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机理论总结

动机理论总结

动机理论总结
理论 代表人物 詹姆斯 麦独孤 洛伦兹 本能理论 马斯洛 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 本能是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它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 本能是由遗传结构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本能。 1)本能是个体行为的推动力或起动因素,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2)人有两大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 弗洛伊德 早 期 理 论 驱力理论 伍德沃斯 赫尔 3)本能不具备有意识的目的,也没有预定的方向; 4)本能冲动是为了满足躯体需要而存在的,它产生一种紧张状态(力比多) ,驱使人采取行动,通过消除紧张来获得满足; 5)本能基本上在意识层面以下发生作用,但它以各种方式影响人的行为和有意识的思想、体验,并经常使人处于与社会要求的冲突之中。 1)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供给机体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3)有的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有些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 4)强调紧张在动机中的作用以及消除紧张作为一种强化物,强调经验、学习; 5)个体有效行为潜能(P)=驱力(D)×习惯强度(H)—抑制(I) 1)唤醒是指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2)个体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般来说人们喜欢中等程度的刺激; 唤醒理论 赫布 柏林 3)三个基本原理: ① 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② 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的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③ 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富有经验的个体偏好于复杂的刺激。 诱因理论 斯彭斯 1)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它具有激发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2)诱因也是激发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个体有效行为潜能(P)=驱力(D)×习惯强度(H)×诱因(K)—抑制(I) 期待价值理论 托尔曼 海德 认 知 理 论 琼斯 戴维斯 归因理论 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而是由于个体对目标的期待,即行为的动机是期待得到某些东西,或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 1)归因是指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2)人们在成功和失败时喜欢对结果进行归因,而行为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罗特 韦纳 提出了“控制点”的概念,并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1)把“稳定性”作为一个新的维度,把行为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2)三维归因:①内外源: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②稳定性: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③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1)对应推断理论:个体的行为和引起行为的意图总是与人的某种重要的稳定特点(个性)相应,可有外显行为推断其人格特质。 2)影响推论因素:行为结果严重性、社会赞许性、非共同性效应、选择自由性 观点
1)基本假设:当自己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类将竭力维护。 2)该理论将学生分为四类:①高趋低避者,又称“成功定向者”或“掌握定向者” 。超越了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水平。 自我价值理论 科温顿 ②低趋高避者,又称“避免失败者” 。不喜欢学习,害怕失败。 ③高趋高避者,又称“过度努力者” 。学习努力,但受紧张、冲突等困扰。 ④低趋低避者,又称“失败接受者” 。奢望成功,对失败也不感到丝毫恐惧或者羞愧。 1)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①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 自我功效论 班杜拉 ②期待就是先行因素, 分为两种: 结果期待 (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估计) ; 效果期待 (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 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 2)影响因素:①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②替代性经验;③言语说服;④情绪唤起,正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情绪会减弱自我效能感。 1)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2)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人类有机体一直在争取自主性、自我决定感与他人归属感,以满足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这三种基 自我决定理论 德西 本的心理需要。 3)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该理论强调在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在于外部动机的内化,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经历了外部动机、内摄性动 机、认同性动机和内在动机这一连续的发展轨迹。
1)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激发与作用。 强化理论 联结主义 2)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3)强化既可以是外部强化,也可以是内部强化。 人本理论 马斯洛 1)需要层次理论。 2)学习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 逆转理论 阿普特尔 心理需要是对立的,概括起来有四种相反的元状态:目的—超越目的、顺从—逆反、控制—同情、自我中心—他人取向。每种动机都按照相反方向对应排列,在 当前任务中对每种动机中的两种状态中只有一种能被激活
一致性 高 低 低
一贯性 高 高 低
区别性 高 低 高
归因方式 刺激对象 行动者 情境
归因理论
泰勒 克洛科 艾布勒姆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每个人对于事物如何运转操作都有不同的看法,即社会图式,每个人会按照自己的图式进行归因。 2)图式分类:有关社会事件的图式、有关社会人物的图式、有关角色的图式。 归因风格理论:1)抑郁型归因风格: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上,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的因素上; 2)乐观型归因风格:把积极的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和整体的因素上,把消极的事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和局部的因素上。 1)成就动机: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 2)两种成就动机:①追求成功动机:成功概率为 50%左右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的选择,对具有成功趋近动机的人安排竞争环境; ②避免失败的意向: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对具有失败回避动机的人少安排竞争环境 3)阿特金森的期望—价值理论: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诱因共同决定,成就动机(Ts)=成就需要(Ms)×期望水平(Ps)×诱因(Is) 人们对能力持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实现观和能力增长观,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直接影响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麦克莱兰 成就动机理论 莫瑞 阿特金森
认 知 理 论 成就目标理论 德韦克
1)持能力实现观的人(自我卷入的学习者)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可变的特质,持此观念的个体倾向于确立表现目标,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或证明自己的能力。 2)持能力增长观的人(任务卷入的学习者)则认为能力可随学习而增长,持此观念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任务选择 掌握者 表现者 50%难度,有挑战性 很容易或很难 评价标准 自主的 外在的 情感反应 简单的成功而失望 简单的成功而高兴 学习结果归因 努力 难度、运气 学习策略 理解策略 机械策略 自控能力 结果可控 结果不可控 教师角色 帮助者、向导 给予奖惩的法官
凯利 凯利
1)归因时三方面的因素: 行动者,客观刺激物,环境背景 2)归因时三种信息: ① 一致性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一致,若是,则一致性高 ② 区别性信息:即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若是,则区别性低 ③ 一贯性信息:即行动者的行为在其他时间、地点是否也发生,若是,一贯性就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