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语文试题(本科)入学水平测试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八十年代以后,学院派古典主义在美国开始盛行,他的设计受到冷落,昔日芝加哥学派的许多同道也都纷纷急流勇退....,转入学院派的阵营。
B.对于音像盗版现象,我们将在这次文化市场整顿中依法处治,那些敢于开顶风船....的销售商将受到严厉的制裁。
C.大约是诗穷而后工的缘故吧,在北宋许多大诗人没有起来以前,这两位诗人成为诗坛的一对执牛耳...的人物,号称“苏梅”。
D.筹建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反复论证,从长计议....,确定二桥通航标准为满足万吨级海轮安全航行的要求。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某报报道,打捞挪威的“三色号”沉船难度很大,因它的体积超过了两个足球场。
B.光明中学公告:兹定于2004年国庆节的第五天举行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活动。
C.某报社传达室告示:外来车辆不得入内。
来访者请电话联系后在传达室等候。
D.玉景饭店的婚宴请柬:五月三日晚六时举行王刚先生、叶风小姐伉俪结良缘喜庆婚宴。
3.下列句子中用语得体的一句是()A.一位妇女病愈出院,向主治医生连连道谢,医生赶忙回答:“不用谢,不用谢,欢迎再来。
”B.中方代表在法国举行的招商会上发言:“为加快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我们竭诚要求各位商家到中国投资……”C.林小姐在公司受冷落,她向老板递上辞呈。
老板挽留她,林小姐说:“感谢老板的好意和器重,但我希望多方充实后再回公司效力。
”D.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蔡泽者,燕人也。
游学干诸侯大小甚众,不遇。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
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①内惭,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
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
蔡泽入,则揖应侯。
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
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
‛应侯曰:‚请闻其说。
‛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地;君明臣忠,国之福也。
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惑乱。
何也?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
‛蔡泽曰:‚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
而君 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
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
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
白起率数万之师, 使秦业帝,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
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功已成矣,卒支解。
大 夫种为越王成霸功,勾践终拮②而杀之。
此四子者,功成而不去,祸至于此。
今君相秦, 计不下席,谋不出廓庙,君之功极矣。
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
君 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
‛乃延. 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
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
‛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
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
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注:①“应侯”即范睢。
②拮,或作“掊”,赐剑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侯因让.之曰: 让:责备B .然比干忠,不能存.殷 存:保全C .乃延.入坐为上客 延:延请D .应侯遂称笃. 笃:深厚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B .C .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蔡泽善抓机遇和范睢不识物盛则衰道理的一组是( )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蔡泽听说范睢举荐的人犯了重罪,马上意识到正在鼎盛时期的范睢已开始有了 隐患。
深明盛极则衰道理的他,知道自己说服权臣、飞黄腾达的机会终于来临。
B .蔡泽公开扬言要夺范睢的相位,且与范睢见面时态度傲慢,显得恃才傲物;范睢 本对蔡泽一肚子恼火,但为其辩才所折报,最终举荐了蔡泽,显示出其爱才的大度。
C .蔡泽极为善辩,论辩过程环环相扣,各种人物、事件随手拈来,他列举商君、白 公、吴起、大夫种的遭遇,目的是要范睢认清盛极则衰的道理,从而主动让出相位。
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颈 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 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 公为.我献之 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 得复见将军于.此 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 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 蔡泽入,则揖应侯。
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 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
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 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 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D.秦昭王初次召见蔡泽就很赏识他的谋划、谈吐,加上应侯始终推托有病,昭王就免掉了范睢的相国官职,任命蔡泽担任秦国相国。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生命的灯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
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到一团晕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
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③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双目失目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芒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④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和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了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⑤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人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
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更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⑥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自己的。
‛⑦是的,点亮属于你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
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⑧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8.第⑤段开头写到:“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请简述僧人第一次“愣”的原因。
答9.苦行僧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他所悟出的“佛”的内涵包括哪些?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分三个层次概括。
(1)(2)(3)10.本文在表现主旨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分点作简要分析。
答:11.下列对这篇文章赏析,正确的两项是答:[ ][ ]A.作者善于叙事,精心构思情节,将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演绎得曲折起伏、耐人寻味。
B.第②段中“静静地”一词表现盲者安然的心态,是他对佛的透彻的参悟、对佛性的透彻理解的表现。
C.第①段中“荒僻”一词与第⑥段中“天涯海角”一词相呼应,突出苦行僧寻觅的坚苦。
D.第①段里,作者用“漆黑的夜晚”、“漆黑的街道”来象征黑暗的社会,表达形象,寓意深刻。
E.本文题为“生命的灯”,作者借想象中的灯表达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四、作文.一个农民曾经向一位教授这样问道:“先生,一个聋哑人曾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
他先把左手中的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用右手做钉锤的样子。
服务员拿出一把锤,他摇了摇头,并用右手指了指放在柜台上的两个手指。
服务员拿给他钉子,他点了点头。
这时候,恰巧有个盲人近来。
先生,请你想象一下,他将如何买到一把剪子?”“噢,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样就可以。
”教授从容地回答。
其实,盲人是会说话的。
材料中的教授犯了个常识性的错误,其实,生活中的这样的简单的常识是随处可见的,可是我们常常会和教授一样盲目,一样地想当然,一样一缺乏常识。
所以有人说:与其说成功是建立在伟大的智慧的基础上,不如说成功是建立在伟大的常识的基础上。
请你以“常识与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C.A急流勇退:比喻在为官得意时当见机及时引退,以保全自已,用在此处不妥;B 开顶风船:是指百折不挠地勇于向各种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和作法,用于此处不当;C执牛耳:指在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用在此处是合适的;D从长计议:指慢慢多加商量,不急于做出决定,用在此句中不妥。
2.C (A. “体积”应为“面积”。
B. “国庆节的第五天”改为“国庆节长假的第五天”。
D. “伉俪”为夫妻的通称,以“伉俪”身份“结良缘”不妥。
)3.C(A. “欢迎再来”不宜在这种场合使用。
B. “要求”一词不得体,宜改为“欢迎”。
D. 后面两句语言色彩不合外交辞令的色彩。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4.D笃:病重5.B(A项,两个“以”都解释为“在”,B项,第①句“而”字表顺承关系,第②句“而”字表假设关系;C项,两个“为”都解释为“替”;D项,两个“于”都解释为“在”)6.A7.B(错在“显示爱才的大度”)三、阅读下面的文章,8.盲人(1分)在黑夜(1分)打着灯笼(2分)9.(1)苦苦追求的理想、信念往往寓于我们身边的平凡小事之中;(2)为着别人,实际上也就会惠及自己;(3)必须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1)以小见大,从瞎子点灯这样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2)叙议结合,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
(3)虚实结合,苦行僧由眼前的灯参悟到心中的灯。
(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其中每一点手法1分,简析1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11.AC(B盲者并没有参透;D不是象征黑暗社会;E灯是现实中的,不是想象)(4分)四、作文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