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尔斯(1978)把这两个目标称为任务卷入和自我卷
入,德威克(1983)把这两个目标称为学习目标和成
绩目标,埃姆斯(1988)把这两个目标称为掌握目标
和成绩目标,而迈尔(1992)把这两个目标称为任务
目标和能力目标(abilitygoal)。任务目标是指个体
把完成任务作为行为的目标,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掌
〔2〕
有强烈追求成功倾向的个体,表现为趋向目标
的行为,有较高的工作绩效和积极的进取心等;回避
失败倾向的个体,往往表现为回避目标,避免可能失
败的结果,消极退缩。成就动机是个体在社会生存
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在不同的时
空条件、社会背景与文化形态下,个体的成就动机具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所表现的具体特征也有所不同。
致不同的行为反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影响任
务的选择。成绩目标者最理想的任务是获得对能力
的肯定,避免对能力的否定。学习目标者则选择最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新发展,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是:
1、工作是人获得资源的一种重要活动,通常人们为了获得资源会积极参与到工作活动中;
2、成年人的基本动机模式业已形成,在同一时间内各种动机和需要均存在,但是存在着优势需要,我们只有通过充分应用资源激发其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
3、人的不同需要之间存在着部分替代满足功能,当我们不能满足其A需要时,可以通过满足B需要进行替代,但是这种满足只有部分效果,而且要付出的资源远远超过满足A需要,这种超出往往会是几何倍数;
行动型—以积极行动方式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在获得行动所必要的信息时,就不在寻求新的信息而直接付诸行动。具体善于组织计划,有目的性,决断性等特点。
内敛型—以收敛的态度对待外界获得安全感。通常比较关注内心体验,做事时易于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满足于独立工作。具有缄默、自持、含蓄等特点。
表达型—一开放的态度表现自我,获得安全感。通常倾向于关注外在的任何事,喜欢热闹,易于与人沟通交流。具有活泼开朗、坦率等特点。
4、人们本意上力图在自己的行为活动中最大程度地获取各种资源,但是对“付出与回报”的衡量缺乏客观参照系统,他们往往采用主观参照系统;
5、由于动机的驱使,人们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能力和行为风格,因此对不同人的管理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工作行为。
职业风格:思考型—以思维、策略为行动先导,达成目标获取资源。通常表现得思考多于行动。具有适应性强,灵活多变,不拘小节的特点,喜欢随遇而安,对规则和约束反感。
在有关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可以得到
至少4个因素影响成就动机的强度:达到目标所需
要承担的一定的风险;目标所具有的魅力;为达到目
标,个体运用自己能力和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对成
功和失败所持的主观概率。
二、成就动机的理论研究
(一)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成功
或失败)之原因的知觉与评价是个体获得成功的内
感性型—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自我价值标准,权衡问题的相对价值和利益进行判断和决策,具有主观敏感、渴望和谐等特点。
理性型—以社会的标准为出发点进行人际交往。通常倾向于通过理智作用进行活动和决策,分析事物的价值和问题的解决是否符合公认的标准,具有客观、公正、理性等特点。
亲和型—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尊重。通常在群体工作和生活中,愿意与他人交往,并建立和谐关系。具有热心、友善、合作等特点。
重要指标。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心理学
界有关成就动机的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大量涌现
0年代以后更成上升的趋势,研究范围也得到了进
一步的扩展。本文通过对不同理论的分析总结以及
实验研究的归纳综述,旨在揭示成就动机研究的发
展规律,并探讨成就动机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为深入
研究成就动机理论提供了基础。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
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景,
而承担和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情。其次,自Βιβλιοθήκη 效能的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
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
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努力程度越高,也越能坚持下
去。
〔5〕
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
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总会想
ra认为人们仅凭意志力并不足以实施自己的行为,
必须具备有效运用其力量的自我保证,自我效能感
就起这样的作用。
〔4〕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
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
