世界贸易范畴及两国双边贸易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截止到201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已达到683.2亿美元,两国间的贸易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在各国经济中所占的份量来看,对中俄两国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

因此,对中俄贸易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对两国经贸发展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贸易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逆差额的持续扩大,所引起的中俄贸易结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到2012年,俄罗斯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额为269.9亿美元,2013年俄方逆差额已经达到了350.4亿美元。

中俄贸易结构的发展状况是导致中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剖析中俄两国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可为中俄两国未来贸易合作的发展战略、贸易决策和贸易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对促进中俄贸易可持续发展方面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同时,中俄贸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中国当前贸易结构层次较低,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因此,通过对中俄贸易结构的研究,对促进我国自身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出口商品竞争力及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等方面也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1.中俄贸易发展不平衡性问题中俄贸易发展不平衡由来己久,多表现为中俄贸易额发展不平衡,中国多处于出超地位。

两国贸易发展不平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中俄两国学者通过对中俄两国贸易摩擦、两国贸易政策、两国商品结构互为补充、两国间相互投资水平等方面对两国贸易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开展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如开拓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方式和渠道、加强中俄两国相互投资水平和投资力度、全方位加强中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来弱化贸易壁垒、加速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等。

中俄两国还存在贸易发展水平不高,有实力和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参与较少,合作领域有限,贸易方式落后以及没有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贸易制度等问题,指出今后两国经贸发展的关键与重点应该是积极开拓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方式和渠道。

2.中俄贸易结构的互补性问题在中俄贸易早期发展过程中,中国主要向俄罗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能源等初级产品,两国贸易商品结构表现为较强的互补性,竞争性较弱,具有明显的垂直型互补关系。

随着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工业制成品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渐扩大,尤其是机电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而俄罗斯也逐渐缩减对华能源等初级产品的出口。

采取RCA指数、TCD指数、G—L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近年来中俄两国贸易呈现稳定上升的发展趋势、两国贸易紧密程度不断加强、产业间贸易是两国贸易的主要发展模式,中国的比较优势集中在服装、农产品、小家电等粗加工行业,而俄罗斯的比较优势集中在航空军工、石油煤炭能源原材料等行业,在这些产品方面两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两国竞争性主要表现在五金、塑料、珠宝和其他行业。

两国较强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劳动力、能源原材料、航空军工技术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在不断推进和扩大现有合作领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领域的合作;利用WTO提供的机遇,削减贸易壁垒,促进两国贸易的自由发展;以扩大投资合作带动贸易。

3.中俄产业内贸易问题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间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中俄产业内贸易发展缓慢、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于两国产业结构构成不同、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和国际分工所处地位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

中俄贸易发展存在不稳定性,要想实现中俄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应大力发展中俄产业内贸易。

通过对中俄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可行性和利益分析,认为两国贸易发展应突破静态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和解决办法,以推动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频繁,但两国贸易结构并未因两国贸易规模扩大而优化。

虽然两国具有较高的贸易集中度,但在整体上看,两国问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两国问产业内贸易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4.中俄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俄双方对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既存在地缘优势、政治关系、资源互补、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等积极因素,也不可回避的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如法规冲突、政治缺乏互信、关税壁垒、贸易逆差、假冒伪劣等问题。

在目前阶段,两国应该克服困难,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内容主要包括:(1)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来看,贸易结构优化的过程就是第二、第三产业在贸易结构中所占的优势,逐渐取代第一产业的过程。

(2)从产业技术含量构成角度来看,贸易结构优化就是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整个贸易结构中所占的份额逐渐扩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整个贸易结构所占的份额逐渐缩小的过程。

(3)从贸易商品结构来看,贸易结构优化是由初级产品在整个贸易结构占优势逐渐向工业制成品在整个贸易结构占优势的历史演进过程。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过程来看,一国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程度越高,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就越快,贸易结构优化的过程也就越快。

贸易结构优化除了要处理好上述三方面内容以外,还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贸易结构下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本国或本地区实际发展情况,从把握贸易商品结构这条主线出发,来解决为谁生产、生产多少、生产何种外贸商品,以及外贸商品以何种方式进行交换等问题,正确处理好各个部分在贸易结构中的作用。

在处理贸易结构优化这条主线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经贸发展与人民福利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可持续绿色外贸,从而加快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前进步伐,实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和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贸易结构优化相关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社会各经济主体应集中力量专门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而进口自己的劣势产品,这就是专业化生产。

通过专业化生产可以促使社会各国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产量和增加产品种类的丰富程度,最终通过贸易交换行为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当每个国家都按照这种模式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以物易物,这样各国利益均能达到最大化。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lcardo)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该理论,由此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又称为比较成本理论,并首次将其直接运用于国际贸易问题中来。

他认为,每个国家生产技术水平各不相同,因此产品相对成本和价格都存在差异,所以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拥有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产品,并且这些商品是相异的。

该理论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两弊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条件非常苛刻,如世界上仅有两个国家,而且只存在两种商品;这两种商品之间具有差异性;两国均不存在规模经济,其比较利益静态不变;自由贸易通过完全竞争的市场才能产生,不存在垄断,不存在流通货币;两国之间的交换是以物物交换作为唯一的贸易行为:任何一国的商品生产要素在本国国内具有自由流动的条件,但在两国问则无法自由流动;不存在资本积累、技术停滞等。

可见,比较优势理论只是理想化的模型,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在实际社会中根本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假设条件,所以比较优势理论的适应性一直被学者们所争议,但是作为传统贸易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原理,比较优势理论的地位不可动摇。

2.要素禀赋论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先后在他们发表的论文和著作中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丰富了该理论。

该理论基于要素禀赋的差异证明了如果两个国家技术水平差异不大,仍存在开展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可能性。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由于各类产品的生产要素比例构成各不相同,即资本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数量不同,同时由于世界各国对生产要素拥有的丰裕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应由劳动力充足的国家生产并出口,而相应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应由拥有充裕资本的国家生产并出口。

在开展国际贸易时,各个国家都进口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出口本国使用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