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

自我决定动机研究综述摘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

文章综述了自我决定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具体内容,归纳了典型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未来研究的走向,并对该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与评价。

关键词:自我决定动机;测量;应用领域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涉及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人类行为的目的性、能动性特征, 而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

准确理解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机的理解,并为动机问题研究的前景指明道路。

一、自我决定动机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和Ryan提出的,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

自我决定理论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动机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去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部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

根据个体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自我决定理论把人的动机分为:缺乏动机、控制动机和内在动机。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包括四个小型理论:有机整合理论主要阐述外部动机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过程经历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基本需要理论主要归纳了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主要解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

上述四个小型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小型的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又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

二、自我决定动机的测量随着人们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相继编制了一些量表,用于研究不同人群的自我决定动机。

目前国内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

唐本钰、张承芬对 sheldon 等人编制的自我决定量表(SDS)进行了翻译并用我国大学生样本进行验证,发现同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该量表有两个分问卷组成,共有十个题目,每个分问卷五个,既可以分开使用也可以合起来使用,作答时要求被试根据题目叙述判断与自己的相符程度,用于测量大学生的自我决定水平。

陈雪莲以 Deci 和 Black 编制的《学业自我调控问卷(大学适用版)》为基础,参考唐本钰修订的 Ryan 和 Concell 编制的《学业自我调控问卷》(SRQ—A),形成了一份新的测量大学生自我决定动机的问卷。

该问卷共有十四个条目,分自我调控和外控两个纬度。

另外,赵春鱼、边玉芳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编制了一个有六个维度,34 个题目组成的《大学生自我决定量表》,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 0.912。

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学生群体,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不多。

与此相比,国外研究要丰富的多。

如 Ryan 与 Connell 除了编制了学业自我调节问卷外,还编制了《亲社会行为自我调节问卷》。

之外,Williams 等编制了专门应用于成人的问卷,该问卷适用于医疗、教育、体育训练、宗教以及政治等领域。

王才康等对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学习动机量表进行了翻译和修订,并证明了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自我决定动机的应用研究在过去的 30 多年中,人们对自我决定动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在教育领域、组织领域、运动领域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1、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自我决定动机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

Grolnic 和Ryan 的研究表明人际因素能够促进外部动机内化,增强个体的自我决定其中,人际关系中的自主支持是关键因素。

在学校情境中教师的自主支持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决定动机水平。

一些研究发现在教师支持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性,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当学生从高支持的环境中转移到低支持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下降,其态度也变得消极。

在支持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出更强的自主动机倾向。

Maarten 等以中国学生为被试发现自主学习动机与积极的学习态度、较高的学业成就以及主观幸福感相关,而控制动机则与学习适应不良,放弃率有较高的相关。

DECI等人的研究发现,支持自主的老师所教的学生内部动机更强,更具有好奇心,更喜欢接受挑战,做出独立探索的尝试,这些老师也更能够在教学中体验到能力感和更高的自尊。

Chirkow和Ryan发现,无论是在俄国还是在美国,支持自主的老师会让学生做作业的动机更内化,并且适应良好,自我感觉良好。

Vansteenkiste,Simons,Soenens和Lens的研究表明,支持自主比控制型的交流风格更能够导致学生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且内部目标比外部目标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成绩#当内部目标和自主的交流风格相结合时,学生的成绩最好。

Sheldon和Krieger的研究也表明,法律学校的学生在体验到更多的自主支持时,学习成绩较高,更多学生通过了律师资格的考试。

钱慧用实验方法对提高学生自我决定动机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实验中,钱慧采用活动意义解释、对消极情绪的理解以及提供选择机会三种方式,发现对消极情绪的理解对提供内在动机最为有效。

内在动机水平对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和行为的坚持性都有积极的预测作用。

钱慧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支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以促进其动机的内化,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

而白红敏根据钱慧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两点建议把自我决定作为对所有学生教育课程的整合, 在自然环境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决定的机会。

暴占光以初中生为被试对控制动机的内化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控制动机内化的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教师的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价值增进以及娱乐性支持可以影响初中生的动机内化。