效能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
人们的行为选择。一个人对自我效能感的判断,部
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
Dweck和Nicholls等人将成就目标概念引进成就动
机理论,80年代中期Dweck等人在社会认知领域研
究成果基础上,综合了以往成就动机的研究提出了
成就目标理论。
〔8〕
Dweck等人认为,由于儿童对智力与能力概念
的理解不同,所以在成就情景中,儿童主要追寻的成
就目标具体可分为学习目标与成绩目标。追寻学习
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
〔6〕
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
能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的运用其能
力实现目标;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则将注意力和
努力集中于情景的要求上,能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
努力。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知觉与人
的实际能力并不完全相同。在动机作用的过程中,
感的和行为的结果”,
〔8〕
在上述各种定义的基础上,
我们将成就目标的含义归纳成就行为的目的,它具
有认知(如对于情景的认识,成败的归因)、情感(如
焦虑)和行为(如学习策略,任务选择和学业)的特
征。
成就目标(achievegoal)主要包括任务目标和能
力目标两种类型。不同时期的学者对这两个目标所
采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基本意义是一致的。尼克
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从个体的角度
而言,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的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素质,是现代人最主要的欲
望,也是激励自我成就感和上进心的心理机制,是决
定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从社会意义而
言,人们的成就动机水平与经济的增长,社会财富的
积累,技术的进步一同被视为社会繁荣进步的几个
与害怕失败。如果个体处在一个成就导向的情景
中,两种倾向可以同时被唤起,而此时个体导向目标
的趋力———成就动机,就是这两种倾向的代数和。
〔2〕
Atkinson(1958)进一步提出冒险偏好模型(riskpref2
erence model) ,即以个体对成功的渴望(motive
achieve,Ms)和对失败的回避(motive toavoidfail2
支配型—通过建立权威地位获得尊重。通常在组织行为过程中,力图用自己的思想、意图影响和控制他人。具有权威、鉴定、少妥协等特点。
防守型—以谨慎的态度,避免资源损失,以保有成就。通常面临任务情境时存在着回避困难、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倾向。具有保守、稳重、思虑周详等特点。
进取型)—一乐观的态度,积极争取有所成就。通常面对任务情境时,主动设置高目标,并为之进行努力以获得优秀成绩。具有主动、拼搏、满怀激情等特点。
部原因,且这种归因信息是个体行为效能判断的重
要来源。它通过直接作用于效能期待(efficacyex2
pectation)来影响进一步的行为表现。如果将失败
归因于能力等稳定的因素,则会使个体对未来的成
就结果产生失败的期待;而将先前的失败归因于努
力不够这一可控的不稳定因素,则不会危及自我效
能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努力,那么就会产生积极
握了任务,重视学习的过程和个人努力的作用,把完
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提高能力的手段,对自己能力的
评价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是指个人把胜
过他人,证明高能以回避对能力的负性评价为目标,
把完成任务作为表现能力的手段,重视社会比较。
成就目标理论作为一种成就动机理论,发展至
今已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70年度末80年代初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人们在完
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
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努力
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
成就动机具有多
维度、多成分的心理结构。Atkinson(1953)认为个
体的成就动机由两种稳定的倾向组成,即希望成功
的正效应,个体就会继续努力去获得成功。Weiner
等人认为,个体过去的成功乃至失败的经验,成功失
败的组合模式,他人的成功率和失败率等诸信息都
会对成败归因判断产生影响,而这些归因判断又会
进一步影响随后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3〕
(二)自主性动机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主性动机理论认为真正影响行为的自我激发
任务难度水平的选择便相差甚远。Ms>Mf的个体
将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与此同时,Mf >Ms的个体
宁愿选择难度很大或很小的极端水平。Atkinson
(1957)发现,如果个体寻求成功的动机相对于回避
失败的动机更强,他们对成功将有更高的主观概率
估计,同理,当个体回避失败的动机大于寻求成功的
动机时,个体对失败有更高的主观概率估计。
和调节的因素是人们对行为的自主性或控制性意
识。所谓自主性是指,出自行为者的意愿由其自己
抉择和承担责任;而控制性是指,行为者在某种压力
下趋于特定行为。人们越是将行为知觉为自主的,
就越能全身心投入并负起责任。内在动机固然是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