另外,父母和同伴的支持对学生动机内化也有重要影响。

刘妍君,王才康通过自我决定理论,发现教师的期望、支持、给予学生自主性等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

在新课改理念下, 同样注重人的和谐发展的自我决定理论为我们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提高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掌握性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刘娜等人将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为5类, 分别是动机缺失、外在的调节、内射的动机调节、认同的动机及内在动机,其中动机缺失、外在的调节、内射的动机调节是属于受外在动机; 而认同的动机及内在动机则是属于内在调节的动机。

外在动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拖延行为,学生在学习任务上的自我决定程度越高,学习成绩会更好。

2、在组织领域的研究在组织环境中,一开始人们关心的社会因素如薪酬、惩罚等对员工工作动机的影响。

Deckop 与 Croka 研究发现在非赢利的机构中,绩效工资会使员工的内在动机降低,而管理者对下属积极反馈,向下属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接纳下属都会增加员工的自主感,增强员工的内在动机。

Richer 等发现与同事的关系同样可以影响员工的自我决定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正向的影响员工动机。

Koestner 与 Losier 对自我决定动机与工作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内在动机对本来就有兴趣的工作能进一步促进,控制动机对一些不感兴趣但重要的工作有进一步促进的作用。

Williams 等人对内科实习医生改行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内在动机的实习医生更可能会选择内科作为他们的职业,如果实习医生被外部因素所吸引如报酬、较高的地位则他们会跳槽。

王艇在自我决定理论的框架中对目标自我一致量表进行了翻译和修订,证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并发现目标自我一致通过心理授权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产生显著影响。

3、在运动领域的研究研究者在运动领域做了大量的应用SDT理论的研究。

Pelletier等人的研究表明,运动员觉察到教练对自主的支持时,游泳动机会更加自主。

他们能够更长期地坚持训练,而无动机或外部调节的运动员则更容易放弃。

因此,自主性越高的运动员会坚持更长的运动时间。

Haggeer 等人报告,体育教师对自主的支持可以预测学生在校外实际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

Fortier和Gaumond发现,父母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自主支持可以让孩子更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

这说明,来自老师"教练"父母的自主支持会促进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自主动机。

Duda等发现,训练环境能否满足运动员的基本心理需要可以预测他们在训练中的状态水平。

Lens发现,给训练设定内部目标( 健康) 比外部目标( 更迷人) 以及在支持自主的情况下呈现目标,更能够激发高中生的运动动机,而且效果可以持续四个月之久。

丁维维等人研究发现,锻炼自主支持感、内部锻炼目标、锻炼自主定向、基本心理需要对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促进作用,自我决定锻炼行为预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释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学生的锻炼行为。

孙延林等通过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研究,发现自我决定动机在性别这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自我决定动机是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呈正相关。

这也是国内早期关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实证研究。

4、在心理咨询领域的研究心理咨询师把自我决定理论应用到了心理治疗中,他们更强调来访者的内在潜力和自我价值,咨询师不对来访者的行为方式做出评价,而是提供较多的自主支持,使来访者产生改变的内在动机。

Williams 等对戒烟者进行现场实验研究发现,当医护人员对吸烟人员提供更多的自主支持时,吸烟者会产生更多的内在动机,这些人更可能实施戒烟行为。

Michalak和Klappheck 发现,具有较强的自主动机的病人的治疗效果更好。

他们认为,自主与目标完成和努力坚持有正相关。

当病人有更自主的目标时,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和克服自我改变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Zuroff等人的研究表明,患者对自主支持的积极感知可以预测治疗的自主动机,而自主动机能够预测抑郁缓解的情况。

此外,对自我决定动机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是自我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Button 等以学生为被试证实了自主动机中的内部调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调节可以较好的预测学生的幸福感,而认同调节则较好的预测了学业,认同调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依赖学业成绩的好坏。

林桦和彭运石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对幸福感及其测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四、评价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 代表着当下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

一、它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认为人的自我决定能力在于能够灵活地控制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也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潜能发挥的重要影响, 因此它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禁锢, 是一种有机辩证的动机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